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丁卯之役(1)
寧遠大戰八個月後,努爾哈赤病死。朝鮮史書記載,努爾哈赤之死,源於寧遠之戰受了炮傷。此說只是孤證,缺乏鐵證,是後人一點點地滾大的雪球。據《明熹宗實錄》記載,袁崇煥自己都不知道這回事: 戊戌遼撫袁崇煥復奏:“……回鄉絡繹皆雲,奴酋恥寧遠之敗,遂蓄慍患疽,死於八月初十日,夫奴屢詐死懈我,今或仍詐亦不可知。” 也就是說,袁崇煥不但不知道曾經炮傷努爾哈赤,甚至連他八個月後死去的消息,起初都不敢相信。當然,是否炮傷努爾哈赤,都不影響堅守寧遠的意義。 孫承宗想要歷練培養袁崇煥,如果從習慣官場潛規則的角度講,袁崇煥差不多已經歷練成熟。因為天啟七年,也就是寧錦大捷之前,他做了一件很為正統知識分子所不齒的事情:奏請為魏忠賢建立生祠。《明熹宗實錄》中有如下記載: “薊遼總督閻鳴泰、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賜名懋德。” 此舉當然是迫不得已。 天啟四年,東林黨人、左副都御使楊漣上表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進入白熱化。君子與小人斗,結果從來都一樣,毫無懸念。東林黨人全面垮台,首輔葉向高去職。御史出身的崔呈秀將東林黨人編成《同志諸錄》,非東林黨人編成《天鑒錄》,方便那個偽男人隨時出手。從那以後,閹黨氣焰日益囂張,全國各地紛紛上書,要求給魏太監建立生祠。 為了辦成事,有時需要付出點代價。這是官場的遊戲規則。袁崇煥承認這個規則的存在,但孫承宗不。他始終沒有隨聲附和。這一點,也預示著兩人最終的不同結局。 無論如何,袁崇煥不像岳飛的剛直不阿,也不是楊漣、左光斗那樣的君子。只是君子的名聲雖然好聽,身處官場卻往往不能成事。他們可以立德立言,但立功的概率很低。袁崇煥的志向,他自己說得很清楚: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他是要立功的,要為朝廷效力,所以事到臨頭,他也只能彎彎腰。可以肯定,他做出這樣的選擇不需要深思熟慮。那絕非他的性格。 英雄做事無他,只堅韌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君。 這是楊度為孫中山先生寫的輓聯。“只堅韌一心”云云,也可以移植到袁崇煥身上。他建議修復的錦右一帶再度淪陷,已經升任巡撫、要承擔更大職責的他,豈能心甘。不行,還是要恢復。 為爭取修城的工期,袁崇煥向皇太極伸出了橄欖枝。得到努爾哈赤的死訊後,他立即派出使者,以弔唁為名,前往觀察虛實,試探反應。 這個想法恰好與皇太極不謀而合。二人都需要一段真空期,集中精力辦點事:袁崇煥要加強前線,皇太極想鞏固後方。後金背後不但有臣服於大明的朝鮮,還有明軍將領毛文龍;總有後顧之憂,那當然不好玩兒。 毛文龍本是前廣寧巡撫王化貞派出的一支奇兵。他潛入敵後,沒想到還真弄成了氣候,在鎮江一戰成名。鎮江堡位於鴨綠江西岸,又叫九連城。此地位於中朝邊境,是控制鴨綠江的重要節點。清朝末年的甲午戰爭中,將軍宋慶和伊克唐阿指揮的清軍,就跟日軍在此爆發激戰,最終不敵,城池失陷,日軍隨即從朝鮮侵入東北。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二十五,毛文龍偵得鎮江城中防禦空虛,便率兩百二十餘人前往突襲,活捉後金的鎮江游擊佟養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論說這場戰事的規模不大,但時間湊巧,正好在明軍連吃敗仗的當口,因此被視為大捷。從那以後,全遼震動,“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歸順之民,繩繩而來”。毛文龍最終升任總兵,在東江開鎮,掛平遼將軍印,加左都督,授尚方劍。袁崇煥血戰寧遠期間,毛文龍也曾在出師永寧,以為策應。 如芒在背的感覺必須結束。天啟七年(1627)正月,皇太極一邊遣使求和,一邊派阿敏帶領三萬人馬攻打朝鮮。和議云云,新任遼東經略王之臣並不贊同。他上奏道: “……年來奴酋求和於西虜而西虜不從,屈服於朝鮮而朝鮮不受,一旦議和彼必離心,是益敵以自孤也。近日通官過都令處,夷鞭其背云:你漢人全沒腦子,終日只說我們不助兵,你自家馱載許多金帛,著哈喇替他弔孝求和,反教別人與他為仇,我們也不如投順也罷了。據此我將何辭應之?” 其中的“西虜”和“夷”指的是蒙古,“哈喇”則是喇嘛,作為雙方的翻譯。王之臣認為議和會引起朝鮮和蒙古各部的態度鬆動,難免“益敵而自孤”。最終袁崇煥的意見占了上風。吸取熊廷弼和王化貞經撫不和導致大敗的教訓,朝廷召回王之臣,不設遼東經略,將關內外事務全部委託給袁崇煥。 接到朝鮮和毛文龍的告急文書,朝廷大約才弄明白皇太極所謂和談的真正目的,又令袁崇煥出兵策應,但袁崇煥卻拒不執行。 不是袁崇煥見危不救,也不是他沒看出朝鮮與毛文龍存在的意義,主要原因在於他對形勢的判斷不同。他認為“無虛可搗”,而且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也是不安定因素:“頃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損於逸待之夷?而虎酋新並粆花,意殊區測,都令、塞令新通於奴而仇於我,萬一我兵正道以東,奴暗以輕騎北出而襲我關寧,此時救人耶,抑自救耶?” 一句話,袁崇煥不肯分散精力。他的著眼點依然在於錦右一帶。後來朝廷催促緊急,他先派水師聲援,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帶兵九千前出三岔河,以為牽制,但為時已晚:朝鮮抵擋不住,很快就與後金簽訂城下之盟,彼此結成“兄弟之國”;毛文龍遭遇前後夾擊,只得退入皮島。 為了策應朝鮮的行動,皇太極刻意拖延時間,阿敏大軍從朝鮮回師前後,才放袁崇煥的使者回來,讓對方無法及時反應。這是當年四月的事情。
寧遠大戰八個月後,努爾哈赤病死。朝鮮史書記載,努爾哈赤之死,源於寧遠之戰受了炮傷。此說只是孤證,缺乏鐵證,是後人一點點地滾大的雪球。據《明熹宗實錄》記載,袁崇煥自己都不知道這回事: 戊戌遼撫袁崇煥復奏:“……回鄉絡繹皆雲,奴酋恥寧遠之敗,遂蓄慍患疽,死於八月初十日,夫奴屢詐死懈我,今或仍詐亦不可知。” 也就是說,袁崇煥不但不知道曾經炮傷努爾哈赤,甚至連他八個月後死去的消息,起初都不敢相信。當然,是否炮傷努爾哈赤,都不影響堅守寧遠的意義。 孫承宗想要歷練培養袁崇煥,如果從習慣官場潛規則的角度講,袁崇煥差不多已經歷練成熟。因為天啟七年,也就是寧錦大捷之前,他做了一件很為正統知識分子所不齒的事情:奏請為魏忠賢建立生祠。《明熹宗實錄》中有如下記載: “薊遼總督閻鳴泰、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賜名懋德。” 此舉當然是迫不得已。 天啟四年,東林黨人、左副都御使楊漣上表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進入白熱化。君子與小人斗,結果從來都一樣,毫無懸念。東林黨人全面垮台,首輔葉向高去職。御史出身的崔呈秀將東林黨人編成《同志諸錄》,非東林黨人編成《天鑒錄》,方便那個偽男人隨時出手。從那以後,閹黨氣焰日益囂張,全國各地紛紛上書,要求給魏太監建立生祠。 為了辦成事,有時需要付出點代價。這是官場的遊戲規則。袁崇煥承認這個規則的存在,但孫承宗不。他始終沒有隨聲附和。這一點,也預示著兩人最終的不同結局。 無論如何,袁崇煥不像岳飛的剛直不阿,也不是楊漣、左光斗那樣的君子。只是君子的名聲雖然好聽,身處官場卻往往不能成事。他們可以立德立言,但立功的概率很低。袁崇煥的志向,他自己說得很清楚: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他是要立功的,要為朝廷效力,所以事到臨頭,他也只能彎彎腰。可以肯定,他做出這樣的選擇不需要深思熟慮。那絕非他的性格。 英雄做事無他,只堅韌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君。 這是楊度為孫中山先生寫的輓聯。“只堅韌一心”云云,也可以移植到袁崇煥身上。他建議修復的錦右一帶再度淪陷,已經升任巡撫、要承擔更大職責的他,豈能心甘。不行,還是要恢復。 為爭取修城的工期,袁崇煥向皇太極伸出了橄欖枝。得到努爾哈赤的死訊後,他立即派出使者,以弔唁為名,前往觀察虛實,試探反應。 這個想法恰好與皇太極不謀而合。二人都需要一段真空期,集中精力辦點事:袁崇煥要加強前線,皇太極想鞏固後方。後金背後不但有臣服於大明的朝鮮,還有明軍將領毛文龍;總有後顧之憂,那當然不好玩兒。 毛文龍本是前廣寧巡撫王化貞派出的一支奇兵。他潛入敵後,沒想到還真弄成了氣候,在鎮江一戰成名。鎮江堡位於鴨綠江西岸,又叫九連城。此地位於中朝邊境,是控制鴨綠江的重要節點。清朝末年的甲午戰爭中,將軍宋慶和伊克唐阿指揮的清軍,就跟日軍在此爆發激戰,最終不敵,城池失陷,日軍隨即從朝鮮侵入東北。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二十五,毛文龍偵得鎮江城中防禦空虛,便率兩百二十餘人前往突襲,活捉後金的鎮江游擊佟養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論說這場戰事的規模不大,但時間湊巧,正好在明軍連吃敗仗的當口,因此被視為大捷。從那以後,全遼震動,“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歸順之民,繩繩而來”。毛文龍最終升任總兵,在東江開鎮,掛平遼將軍印,加左都督,授尚方劍。袁崇煥血戰寧遠期間,毛文龍也曾在出師永寧,以為策應。 如芒在背的感覺必須結束。天啟七年(1627)正月,皇太極一邊遣使求和,一邊派阿敏帶領三萬人馬攻打朝鮮。和議云云,新任遼東經略王之臣並不贊同。他上奏道: “……年來奴酋求和於西虜而西虜不從,屈服於朝鮮而朝鮮不受,一旦議和彼必離心,是益敵以自孤也。近日通官過都令處,夷鞭其背云:你漢人全沒腦子,終日只說我們不助兵,你自家馱載許多金帛,著哈喇替他弔孝求和,反教別人與他為仇,我們也不如投順也罷了。據此我將何辭應之?” 其中的“西虜”和“夷”指的是蒙古,“哈喇”則是喇嘛,作為雙方的翻譯。王之臣認為議和會引起朝鮮和蒙古各部的態度鬆動,難免“益敵而自孤”。最終袁崇煥的意見占了上風。吸取熊廷弼和王化貞經撫不和導致大敗的教訓,朝廷召回王之臣,不設遼東經略,將關內外事務全部委託給袁崇煥。 接到朝鮮和毛文龍的告急文書,朝廷大約才弄明白皇太極所謂和談的真正目的,又令袁崇煥出兵策應,但袁崇煥卻拒不執行。 不是袁崇煥見危不救,也不是他沒看出朝鮮與毛文龍存在的意義,主要原因在於他對形勢的判斷不同。他認為“無虛可搗”,而且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也是不安定因素:“頃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損於逸待之夷?而虎酋新並粆花,意殊區測,都令、塞令新通於奴而仇於我,萬一我兵正道以東,奴暗以輕騎北出而襲我關寧,此時救人耶,抑自救耶?” 一句話,袁崇煥不肯分散精力。他的著眼點依然在於錦右一帶。後來朝廷催促緊急,他先派水師聲援,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帶兵九千前出三岔河,以為牽制,但為時已晚:朝鮮抵擋不住,很快就與後金簽訂城下之盟,彼此結成“兄弟之國”;毛文龍遭遇前後夾擊,只得退入皮島。 為了策應朝鮮的行動,皇太極刻意拖延時間,阿敏大軍從朝鮮回師前後,才放袁崇煥的使者回來,讓對方無法及時反應。這是當年四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