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不務正業(1)
萬曆四十六年是公元1618年。無論對於日暮途窮的大明帝國,還是蒸蒸日上的考生袁崇煥,它都是個極其吃緊極度忙活的年份。 袁崇煥遠非高仙芝那樣的帥哥。與之相反,他的容貌可能類似封常清。《崇禎長編》里記載有大學士錢龍錫的一個奏摺,內中稱袁“容貌醜陋”。此公崇禎曾經召見過,錢龍錫還敢這樣說,想必不假。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說得更加明白:“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說他個子矮,長得像猴子,性格暴躁。 好在歷史從不以貌取人。袁崇煥本人也志不在此。當時擺在他跟前的頭等大事,便是趕赴省城參加當年的鄉試。鄉試秋天舉行,所謂秋闈。在此之前,該考生的科舉之路遠非一帆風順。他曾經寫過一首題為《落第》的五律,前面四句是: 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 浩嘆生不逢時,而立之年還空戴儒冠。 相對於袁崇煥,大明帝國需要忙活的事情更多,重中之重則是調集人馬籌措糧餉,準備對遼東用兵。因為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以“殺我父祖”等“七大恨”為由,當年四月十三正式起兵,向昔日的宗主國叫板,接連攻陷撫順(今遼寧撫順)和清河(今遼寧本溪東北),明軍總兵張承蔭當場陣亡。 消息傳出,“舉朝震駭”。就連立志要跟魯班叫板的萬曆帝,也深感“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立即派楊鎬為遼東經略,前往瀋陽組織剿滅。由於遼東明軍武備鬆弛,士氣頹靡,“累年以來,不修兵具,朽戟鈍戈,緩急不足為用,金鼓幾於絕響,偶令之截殺,股慄腕戰,面孔殊無生色”,政府只得“以傾國之兵,雲集遼瀋,又招合朝鮮、葉赫”。然而徵調來的湖廣川陝兵,情形也基本差不多,許多人“伏地哀號”,“不願出關”,甚至將領也“哭而求調”。 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人頭湊齊,糧餉也得夠。當時的大明王朝早已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朝廷只得專門成立遼東餉司,下令全國田土除貴州以外,每畝均加征三厘五毫銀子,預計可得兩百萬兩,由各地庫房動用現存款項,解往餉司,以後徵得墊補。 當年秋天,明政府和袁崇煥所忙活的事情,全部達到預期目的:大批明軍趕到遼東,號稱四十七萬,實際有差不多十一萬;袁崇煥科場得意,順利中舉。於是接下來的萬曆四十七年,就成了決定國家和個人命運的關鍵一年,而且都在春天。袁崇煥要在春天決定命運很好理解,因為會試在春天於禮部貢院舉行,所謂“春闈”。假如順利,他將成為進士,繼續參加最高級別的殿試,從而決定自己出仕的起點高低;明朝的命運其實未必非要在春天決定,但當時的內閣只有大學士方從哲一人。作為眾矢之的,他孤獨地承受著莫大的壓力,近乎崩潰,因此儘管士氣低落、出兵條件並不成熟,他還是一再催促楊鎬動手。 於是命運之寶全部押於春天。當年二月二十九,楊鎬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結果四位總兵戰死兩員,其中剩下的一個,後來也因此而自殺,他就是遼東名將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馬林雖然逃過這次,但卻沒能逃掉下回,幾年後也在開原戰死。國家完敗,自是不幸,不幸中的萬幸是個人完勝:祖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的考生袁崇煥,蟾宮折桂高中進士。不過殿試成績一般,三甲第四十名。殿試不是淘汰賽,全部進士根據成績劃分為三個等級,所謂“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那一年袁崇煥三十五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個年齡拿現在看未免太老,因為官員也要吃青春飯;可在當時,還算差強人意。 一般而言,一甲進士直接授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考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殿試排名並不靠前的袁崇煥,大約考選結果也不突出,因此未能留在中央,被授予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縣。邵武位於閩西北、武夷山南麓,瀕臨閩江支流富屯溪,號稱“八閩屏障”,即便今天也屬福建的經濟相對薄弱區域。而翰林院庶吉士雖然也是秩微俸薄,按照時下的觀點看沒有實權,灰色收入少,但終究在天子腳下,比邵武知縣顯然要尊貴許多。 然而這對袁崇煥而言根本不成問題。他的志向遠非不痛不癢的地方官,按部就班地升遷。他身在邵武,心在遼東。幾社領袖夏允彝的《倖存錄》記載,袁崇煥“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縣裡的童子試應當由知縣主持,但袁縣長卻不批閱試卷,每天都跟一個熟悉遼東軍情的老兵聊邊疆局勢。此舉涉嫌不務正業,但沒有證據表明縣長耽誤過莘莘學子的終身,所以也就成了歷史美談。他這樣沉醉軍事,結果還真找到了同道。後來在寧遠之戰中炮擊敵軍,一發命中“殲虜數百”的羅立乃是“閩卒”,或許就是他此間的知音。 袁崇煥在邵武期間的官聲,跟他題寫的“聚奎塔”匾額一樣出眾。這三字是他唯一可信的手跡,陰文顏體行楷,頗見功力;《邵武府志》則說他“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不知是否因為後來的經歷,《邵武府志》中的袁崇煥近乎俠客,幾能飛檐走壁:“嘗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 袁崇煥爬牆能否“如履平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邵武府志》對他性格的刻畫十分精準:“明決有膽略”。最終就是這五個字,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萬曆四十六年是公元1618年。無論對於日暮途窮的大明帝國,還是蒸蒸日上的考生袁崇煥,它都是個極其吃緊極度忙活的年份。 袁崇煥遠非高仙芝那樣的帥哥。與之相反,他的容貌可能類似封常清。《崇禎長編》里記載有大學士錢龍錫的一個奏摺,內中稱袁“容貌醜陋”。此公崇禎曾經召見過,錢龍錫還敢這樣說,想必不假。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說得更加明白:“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說他個子矮,長得像猴子,性格暴躁。 好在歷史從不以貌取人。袁崇煥本人也志不在此。當時擺在他跟前的頭等大事,便是趕赴省城參加當年的鄉試。鄉試秋天舉行,所謂秋闈。在此之前,該考生的科舉之路遠非一帆風順。他曾經寫過一首題為《落第》的五律,前面四句是: 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 浩嘆生不逢時,而立之年還空戴儒冠。 相對於袁崇煥,大明帝國需要忙活的事情更多,重中之重則是調集人馬籌措糧餉,準備對遼東用兵。因為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以“殺我父祖”等“七大恨”為由,當年四月十三正式起兵,向昔日的宗主國叫板,接連攻陷撫順(今遼寧撫順)和清河(今遼寧本溪東北),明軍總兵張承蔭當場陣亡。 消息傳出,“舉朝震駭”。就連立志要跟魯班叫板的萬曆帝,也深感“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立即派楊鎬為遼東經略,前往瀋陽組織剿滅。由於遼東明軍武備鬆弛,士氣頹靡,“累年以來,不修兵具,朽戟鈍戈,緩急不足為用,金鼓幾於絕響,偶令之截殺,股慄腕戰,面孔殊無生色”,政府只得“以傾國之兵,雲集遼瀋,又招合朝鮮、葉赫”。然而徵調來的湖廣川陝兵,情形也基本差不多,許多人“伏地哀號”,“不願出關”,甚至將領也“哭而求調”。 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人頭湊齊,糧餉也得夠。當時的大明王朝早已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朝廷只得專門成立遼東餉司,下令全國田土除貴州以外,每畝均加征三厘五毫銀子,預計可得兩百萬兩,由各地庫房動用現存款項,解往餉司,以後徵得墊補。 當年秋天,明政府和袁崇煥所忙活的事情,全部達到預期目的:大批明軍趕到遼東,號稱四十七萬,實際有差不多十一萬;袁崇煥科場得意,順利中舉。於是接下來的萬曆四十七年,就成了決定國家和個人命運的關鍵一年,而且都在春天。袁崇煥要在春天決定命運很好理解,因為會試在春天於禮部貢院舉行,所謂“春闈”。假如順利,他將成為進士,繼續參加最高級別的殿試,從而決定自己出仕的起點高低;明朝的命運其實未必非要在春天決定,但當時的內閣只有大學士方從哲一人。作為眾矢之的,他孤獨地承受著莫大的壓力,近乎崩潰,因此儘管士氣低落、出兵條件並不成熟,他還是一再催促楊鎬動手。 於是命運之寶全部押於春天。當年二月二十九,楊鎬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結果四位總兵戰死兩員,其中剩下的一個,後來也因此而自殺,他就是遼東名將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馬林雖然逃過這次,但卻沒能逃掉下回,幾年後也在開原戰死。國家完敗,自是不幸,不幸中的萬幸是個人完勝:祖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的考生袁崇煥,蟾宮折桂高中進士。不過殿試成績一般,三甲第四十名。殿試不是淘汰賽,全部進士根據成績劃分為三個等級,所謂“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那一年袁崇煥三十五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個年齡拿現在看未免太老,因為官員也要吃青春飯;可在當時,還算差強人意。 一般而言,一甲進士直接授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考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殿試排名並不靠前的袁崇煥,大約考選結果也不突出,因此未能留在中央,被授予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縣。邵武位於閩西北、武夷山南麓,瀕臨閩江支流富屯溪,號稱“八閩屏障”,即便今天也屬福建的經濟相對薄弱區域。而翰林院庶吉士雖然也是秩微俸薄,按照時下的觀點看沒有實權,灰色收入少,但終究在天子腳下,比邵武知縣顯然要尊貴許多。 然而這對袁崇煥而言根本不成問題。他的志向遠非不痛不癢的地方官,按部就班地升遷。他身在邵武,心在遼東。幾社領袖夏允彝的《倖存錄》記載,袁崇煥“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縣裡的童子試應當由知縣主持,但袁縣長卻不批閱試卷,每天都跟一個熟悉遼東軍情的老兵聊邊疆局勢。此舉涉嫌不務正業,但沒有證據表明縣長耽誤過莘莘學子的終身,所以也就成了歷史美談。他這樣沉醉軍事,結果還真找到了同道。後來在寧遠之戰中炮擊敵軍,一發命中“殲虜數百”的羅立乃是“閩卒”,或許就是他此間的知音。 袁崇煥在邵武期間的官聲,跟他題寫的“聚奎塔”匾額一樣出眾。這三字是他唯一可信的手跡,陰文顏體行楷,頗見功力;《邵武府志》則說他“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不知是否因為後來的經歷,《邵武府志》中的袁崇煥近乎俠客,幾能飛檐走壁:“嘗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 袁崇煥爬牆能否“如履平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邵武府志》對他性格的刻畫十分精準:“明決有膽略”。最終就是這五個字,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