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寧錦大捷(1)
袁崇煥與皇太極彼此心照不宣,在和談的幌子下,都達到了各自的一半目的:袁崇煥修好了錦州,但大小凌河尚未竣工;皇太極只屈服了朝鮮,毛文龍則毫髮無損。 各自達到目的,難免圖窮匕見。當年五月初六,皇太極撕破臉皮,以“明人於錦州、大凌河、小凌河築城屯田”,缺乏和談誠意為藉口,親率主力西出瀋陽,進攻寧錦。十一日,大軍開到錦州,距城一里紮營。此時太監紀用監軍,總兵趙率教駐守錦州,負責築城。朝廷已派尤世祿前來替代,並派左輔為前鋒總兵官,駐守大凌河,但尤世祿還沒到位,左輔也沒趕到大凌河,敵軍已經開來。左輔隨即撤入錦州,趙率教則派人出城,藉口和談拖延時間。這樣的和談當然不可能有結果。只是後金連攻數日死傷慘重,依舊被堅城大炮所拒。 面對趙率教雪片般的告急文書,以及朝廷催促出兵解圍的命令,袁崇煥絲毫不為之所動。是畏敵避戰嗎?當然不是。敢於單騎閱塞、夜穿山嶺的人,怎會缺乏膽量。確切地說,袁崇煥的問題不僅不是膽量小,恰恰相反,就在於膽量太大。否則後來何至於此。 眾所周知,後金騎兵縱橫無敵,明軍大炮威力巨大。離開堅固的寧遠與皇太極野戰,毫無疑問是以己之短,博敵之長。果真如此,王化貞廣寧慘敗的悲劇,很可能再度上演。所謂上兵伐謀。既然後金軍隊擅長圍點打援,那麼不去湊這個熱鬧,就是最佳選擇。 從寧遠到錦州,要經過松山、塔山、杏山等多個城堡,基本相當於一個串聯電路。串聯電路不同於並聯電路,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都會斷路。民國末年,林彪指揮東野打錦州,具有陸海空優勢的國民黨軍最終還是被擋在塔山之外,可謂借鑑。 袁崇煥於是上疏朝廷道: “奴圍錦州甚嚴,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夷以累勝之勢,而我積弱之餘,十年以來站立不定者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 一句話,他認為當前憑寧錦兩軍的實力,不足與敵軍決戰。 大約是受到的壓力太大,或者是他想換個方法提醒朝廷,不能拿出所有的家當跟敵軍賭博,後來他又這樣說道: “臣意責令三屯總兵孫祖壽,於薊鎮挑選馬步精兵一萬五千而任其自擇。關外精銳已絆於錦,今只可五千合之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滿、孫二帥直則為前後,橫則為左右;總兵尤世祿為前鋒,臣自行勁後……決一死戰以達錦州,又合錦之兵馬奮擊,令夷匹馬不還。拼此三萬五千人以殉敵,則敵無不克。” 拼光寧遠的三萬五千人,不惜殉敵,別說朝廷,就是總督閻明泰也不能答應。他這樣奏報朝廷:“今天下以榆關為安危,榆關以寧遠為安危,寧遠又依撫臣為安危,撫臣必不可離寧遠一步。而解圍之役,宜專責成大帥。”這個建議得到首肯,詔令“寧撫還在鎮,居中調度,以為後勁。” 根據這個精神,袁崇煥命令滿桂和祖大壽帶領四千精騎前往增援,自己並未出動。而滿、祖二將推進到笊籬山一線,便被後金軍隊阻截,只得退回塔山。不親自增援,並不意味著置錦州於不顧。袁崇煥致信趙率教,聲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巧”得很,使者被後金俘獲。皇太極一見,立即收縮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援軍。就這樣,拖到二十六日,後金已在錦州城下耗費十五天時間。時值酷暑,人馬疲憊,士氣低落。皇太極無奈,只得兵分兩路:一部在錦州城外鑿壕溝三道,以為包圍;皇太極親率人馬,前去寧遠碰運氣。 二十八日,後金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下令部隊在城外列陣,以城牆為依託,用火炮為掩護,與敵周旋。皇太極打算狂飆突進,發起猛攻,貝勒阿濟格也急於交戰,但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勸上勿進,甚力”。皇太極聞聽大怒:“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 兩軍騎兵隨即展開激戰。矢鏃紛飛,馬頸相交,刀兵搏擊,人喊馬嘶。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雙方戰成平手,局面一時難下。 城外騎兵接戰,城上炮火支援。袁崇煥親臨一線指揮,“憑堞大呼”,激勵將士,協力還擊。參將彭簪古以紅夷大炮擊碎八旗軍營大帳一座,其他大炮則將“東山坡上奴賊大營打開”,後金軍傷亡慘重。後來監軍劉應坤奏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後金貝勒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三子薩哈廉、四子瓦克達全部重傷,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錄額真博博圖等也戰死。
寧錦大捷(2)
寧遠血戰,錦州不閒。二十八日,明軍突然殺出錦州,突襲得手後又迅速撤回。戰報傳到寧遠,皇太極深感局勢不利,只得從寧遠撤軍,合力攻打錦州。六月初三,後金髮起最後一輪猛攻,但依然未能得手;恰恰此時,毛文龍又在敵後打響,出兵攻擊昌城與遼陽。 沒辦法,那就撤吧。初五凌晨,皇太極灰溜溜地撤軍。 戰後趙率教疏報戰果,後金兵傷亡“不下二三千”;太監紀用奏報:“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袁崇煥也上奏朝廷,著重強調滿桂的功勞: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驃悍。職復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此賊,一戰挫之,滿鎮之力居多。” 袁崇煥與滿桂一度不睦,曾經請求將他調走;王之臣調滿桂為山海關總兵時,袁崇煥又上疏反對。儘管如此,此時袁崇煥依然積極為之請功。 袁崇煥也沒有忘記毛文龍:“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如果說此前的寧遠血戰只是精神鼓舞,那麼寧錦大捷就是名利雙收。可儘管前方得勝,依然還有高居台省的文臣口沫飛濺,說長道短。河南道御史李應薦彈劾袁崇煥“假吊修款,設策太奇,項因狡虜東西交訌,不急援錦州,此似不可為巡撫。”被魏忠賢把持的皇帝,御批道:“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因為父親病故,袁崇煥此前多次要求離職守制,朝廷都不同意,寧錦大捷後,他一請病假,便獲批准。更可笑的是,論功行賞,袁崇煥不過漲了一級工資:“文武增秩賜蔭者數百人,忠賢子亦封伯,而崇煥止增一秩。尚書霍維華不平,疏乞讓蔭,忠賢亦不許。” 要知道這個霍維華可是閹黨。也就是說,這事閹黨自身都看不下去了。 袁崇煥兩次在寧遠挫敗敵軍,雖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遼東的被動局面,但也讓後金嘗到了厲害,從此再不敢輕易出兵,為明朝贏得了調整鞏固遼東防禦體系的寶貴時間。可惜的是,就在寧錦大捷的當年,明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民變在陝西爆發。其中一個當時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李自成,後來給了明朝致命一擊。
袁崇煥與皇太極彼此心照不宣,在和談的幌子下,都達到了各自的一半目的:袁崇煥修好了錦州,但大小凌河尚未竣工;皇太極只屈服了朝鮮,毛文龍則毫髮無損。 各自達到目的,難免圖窮匕見。當年五月初六,皇太極撕破臉皮,以“明人於錦州、大凌河、小凌河築城屯田”,缺乏和談誠意為藉口,親率主力西出瀋陽,進攻寧錦。十一日,大軍開到錦州,距城一里紮營。此時太監紀用監軍,總兵趙率教駐守錦州,負責築城。朝廷已派尤世祿前來替代,並派左輔為前鋒總兵官,駐守大凌河,但尤世祿還沒到位,左輔也沒趕到大凌河,敵軍已經開來。左輔隨即撤入錦州,趙率教則派人出城,藉口和談拖延時間。這樣的和談當然不可能有結果。只是後金連攻數日死傷慘重,依舊被堅城大炮所拒。 面對趙率教雪片般的告急文書,以及朝廷催促出兵解圍的命令,袁崇煥絲毫不為之所動。是畏敵避戰嗎?當然不是。敢於單騎閱塞、夜穿山嶺的人,怎會缺乏膽量。確切地說,袁崇煥的問題不僅不是膽量小,恰恰相反,就在於膽量太大。否則後來何至於此。 眾所周知,後金騎兵縱橫無敵,明軍大炮威力巨大。離開堅固的寧遠與皇太極野戰,毫無疑問是以己之短,博敵之長。果真如此,王化貞廣寧慘敗的悲劇,很可能再度上演。所謂上兵伐謀。既然後金軍隊擅長圍點打援,那麼不去湊這個熱鬧,就是最佳選擇。 從寧遠到錦州,要經過松山、塔山、杏山等多個城堡,基本相當於一個串聯電路。串聯電路不同於並聯電路,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都會斷路。民國末年,林彪指揮東野打錦州,具有陸海空優勢的國民黨軍最終還是被擋在塔山之外,可謂借鑑。 袁崇煥於是上疏朝廷道: “奴圍錦州甚嚴,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夷以累勝之勢,而我積弱之餘,十年以來站立不定者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 一句話,他認為當前憑寧錦兩軍的實力,不足與敵軍決戰。 大約是受到的壓力太大,或者是他想換個方法提醒朝廷,不能拿出所有的家當跟敵軍賭博,後來他又這樣說道: “臣意責令三屯總兵孫祖壽,於薊鎮挑選馬步精兵一萬五千而任其自擇。關外精銳已絆於錦,今只可五千合之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滿、孫二帥直則為前後,橫則為左右;總兵尤世祿為前鋒,臣自行勁後……決一死戰以達錦州,又合錦之兵馬奮擊,令夷匹馬不還。拼此三萬五千人以殉敵,則敵無不克。” 拼光寧遠的三萬五千人,不惜殉敵,別說朝廷,就是總督閻明泰也不能答應。他這樣奏報朝廷:“今天下以榆關為安危,榆關以寧遠為安危,寧遠又依撫臣為安危,撫臣必不可離寧遠一步。而解圍之役,宜專責成大帥。”這個建議得到首肯,詔令“寧撫還在鎮,居中調度,以為後勁。” 根據這個精神,袁崇煥命令滿桂和祖大壽帶領四千精騎前往增援,自己並未出動。而滿、祖二將推進到笊籬山一線,便被後金軍隊阻截,只得退回塔山。不親自增援,並不意味著置錦州於不顧。袁崇煥致信趙率教,聲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巧”得很,使者被後金俘獲。皇太極一見,立即收縮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援軍。就這樣,拖到二十六日,後金已在錦州城下耗費十五天時間。時值酷暑,人馬疲憊,士氣低落。皇太極無奈,只得兵分兩路:一部在錦州城外鑿壕溝三道,以為包圍;皇太極親率人馬,前去寧遠碰運氣。 二十八日,後金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下令部隊在城外列陣,以城牆為依託,用火炮為掩護,與敵周旋。皇太極打算狂飆突進,發起猛攻,貝勒阿濟格也急於交戰,但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勸上勿進,甚力”。皇太極聞聽大怒:“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 兩軍騎兵隨即展開激戰。矢鏃紛飛,馬頸相交,刀兵搏擊,人喊馬嘶。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雙方戰成平手,局面一時難下。 城外騎兵接戰,城上炮火支援。袁崇煥親臨一線指揮,“憑堞大呼”,激勵將士,協力還擊。參將彭簪古以紅夷大炮擊碎八旗軍營大帳一座,其他大炮則將“東山坡上奴賊大營打開”,後金軍傷亡慘重。後來監軍劉應坤奏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後金貝勒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三子薩哈廉、四子瓦克達全部重傷,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錄額真博博圖等也戰死。
寧錦大捷(2)
寧遠血戰,錦州不閒。二十八日,明軍突然殺出錦州,突襲得手後又迅速撤回。戰報傳到寧遠,皇太極深感局勢不利,只得從寧遠撤軍,合力攻打錦州。六月初三,後金髮起最後一輪猛攻,但依然未能得手;恰恰此時,毛文龍又在敵後打響,出兵攻擊昌城與遼陽。 沒辦法,那就撤吧。初五凌晨,皇太極灰溜溜地撤軍。 戰後趙率教疏報戰果,後金兵傷亡“不下二三千”;太監紀用奏報:“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袁崇煥也上奏朝廷,著重強調滿桂的功勞: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驃悍。職復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此賊,一戰挫之,滿鎮之力居多。” 袁崇煥與滿桂一度不睦,曾經請求將他調走;王之臣調滿桂為山海關總兵時,袁崇煥又上疏反對。儘管如此,此時袁崇煥依然積極為之請功。 袁崇煥也沒有忘記毛文龍:“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如果說此前的寧遠血戰只是精神鼓舞,那麼寧錦大捷就是名利雙收。可儘管前方得勝,依然還有高居台省的文臣口沫飛濺,說長道短。河南道御史李應薦彈劾袁崇煥“假吊修款,設策太奇,項因狡虜東西交訌,不急援錦州,此似不可為巡撫。”被魏忠賢把持的皇帝,御批道:“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因為父親病故,袁崇煥此前多次要求離職守制,朝廷都不同意,寧錦大捷後,他一請病假,便獲批准。更可笑的是,論功行賞,袁崇煥不過漲了一級工資:“文武增秩賜蔭者數百人,忠賢子亦封伯,而崇煥止增一秩。尚書霍維華不平,疏乞讓蔭,忠賢亦不許。” 要知道這個霍維華可是閹黨。也就是說,這事閹黨自身都看不下去了。 袁崇煥兩次在寧遠挫敗敵軍,雖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遼東的被動局面,但也讓後金嘗到了厲害,從此再不敢輕易出兵,為明朝贏得了調整鞏固遼東防禦體系的寶貴時間。可惜的是,就在寧錦大捷的當年,明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民變在陝西爆發。其中一個當時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李自成,後來給了明朝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