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單騎閱塞(1)
三年任職期滿,袁崇煥奉命進京朝覲,接受政績考核。東林黨人、御史候恂上疏建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候恂知名度不甚高,但其準兒媳李香君,可謂光耀千古。候恂一生推薦過的官員無數,最著名的當屬這兩位:先是袁崇煥,後有左良玉。 袁崇煥因此得以出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兵部下屬四司,職方司主管判斷軍事形勢,擬定軍事計劃,以及地圖測繪,類似今天的總參。袁崇煥之所以進入該部門,固有人盡其才的考慮,但也與當時遼東的嚴峻形勢不無關係:短短三年,開原、鐵嶺、遼陽、瀋陽、廣寧等戰略要點相繼失陷,總兵這樣的高級將領先後折損十四員,方面大員、經略袁應泰自殺。邊情吃緊,兵部自然要“加強領導”。 當時廣寧剛剛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貞倉皇逃入關內,山海關已成最後防線。對於時局,遼東經略王再晉有這樣的判斷:“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換句話說,他認為遼東局勢已經無法挽回,建議收縮防線,退保山海關。 廷議因此圍繞山海關而爭執激烈。都說山海關山海關,究竟那裡地形地貌如何,是否適合防禦,或者應該如何防禦,袁崇煥心裡沒譜。關鍵時刻,他證實了《邵武府志》對其“明決有膽略”的性格描述,在談到遼事人人縮首的背景下,上演了單騎閱塞的好戲。 明代官員跟唐朝差不多,除了節假日,每十天休一次假,所謂旬休,其餘時間都要上班。可是忽然有一天,兵部新任袁主事神秘蒸發,一連幾天沒去坐班。無辜曠工連續多日,任何時候都不能容忍,可是部里派人上門尋找,他家人竟然也毫不知情。袁主事究竟何在?正在山海關一線,實地查看形勢。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幾天之後他重新出現在朝堂,談起山海關戰守便能滔滔不絕,並且誇下海口:“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這句豪言壯語,隨即將袁崇煥推上風口浪尖。按照道理,他不過是個小小的六品主事,上面有部門領導員外郎和郎中,更有兵部首長侍郎和尚書,哪裡用得著他出頭?可在他的性格辭典中,從來沒有退縮與迴避這樣的詞條。他有的是主意,不懼刀山火海。 人氣低迷,朝臣膽寒;此言一出,四座皆驚。袁崇煥再度遭遇火箭提拔,本官升任山東按察司僉事,具體任務是到山海關當監軍。職方司主事不必決斷,而監軍儘管只是監察官而非指揮官,但畢竟已經離開朝堂,身處前線,關鍵時刻還是需要臨機決斷。 前任遼東經略熊廷弼因為遼東潰敗,已經革職聽勘,等候處理。袁崇煥離開之前,特意前去拜訪,尋計問策。熊廷弼的遼東策略“堅守漸逼”可謂英明,惜乎他本人“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而擁有重兵的巡撫王化貞則“呆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兩人性格不合策略也不合,離心離德,不敗才怪。 一個是新官上任,急於施展,內心火熱;一個是敗軍之將,生死未卜,感慨萬千。當時的場面,一定很精彩。對於袁崇煥的躊躇滿志,深知遼東三味熊廷弼自然不會簡單苟同。他面試一般詢問袁崇煥“操何策以往”,袁崇煥胸有成竹地對道:“主守而後戰”。 這個策略類似“堅守漸逼”,也是袁崇煥戰略思想的核心。此後他的種種罪名,都與之密切相關。 袁崇煥首先移駐山海關外的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監參將周守廉、游擊左鋪,經理前屯衛(今綏中前屯)事務。沒過多久,便有駐守北山的湖廣士兵潰逃。這種局面難不倒袁崇煥。他快刀斬亂麻,咔咔嚓嚓幾顆人頭落地,秩序隨即恢復。當年六月,王在晉又命令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流亡的遼民。命令傳來時,應該已經是下午。按理這並非救兵如救火的緊急任務,早一天晚一天都沒關係,但袁崇煥還是一夜都不願意等。他內心燃燒著火一般的激情,勤於王事而刻不容緩,接到命令便連夜開拔,穿越荊棘遍地虎豹出沒的山嶺,四鼓入城。消息傳出,“將士莫不壯其膽”。
營築寧遠(1)
《明史本傳》稱袁崇煥以“邊才自許”,這大約也算是文人的基本傳統。正如陸游所謂的“塞上長城空自許”。然而內心激情澎湃、渴望建功立業的袁崇煥,很快就與頂頭上司王在晉發生了矛盾。 王在晉雖然命令袁崇煥前出前屯,但他對遼東的基本判斷並未改變,那就是遼東已無恢復可能,只能以山海關作為防禦重心。中前所也好前屯也罷,不過是山海關伸出的小觸角。然而山海關外的峰巒高於城牆,尤其是歡喜嶺,正好居高臨下。整個地勢像口鍋,而城池正好處於鍋底位置。如遇戰事,“奴有戰地,而我無守地”。怎麼辦呢?他建議在外圍重新修築一道邊牆形成“重城”,北連山脈,南至大海,長約三十里,將一片石、歡喜嶺這些險要都包羅其中,使之成為真正的天險雄關,不可逾越。 激情似火的袁崇煥聞聽只是搖頭。丟疆棄地,不圖恢復,豈是臣子本分?他“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此時更是不惜公開矛盾,直接上書首輔葉向高,陳述己見,絲毫不顧及長官的面子。 至少從形式上看,明朝官場的言路還是暢通的。朝廷並未因為袁崇煥是下級而將“舉報信”轉交王在晉處理。事關國防大計,內閣又不清楚實際情況,無法決定,帝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自請行邊,前往實地查看,決定取捨。他召集大家一同商議,袁崇煥主張築寧遠(今遼寧興城),閻明泰主張守覺華島(今菊花島)。最終由孫承宗拍板,營築寧遠,與覺華島彼此犄角互相支援。山海關的死角,他也沒有忽視,“並夾城之役,修築關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則從望海台出芝麻灣,三面環海,安大炮為橫擊。陸則三道關之石城,可頓萬人,開突門力夜擊。北水關外,有峻岭築號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 王在晉還是不肯低頭。因為他敏銳地察覺到了覺華島的防禦跟山海關一樣,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上疏抗辯: “……今據山海道議,仍委本官招集遼人為兵,居住該島,俟天寒冰結奴騎可驅,兵船難渡,或暫移於寧前之間。蓋覺華島去寧遠城二十里,凍則履海如平地,非遠洋巨浸之可擬也。” 遼東大寒,冬季冰封,覺華島也難免後金騎兵的威脅。島上水師也無法直接增援寧遠,因為水師登陸,猶如旱鴨子下水,陸戰毫無優勢可言不說,還需要氣象條件配合,如果風向不對,能否登岸都是問題: “……若謂覺華島犄角,島去坼二十里,隔洋之兵,其登岸也須船,其開船也待風,城中緩急弗能救也。水步當騎,弗能戰也,島駐兵止可御水中之寇,弗能遏陸路之兵也。” 局勢的演變證明,王在晉的擔憂都是有道理的。當然,這並不能簡單證明孫承宗和袁崇煥主張的錯誤。看看《中國歷史地圖集》你就會明白,寧遠一城對於控制遼西走廊有多麼重要的意義。欲守關門,必固遼西;欲復遼東,必固遼西,這個策略本身沒有任何問題。 不換腦筋就換人。孫承宗自請督師,王在晉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實際上是被掛了起來;袁崇煥升任永平道。按照慣例,總督下設一個或數個巡撫,巡撫以下也可以設一個或多個道員,由督撫與道員統御武將。 升官後的袁崇煥險些捅了簍子。根由麼很簡單,還是因為他過於“明決”。當時將軍吃空餉十分普遍,已成流弊。袁崇煥奉命核實人數時,太過自信,一言不合,“立斬一校”,將一個下級軍官正法。按照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中說的說法,這次袁崇煥殺了兩個人,幾乎引起全營士兵譁變。孫承宗聞聽大怒,質問道:“監軍可專殺耶?”袁崇煥無話可說,只得低頭謝罪。 負責修築寧遠的武將祖大壽懷疑政策的持久性,敷衍塞責,應付了事,城池的形制規模都達不到設計要求。袁崇煥很不滿意,於是便量化任務,明文規定城牆的高度與厚度,天啟四年(公元1624),堅強堡壘寧遠最終誕生。孫承宗隨即上疏朝廷,聲稱“寧遠可戰可守”,“願用崇煥指殫力瘁心以急公”,不願用“腰纏十萬之逋臣,閉門頌經之孱膽”。 孫承宗器重袁崇煥是可以想見的。他就任之初,便上疏皇帝,條陳當時軍事指揮體制的種種弊端,主要是微觀上以文制武,將軍放不開手腳;宏觀上朝廷遙控戰守,經撫放不開手腳。有鑑於此,他主張“今天下當重將權。擇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節鉞,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既然持此觀點,那麼“明決有膽略”的袁崇煥自會進入孫承宗的法眼。但久經宦海的他,並未忽視袁崇煥性格上的缺陷。激情像一枚硬幣,同時具有正反兩面。搞得不好,就會發生負面效應。孫承宗在奏疏中這樣說道:“臣非謂袁崇煥輩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蓋再三駁其議以盡其任事之心”。就是說,他看出袁崇煥既有慷慨的積極一面,又有“多事”的消極一面。為了歷練他,重用歸重用,對其不成熟的意見,還是要再三反駁。 無獨有偶,關於袁崇煥,王在晉也有類似看法。只是孫承宗筆下的“多事”,在王在晉看來是“輕進”。他是這樣說的: “職屬袁崇煥膽魄稱雄,志力並矯,且其澡滌之襟期光明之心事迥迥逸群,職心重之,愛之。及崇煥對職曰:’我不惜命。‘職應之曰:’性命與封疆孰重。‘制袁崇煥輕進。職令其往前屯安插遼民,四鼓入城,夜行於荊棘,蒙茸虎狼潛伏之地,職未嘗不壯其氣,而深虞其輕進也。” 孫承宗具體都駁過袁崇煥的什麼提議,很難一一舉證,但至少後來給袁崇煥造成很大麻煩的錦州,就在其列。寧遠修成後,當年九月,孫承宗派袁崇煥和總兵馬世龍帶領一萬兩千兵馬,巡防廣寧右屯等地,類似武裝偵察。結果一路下來,都沒遇上敵軍。回來之後,袁崇煥立即建言,恢復錦州、右屯、大小凌河與松山、杏山等地的城堡。老成持重的孫承宗沒有同意。具體原因《明史》不載,但可以想見,當時的後金和孫承宗,都在試探對方。直到次年五月,火山的感覺逐漸淡漠,孫承宗才派兵分駐錦右等地,“繕城郭居之”。如此一來,寧遠再度成為內地,孫承宗、袁崇煥等人開疆將近五百里。寧遠城更是“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士”。
三年任職期滿,袁崇煥奉命進京朝覲,接受政績考核。東林黨人、御史候恂上疏建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候恂知名度不甚高,但其準兒媳李香君,可謂光耀千古。候恂一生推薦過的官員無數,最著名的當屬這兩位:先是袁崇煥,後有左良玉。 袁崇煥因此得以出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兵部下屬四司,職方司主管判斷軍事形勢,擬定軍事計劃,以及地圖測繪,類似今天的總參。袁崇煥之所以進入該部門,固有人盡其才的考慮,但也與當時遼東的嚴峻形勢不無關係:短短三年,開原、鐵嶺、遼陽、瀋陽、廣寧等戰略要點相繼失陷,總兵這樣的高級將領先後折損十四員,方面大員、經略袁應泰自殺。邊情吃緊,兵部自然要“加強領導”。 當時廣寧剛剛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貞倉皇逃入關內,山海關已成最後防線。對於時局,遼東經略王再晉有這樣的判斷:“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換句話說,他認為遼東局勢已經無法挽回,建議收縮防線,退保山海關。 廷議因此圍繞山海關而爭執激烈。都說山海關山海關,究竟那裡地形地貌如何,是否適合防禦,或者應該如何防禦,袁崇煥心裡沒譜。關鍵時刻,他證實了《邵武府志》對其“明決有膽略”的性格描述,在談到遼事人人縮首的背景下,上演了單騎閱塞的好戲。 明代官員跟唐朝差不多,除了節假日,每十天休一次假,所謂旬休,其餘時間都要上班。可是忽然有一天,兵部新任袁主事神秘蒸發,一連幾天沒去坐班。無辜曠工連續多日,任何時候都不能容忍,可是部里派人上門尋找,他家人竟然也毫不知情。袁主事究竟何在?正在山海關一線,實地查看形勢。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幾天之後他重新出現在朝堂,談起山海關戰守便能滔滔不絕,並且誇下海口:“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這句豪言壯語,隨即將袁崇煥推上風口浪尖。按照道理,他不過是個小小的六品主事,上面有部門領導員外郎和郎中,更有兵部首長侍郎和尚書,哪裡用得著他出頭?可在他的性格辭典中,從來沒有退縮與迴避這樣的詞條。他有的是主意,不懼刀山火海。 人氣低迷,朝臣膽寒;此言一出,四座皆驚。袁崇煥再度遭遇火箭提拔,本官升任山東按察司僉事,具體任務是到山海關當監軍。職方司主事不必決斷,而監軍儘管只是監察官而非指揮官,但畢竟已經離開朝堂,身處前線,關鍵時刻還是需要臨機決斷。 前任遼東經略熊廷弼因為遼東潰敗,已經革職聽勘,等候處理。袁崇煥離開之前,特意前去拜訪,尋計問策。熊廷弼的遼東策略“堅守漸逼”可謂英明,惜乎他本人“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而擁有重兵的巡撫王化貞則“呆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兩人性格不合策略也不合,離心離德,不敗才怪。 一個是新官上任,急於施展,內心火熱;一個是敗軍之將,生死未卜,感慨萬千。當時的場面,一定很精彩。對於袁崇煥的躊躇滿志,深知遼東三味熊廷弼自然不會簡單苟同。他面試一般詢問袁崇煥“操何策以往”,袁崇煥胸有成竹地對道:“主守而後戰”。 這個策略類似“堅守漸逼”,也是袁崇煥戰略思想的核心。此後他的種種罪名,都與之密切相關。 袁崇煥首先移駐山海關外的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監參將周守廉、游擊左鋪,經理前屯衛(今綏中前屯)事務。沒過多久,便有駐守北山的湖廣士兵潰逃。這種局面難不倒袁崇煥。他快刀斬亂麻,咔咔嚓嚓幾顆人頭落地,秩序隨即恢復。當年六月,王在晉又命令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流亡的遼民。命令傳來時,應該已經是下午。按理這並非救兵如救火的緊急任務,早一天晚一天都沒關係,但袁崇煥還是一夜都不願意等。他內心燃燒著火一般的激情,勤於王事而刻不容緩,接到命令便連夜開拔,穿越荊棘遍地虎豹出沒的山嶺,四鼓入城。消息傳出,“將士莫不壯其膽”。
營築寧遠(1)
《明史本傳》稱袁崇煥以“邊才自許”,這大約也算是文人的基本傳統。正如陸游所謂的“塞上長城空自許”。然而內心激情澎湃、渴望建功立業的袁崇煥,很快就與頂頭上司王在晉發生了矛盾。 王在晉雖然命令袁崇煥前出前屯,但他對遼東的基本判斷並未改變,那就是遼東已無恢復可能,只能以山海關作為防禦重心。中前所也好前屯也罷,不過是山海關伸出的小觸角。然而山海關外的峰巒高於城牆,尤其是歡喜嶺,正好居高臨下。整個地勢像口鍋,而城池正好處於鍋底位置。如遇戰事,“奴有戰地,而我無守地”。怎麼辦呢?他建議在外圍重新修築一道邊牆形成“重城”,北連山脈,南至大海,長約三十里,將一片石、歡喜嶺這些險要都包羅其中,使之成為真正的天險雄關,不可逾越。 激情似火的袁崇煥聞聽只是搖頭。丟疆棄地,不圖恢復,豈是臣子本分?他“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此時更是不惜公開矛盾,直接上書首輔葉向高,陳述己見,絲毫不顧及長官的面子。 至少從形式上看,明朝官場的言路還是暢通的。朝廷並未因為袁崇煥是下級而將“舉報信”轉交王在晉處理。事關國防大計,內閣又不清楚實際情況,無法決定,帝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自請行邊,前往實地查看,決定取捨。他召集大家一同商議,袁崇煥主張築寧遠(今遼寧興城),閻明泰主張守覺華島(今菊花島)。最終由孫承宗拍板,營築寧遠,與覺華島彼此犄角互相支援。山海關的死角,他也沒有忽視,“並夾城之役,修築關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則從望海台出芝麻灣,三面環海,安大炮為橫擊。陸則三道關之石城,可頓萬人,開突門力夜擊。北水關外,有峻岭築號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 王在晉還是不肯低頭。因為他敏銳地察覺到了覺華島的防禦跟山海關一樣,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上疏抗辯: “……今據山海道議,仍委本官招集遼人為兵,居住該島,俟天寒冰結奴騎可驅,兵船難渡,或暫移於寧前之間。蓋覺華島去寧遠城二十里,凍則履海如平地,非遠洋巨浸之可擬也。” 遼東大寒,冬季冰封,覺華島也難免後金騎兵的威脅。島上水師也無法直接增援寧遠,因為水師登陸,猶如旱鴨子下水,陸戰毫無優勢可言不說,還需要氣象條件配合,如果風向不對,能否登岸都是問題: “……若謂覺華島犄角,島去坼二十里,隔洋之兵,其登岸也須船,其開船也待風,城中緩急弗能救也。水步當騎,弗能戰也,島駐兵止可御水中之寇,弗能遏陸路之兵也。” 局勢的演變證明,王在晉的擔憂都是有道理的。當然,這並不能簡單證明孫承宗和袁崇煥主張的錯誤。看看《中國歷史地圖集》你就會明白,寧遠一城對於控制遼西走廊有多麼重要的意義。欲守關門,必固遼西;欲復遼東,必固遼西,這個策略本身沒有任何問題。 不換腦筋就換人。孫承宗自請督師,王在晉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實際上是被掛了起來;袁崇煥升任永平道。按照慣例,總督下設一個或數個巡撫,巡撫以下也可以設一個或多個道員,由督撫與道員統御武將。 升官後的袁崇煥險些捅了簍子。根由麼很簡單,還是因為他過於“明決”。當時將軍吃空餉十分普遍,已成流弊。袁崇煥奉命核實人數時,太過自信,一言不合,“立斬一校”,將一個下級軍官正法。按照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中說的說法,這次袁崇煥殺了兩個人,幾乎引起全營士兵譁變。孫承宗聞聽大怒,質問道:“監軍可專殺耶?”袁崇煥無話可說,只得低頭謝罪。 負責修築寧遠的武將祖大壽懷疑政策的持久性,敷衍塞責,應付了事,城池的形制規模都達不到設計要求。袁崇煥很不滿意,於是便量化任務,明文規定城牆的高度與厚度,天啟四年(公元1624),堅強堡壘寧遠最終誕生。孫承宗隨即上疏朝廷,聲稱“寧遠可戰可守”,“願用崇煥指殫力瘁心以急公”,不願用“腰纏十萬之逋臣,閉門頌經之孱膽”。 孫承宗器重袁崇煥是可以想見的。他就任之初,便上疏皇帝,條陳當時軍事指揮體制的種種弊端,主要是微觀上以文制武,將軍放不開手腳;宏觀上朝廷遙控戰守,經撫放不開手腳。有鑑於此,他主張“今天下當重將權。擇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節鉞,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既然持此觀點,那麼“明決有膽略”的袁崇煥自會進入孫承宗的法眼。但久經宦海的他,並未忽視袁崇煥性格上的缺陷。激情像一枚硬幣,同時具有正反兩面。搞得不好,就會發生負面效應。孫承宗在奏疏中這樣說道:“臣非謂袁崇煥輩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蓋再三駁其議以盡其任事之心”。就是說,他看出袁崇煥既有慷慨的積極一面,又有“多事”的消極一面。為了歷練他,重用歸重用,對其不成熟的意見,還是要再三反駁。 無獨有偶,關於袁崇煥,王在晉也有類似看法。只是孫承宗筆下的“多事”,在王在晉看來是“輕進”。他是這樣說的: “職屬袁崇煥膽魄稱雄,志力並矯,且其澡滌之襟期光明之心事迥迥逸群,職心重之,愛之。及崇煥對職曰:’我不惜命。‘職應之曰:’性命與封疆孰重。‘制袁崇煥輕進。職令其往前屯安插遼民,四鼓入城,夜行於荊棘,蒙茸虎狼潛伏之地,職未嘗不壯其氣,而深虞其輕進也。” 孫承宗具體都駁過袁崇煥的什麼提議,很難一一舉證,但至少後來給袁崇煥造成很大麻煩的錦州,就在其列。寧遠修成後,當年九月,孫承宗派袁崇煥和總兵馬世龍帶領一萬兩千兵馬,巡防廣寧右屯等地,類似武裝偵察。結果一路下來,都沒遇上敵軍。回來之後,袁崇煥立即建言,恢復錦州、右屯、大小凌河與松山、杏山等地的城堡。老成持重的孫承宗沒有同意。具體原因《明史》不載,但可以想見,當時的後金和孫承宗,都在試探對方。直到次年五月,火山的感覺逐漸淡漠,孫承宗才派兵分駐錦右等地,“繕城郭居之”。如此一來,寧遠再度成為內地,孫承宗、袁崇煥等人開疆將近五百里。寧遠城更是“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