第178頁
平台召對(1)
就在那年八月,天啟皇帝朱由校一命嗚呼,他的幾個兒子已先後死去,帝位便由其異母弟、信王朱由檢繼承。這就是明思宗崇禎皇帝。 當時的崇禎不過十七歲,拿現在的觀點看還是未成年人,典型的少年天子。有明一代,皇帝興趣廣泛,愛好眾多,可謂人才輩出:有人立志學習魯班,整天做木活;有人渴望建軍功,自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像袁崇煥剛到兵部那樣幾天不上班不難,難能可貴的是有人幾十年如一日地不上班;致力於采陰補陽的,更是不勝枚舉。相形之下,崇禎簡直就是個淡寡無味的“呆瓜”,既無興趣又缺愛好,一心用於國事;偏偏還就是他,“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 即位之初,崇禎便表現出了少有的機敏與幹練。當時閹黨盤根錯節,魏忠賢的族孫魏良棟、魏鵬翼還在搖籃里吃奶,也受封為太子太保、少師,享有伯爵。在其手下,文有“五虎”,武有“五彪”,另外還有“十狗”、“十孩”、“四十孫”等大小爪牙。為防止閹黨下毒,初進宮時,崇禎自帶著水和食物。 客觀而言,閹黨形成氣候,與東林黨不無關係。因為後者出手太狠,齊黨、楚黨、浙黨等走投無路,便順水推舟,與魏忠賢互為聲援。屬於楚黨的熊廷弼之所以慘死,東林黨便有落井下石之功。正好他答應給魏忠賢四萬兩銀子,最後又拿不出來,終於被“傳首九邊”;而責任更大的王化貞,卻多活了好幾年。 東林黨也好閹黨也罷,其實都是毒瘤。崇禎出手穩准狠,將魏忠賢流放鳳陽,可流放途中,他身邊竟然還有一批死黨追隨。崇禎聞聽大怒,命錦衣衛前去捕拿審判,魏忠賢這才一根繩子結果自身。 魏忠賢手下為害最大的爪牙還是崔呈秀。他被魏忠賢收為養子,是“五虎”之首,逐漸升到兵部尚書、左副都御使、少傅。大樹已倒他自知不免,便“列姬妾,羅諸奇異珍寶,呼酒痛飲,盡一卮即擲壞之,飲已自縊。” 後來定性的閹黨有二百六十餘名,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朝廷氣象頓時為之一新。崇禎同時啟用袁崇煥,先提拔他為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也就是編外的國防部副部長,次年四月,又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出鎮行邊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到達北京,崇禎在平台召見,多有獎譽慰勞。皇帝如此銳意進取,隆恩浩蕩,袁崇煥內心無比激動,再度表現出了孫承宗所謂的“多事”,以及王在晉所謂的“輕進”,信口拍了胸脯:約期五年,恢復全遼。毛澤東說五年解放全中國,有周密的判斷和計算為基礎,袁崇煥可沒有這個。他的這個虛妄承諾,只不過是要“聊慰上意”。 崇禎哪裡知道,聞聽不覺一振。給事中許譽卿覺得太過突然,後來得知袁崇煥並無把握,非常擔憂:“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袁崇煥這才回過神來,想起事情的嚴肅性,便又給皇帝提條件要政策:“東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辭難。但五年內,戶部轉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克有濟。”簡而言之兩個方面,一要人二要錢。 崇禎一一應允。 袁崇煥到底吃過暗虧,害怕朝堂上有人使絆子,於是又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 崇禎到底想做有為之君,因此鄭重其事地“起立傾聽”,最後嚴肅表態:“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隨即收回王之臣和滿桂的尚方劍,轉賜袁崇煥,將遼東大計全權委託給他。 這些話其實完全流於形式。當時同意是真誠的,事後反悔也是真誠的。類似談戀愛,愛與不愛全都發自內心,很少有人處心積慮,成心欺騙。 寧錦雖然取得大捷,但袁崇煥還是感受到了皇太極的難對付。他曾經這樣上奏巡朝廷: “……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 意思是說,他想聯合蒙古,皇太極就攻擊蒙古;他要用朝鮮牽制,皇太極就逼迫朝鮮;他想修復錦右,皇太極就分兵阻撓。著著不離後腦勺。因為這個原因,這次平台召對,袁崇煥再度調整自己的遼東戰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增添了一個“和”。而這一點,正好埋伏著他死亡的誘因。
私斬島帥(1)
如果說“五年復遼”起初只是善意的謊言,那麼袁崇煥很快就進入了狀態。還在北京、尚未出發赴任時,他便開始著手籌劃,第一把火要燒的是毛文龍。 這些年來,毛文龍孤懸敵後,兵部對他的評價甚高:滅奴不足,牽制有餘。但問題在於,此公“抗戰”八年,好事干,壞事也干;正事干,邪事也干;功勞與非議同樣突出。 毛文龍占據的東江也稱皮島,屬朝鮮平壤三和縣,位於鴨綠江口,戰略價值極高。他登島以後,披荊斬棘,籌備器用,召集流民,通行商賈,南貨綢布,北販參貂,掛號抽稅,不幾年便雄踞一方。在多次牽制後金的同時,常有虛報軍餉、殺良冒功的負面新聞。因為天各一方,他與朝廷之間嚴重缺乏溝通:他認為朝臣扯淡,朝臣覺得他不馴。毛文龍曾經這樣上疏崇禎,發泄怨氣:“臣勢處孤立,動遭掣肘,功未見其尺寸,怨已深於尋丈,而皇上知之否?”儘管朝臣整日灌耳邊風,崇禎還是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因此對此深表理解同情:“毛文龍本以義勇簡任東江,數年苦心,朕所洞鑒,人言何足置辯!” 崇禎元年朝廷派人前往東江核實兵員,僅皮島就有三萬六千人,鐵山、昌城、滿浦、獐鹿、三山、旅順等地,以及各個島上的屯軍,全都沒有統計,因為欽差不願去;以偏概全已不合理,最終還要打折扣,核定為兩萬八千人。毛文龍認為此舉未免傷良心,崇禎也深以為然,因此這樣批覆:毛文龍轄境,遼民避難,屯聚海島,荷鋤是民,受甲即兵,不能與內地一概而論。他鼓勵毛文龍“乘機奮勇,著有顯效,誰得以糜餉為藉口!” 但說歸說,做歸做,最終還是按照兩萬八千人發餉不說,待遇也只有關寧軍的一半。毛文龍在奏摺中氣憤地質問: “關門接壤神京每月一兩四錢米一斛尚不敷用,況東江懸海,風濤叵測,百物騰貴,而反議每兵銀七錢米一斛,使各兵肯安心東江耶?” 關寧軍每月一兩四錢的工資,東江只有七錢;口糧倒是一樣,都是一斛。論說東江屬於邊防海島、艱苦地區,應該有額外補貼;不但沒有補貼,待遇反倒對摺,擱誰也難以氣順。 明朝的規矩類似宋朝,武將地位很低。即便官居二品的總兵,到兵部匯報工作,也要跪拜。而正常情況下,兵部尚書也不過正二品。武將之上一般都設文臣統領。惟獨毛文龍,因為地理原因,實際已成獨立王國。無論皇帝如何嘉許慰勉,他與中央的隔閡始終存在。袁崇煥當然也能感受到。按照道理,朝廷並沒有明確毛文龍受袁崇煥節制,他“出鎮行邊、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而皮島遠在朝鮮,並不在此區域之中;朝廷為統一事權、避免扯皮,特意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劍,卻並未收回毛文龍的尚方劍,可為明證。 若是別人,碰上這事可能會睜隻眼閉隻眼過去,但袁崇煥不會。既然皇帝將遼事全權委託與自己,那他就一定要管。這一點,他對內閣首輔錢龍錫毫不隱晦。錢龍錫問他五年平遼的具體打算時,他說:“恢復當從東江做起,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處之亦不難。” 也就是說,當時袁崇煥已經下定決心:毛文龍服從節制就用,若不服從,他就要“入其軍、斬其帥”。說到底,他有科舉背景,賜同進士出身的。儘管親臨一線指揮作戰,還是難以從感情上認同毛文龍。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 為迫使毛文龍就範,袁崇煥首先截斷其經濟來源:不許登州片帆出海,運往東江的糧草物資,一概改道覺華島經由旅順口轉運,先經督師衙門掛號。由於軍餉不足,毛文龍不得不派難民進山采人參,賣給南方過去的商人。此舉類似南宋初期的各大將,用生意收入補貼軍費。袁崇煥此舉一出,毛文龍立即肉痛,上疏抗辯,聲稱是“攔喉一刀”,但崇禎用人不疑,既然託付袁崇煥,也就不再干涉。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二十五,袁崇煥帶著尚方劍和督師印信,以閱兵為名飄洋過海,準備跟毛文龍攤牌。起初他還有兩手準備,尚未放棄和平爭取,因此兩雄相見,把酒言歡,開局倒有一團和氣。序曲已過,進入正題,袁崇煥要求今後旅順以東公文用毛文龍印,以西用袁崇煥印,但毛不同意;袁崇煥要求更改營制,設立監司,派文官前來統領,毛也不肯接受空降的婆婆。 毛文龍出生於杭州,有名的銷金窟、溫柔鄉。不肯繳權,那麼就此“轉業”,回到西湖邊安度晚年,也算衣錦榮歸,但毛文龍對此建議還是抵制:“向有此意,但惟我知東事,東事畢,朝鮮衰弱,可襲而有也。”口氣還很大,解決了後金,準備占領朝鮮。
就在那年八月,天啟皇帝朱由校一命嗚呼,他的幾個兒子已先後死去,帝位便由其異母弟、信王朱由檢繼承。這就是明思宗崇禎皇帝。 當時的崇禎不過十七歲,拿現在的觀點看還是未成年人,典型的少年天子。有明一代,皇帝興趣廣泛,愛好眾多,可謂人才輩出:有人立志學習魯班,整天做木活;有人渴望建軍功,自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像袁崇煥剛到兵部那樣幾天不上班不難,難能可貴的是有人幾十年如一日地不上班;致力於采陰補陽的,更是不勝枚舉。相形之下,崇禎簡直就是個淡寡無味的“呆瓜”,既無興趣又缺愛好,一心用於國事;偏偏還就是他,“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 即位之初,崇禎便表現出了少有的機敏與幹練。當時閹黨盤根錯節,魏忠賢的族孫魏良棟、魏鵬翼還在搖籃里吃奶,也受封為太子太保、少師,享有伯爵。在其手下,文有“五虎”,武有“五彪”,另外還有“十狗”、“十孩”、“四十孫”等大小爪牙。為防止閹黨下毒,初進宮時,崇禎自帶著水和食物。 客觀而言,閹黨形成氣候,與東林黨不無關係。因為後者出手太狠,齊黨、楚黨、浙黨等走投無路,便順水推舟,與魏忠賢互為聲援。屬於楚黨的熊廷弼之所以慘死,東林黨便有落井下石之功。正好他答應給魏忠賢四萬兩銀子,最後又拿不出來,終於被“傳首九邊”;而責任更大的王化貞,卻多活了好幾年。 東林黨也好閹黨也罷,其實都是毒瘤。崇禎出手穩准狠,將魏忠賢流放鳳陽,可流放途中,他身邊竟然還有一批死黨追隨。崇禎聞聽大怒,命錦衣衛前去捕拿審判,魏忠賢這才一根繩子結果自身。 魏忠賢手下為害最大的爪牙還是崔呈秀。他被魏忠賢收為養子,是“五虎”之首,逐漸升到兵部尚書、左副都御使、少傅。大樹已倒他自知不免,便“列姬妾,羅諸奇異珍寶,呼酒痛飲,盡一卮即擲壞之,飲已自縊。” 後來定性的閹黨有二百六十餘名,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朝廷氣象頓時為之一新。崇禎同時啟用袁崇煥,先提拔他為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也就是編外的國防部副部長,次年四月,又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出鎮行邊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到達北京,崇禎在平台召見,多有獎譽慰勞。皇帝如此銳意進取,隆恩浩蕩,袁崇煥內心無比激動,再度表現出了孫承宗所謂的“多事”,以及王在晉所謂的“輕進”,信口拍了胸脯:約期五年,恢復全遼。毛澤東說五年解放全中國,有周密的判斷和計算為基礎,袁崇煥可沒有這個。他的這個虛妄承諾,只不過是要“聊慰上意”。 崇禎哪裡知道,聞聽不覺一振。給事中許譽卿覺得太過突然,後來得知袁崇煥並無把握,非常擔憂:“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袁崇煥這才回過神來,想起事情的嚴肅性,便又給皇帝提條件要政策:“東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辭難。但五年內,戶部轉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克有濟。”簡而言之兩個方面,一要人二要錢。 崇禎一一應允。 袁崇煥到底吃過暗虧,害怕朝堂上有人使絆子,於是又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 崇禎到底想做有為之君,因此鄭重其事地“起立傾聽”,最後嚴肅表態:“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隨即收回王之臣和滿桂的尚方劍,轉賜袁崇煥,將遼東大計全權委託給他。 這些話其實完全流於形式。當時同意是真誠的,事後反悔也是真誠的。類似談戀愛,愛與不愛全都發自內心,很少有人處心積慮,成心欺騙。 寧錦雖然取得大捷,但袁崇煥還是感受到了皇太極的難對付。他曾經這樣上奏巡朝廷: “……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 意思是說,他想聯合蒙古,皇太極就攻擊蒙古;他要用朝鮮牽制,皇太極就逼迫朝鮮;他想修復錦右,皇太極就分兵阻撓。著著不離後腦勺。因為這個原因,這次平台召對,袁崇煥再度調整自己的遼東戰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增添了一個“和”。而這一點,正好埋伏著他死亡的誘因。
私斬島帥(1)
如果說“五年復遼”起初只是善意的謊言,那麼袁崇煥很快就進入了狀態。還在北京、尚未出發赴任時,他便開始著手籌劃,第一把火要燒的是毛文龍。 這些年來,毛文龍孤懸敵後,兵部對他的評價甚高:滅奴不足,牽制有餘。但問題在於,此公“抗戰”八年,好事干,壞事也干;正事干,邪事也干;功勞與非議同樣突出。 毛文龍占據的東江也稱皮島,屬朝鮮平壤三和縣,位於鴨綠江口,戰略價值極高。他登島以後,披荊斬棘,籌備器用,召集流民,通行商賈,南貨綢布,北販參貂,掛號抽稅,不幾年便雄踞一方。在多次牽制後金的同時,常有虛報軍餉、殺良冒功的負面新聞。因為天各一方,他與朝廷之間嚴重缺乏溝通:他認為朝臣扯淡,朝臣覺得他不馴。毛文龍曾經這樣上疏崇禎,發泄怨氣:“臣勢處孤立,動遭掣肘,功未見其尺寸,怨已深於尋丈,而皇上知之否?”儘管朝臣整日灌耳邊風,崇禎還是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因此對此深表理解同情:“毛文龍本以義勇簡任東江,數年苦心,朕所洞鑒,人言何足置辯!” 崇禎元年朝廷派人前往東江核實兵員,僅皮島就有三萬六千人,鐵山、昌城、滿浦、獐鹿、三山、旅順等地,以及各個島上的屯軍,全都沒有統計,因為欽差不願去;以偏概全已不合理,最終還要打折扣,核定為兩萬八千人。毛文龍認為此舉未免傷良心,崇禎也深以為然,因此這樣批覆:毛文龍轄境,遼民避難,屯聚海島,荷鋤是民,受甲即兵,不能與內地一概而論。他鼓勵毛文龍“乘機奮勇,著有顯效,誰得以糜餉為藉口!” 但說歸說,做歸做,最終還是按照兩萬八千人發餉不說,待遇也只有關寧軍的一半。毛文龍在奏摺中氣憤地質問: “關門接壤神京每月一兩四錢米一斛尚不敷用,況東江懸海,風濤叵測,百物騰貴,而反議每兵銀七錢米一斛,使各兵肯安心東江耶?” 關寧軍每月一兩四錢的工資,東江只有七錢;口糧倒是一樣,都是一斛。論說東江屬於邊防海島、艱苦地區,應該有額外補貼;不但沒有補貼,待遇反倒對摺,擱誰也難以氣順。 明朝的規矩類似宋朝,武將地位很低。即便官居二品的總兵,到兵部匯報工作,也要跪拜。而正常情況下,兵部尚書也不過正二品。武將之上一般都設文臣統領。惟獨毛文龍,因為地理原因,實際已成獨立王國。無論皇帝如何嘉許慰勉,他與中央的隔閡始終存在。袁崇煥當然也能感受到。按照道理,朝廷並沒有明確毛文龍受袁崇煥節制,他“出鎮行邊、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而皮島遠在朝鮮,並不在此區域之中;朝廷為統一事權、避免扯皮,特意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劍,卻並未收回毛文龍的尚方劍,可為明證。 若是別人,碰上這事可能會睜隻眼閉隻眼過去,但袁崇煥不會。既然皇帝將遼事全權委託與自己,那他就一定要管。這一點,他對內閣首輔錢龍錫毫不隱晦。錢龍錫問他五年平遼的具體打算時,他說:“恢復當從東江做起,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處之亦不難。” 也就是說,當時袁崇煥已經下定決心:毛文龍服從節制就用,若不服從,他就要“入其軍、斬其帥”。說到底,他有科舉背景,賜同進士出身的。儘管親臨一線指揮作戰,還是難以從感情上認同毛文龍。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 為迫使毛文龍就範,袁崇煥首先截斷其經濟來源:不許登州片帆出海,運往東江的糧草物資,一概改道覺華島經由旅順口轉運,先經督師衙門掛號。由於軍餉不足,毛文龍不得不派難民進山采人參,賣給南方過去的商人。此舉類似南宋初期的各大將,用生意收入補貼軍費。袁崇煥此舉一出,毛文龍立即肉痛,上疏抗辯,聲稱是“攔喉一刀”,但崇禎用人不疑,既然託付袁崇煥,也就不再干涉。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二十五,袁崇煥帶著尚方劍和督師印信,以閱兵為名飄洋過海,準備跟毛文龍攤牌。起初他還有兩手準備,尚未放棄和平爭取,因此兩雄相見,把酒言歡,開局倒有一團和氣。序曲已過,進入正題,袁崇煥要求今後旅順以東公文用毛文龍印,以西用袁崇煥印,但毛不同意;袁崇煥要求更改營制,設立監司,派文官前來統領,毛也不肯接受空降的婆婆。 毛文龍出生於杭州,有名的銷金窟、溫柔鄉。不肯繳權,那麼就此“轉業”,回到西湖邊安度晚年,也算衣錦榮歸,但毛文龍對此建議還是抵制:“向有此意,但惟我知東事,東事畢,朝鮮衰弱,可襲而有也。”口氣還很大,解決了後金,準備占領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