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再援淮西(1)
岳家軍一退,宗弼就來了精神。反正開封離南方也近,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春天,再度南犯。他們惹不起岳飛,就專揀軟柿子捏,出兵淮南。 此時駐紮在淮南的,有張俊的將近八萬人,楊沂中的三萬人,另外還有劉錡的兩萬人。可每當關鍵時刻,趙構總是不會讓岳飛清閒,立即詔令他增援。岳飛深通軍事,不想頭疼醫頭,再度建議“長驅京洛”,圍魏救趙,但結果可想而知。 岳飛當時正“見苦寒嗽”,也就是身患重感冒,但依然親點八千背嵬軍,前往救援。柘皋大捷後,宗弼退兵廬州,張俊情報失誤,以為金兵已退,便令劉錡先行撤退,自己和舊部楊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師,實際上是想排擠劉錡,獨享戰功。所以他同時又照會岳飛,聲稱“前途乏糧,不可行師”。岳飛聞聽,便退回廬州,上奏朝廷,請示進退。 然而張俊的美夢沒做多久,便告破滅:金兵反撲,王德和楊沂中吃了敗仗。等岳家軍聞訊趕到,金兵這才撤退。宋金多次爭奪的淮西之地,後來也留下了辛棄疾成長的腳印,只不過當時他的身份還是敵人:其祖父辛贊是金國的亳州譙縣令,辛棄疾跟隨祖父在這裡讀書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給南宋帶來和平的並非趙構,也非秦檜,而是岳飛。 若非岳飛韜略過人,岳家軍英勇頑強,具有遠程打擊能力,宗弼也不會由鷹而鴿。鑑於“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他決意講和,於公元1140年秋寫信給秦檜:“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將殺岳飛作為和談的先決條件。 通過秦檜摸到宗弼底牌的趙構,便開始動手削兵權。公元1141年四月,淮西之戰的硝煙未散,朝廷就發布詔令,以賞柘皋戰功為名,將張俊、韓世忠提拔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保留少保官階。他們統領的三個軍區,也就是宣撫司同時撤銷。岳家軍交由王貴統領,張憲為其副手。為監視節度他們,秦檜的黨羽林大聲出任湖廣統領,相當於岳家軍的監軍。 宋朝第二次削奪兵權就此上演。客觀地說,此舉並非針對岳飛,屬於對事不對人。而朝廷砍去劉光世之後的第二刀,也並非指向很能打的岳家軍,以及比較能打的韓家軍,而是張俊。淮西兵變後張浚下台,趙鼎復相。他上任伊始,便要對張俊開刀。此公畏敵避戰,名聲在外。趙鼎和樞密副使王庶、監察御使張戒議定,吸取淮西兵變教訓,擢升各大將部下的偏裨將佐,使其獨立成軍,類似漢武帝削藩時的“推恩令”,最終消解大將權勢。 王庶視師江淮時,便令張俊的部將張宗顏移駐廬州。朝廷安的什麼心,張俊心裡當然清楚。正巧,王庶屬下有個叫劉時的錢糧官,跟張俊同鄉,張俊便請他喝酒,然後以酒遮面,托他給王庶帶話,半是抗議半是威脅:“鄉人能為我言於子尚(王庶字子尚)否?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處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得幾日,其已安乎?”先別想著算計我,你樞密副使能幹幾天? 王庶是長大的,可不是嚇大的。他把張俊的皮球又原樣踢了回去:“為我言於張七:不論安與未安,但一日即須行一日事耳。” 由於種種原因,儘管王庶語氣強硬,此事到底還是被擱置,直到現在。此前岳飛曾多次上表辭職,但真正被奪去兵權,內心想必不會情願。那可是他一生的心血與志向所系。韓世忠大抵也是如此。只有張俊,因為已跟秦檜達成幕後交易,“約盡罷諸將,獨以兵權歸俊”,帶頭服從組織決定,表情愉快,態度堅決。 然而岳飛與韓世忠內心的想法絲毫不曾表露。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藉故阻撓。韓世忠特地做了條“一字巾”,上班時裹在頭上,以示區別,下班後則帶著幾名親兵,到處走走看看;岳飛呢,脫去戎裝,身著便服,披襟雍容,故作幽閒。 可這並沒能消去趙構和秦檜等人的疑忌。他們的步驟,才剛剛開始。
千古奇冤(1)
其實秦檜最先盯上的並非岳飛,而是韓世忠;因為岳飛反對和議只是動口,而韓世忠卻要動手:他的防區淮東是宋金兩國交流的必由之路。他曾計劃派部屬假扮紅巾軍,襲殺金國使者張通古。雖然因為走漏消息,最終未能得手,但也足以令秦檜沒齒難忘。 三大將剛剛交出兵權半個月,朝廷就令張俊和岳飛去淮南東路“措置戰守”。任務沒問題,問題在於人選:韓世忠在那裡駐防多年,地形熟悉,人情通達,朝廷卻偏偏不讓他去,肯定不能解釋為純屬巧合或工作需要。韓世忠和張俊都是老資格。由於《水滸傳》的影響,人們都信以為真,是武松單臂擒方臘,其實那是韓世忠的功勞。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說過:社會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節。一個人的偉大事業,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階級更高的階級去,而上面的那個階級則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岳飛的志向當然不是爬高,但爬高卻是他渡過志向河流的航船,無法逾越;自己的火箭提拔讓張俊和韓世忠都渾身不爽,岳飛心裡門兒清;怎麼辦呢?只能尊重領導,團結同志,屈己待人。平定楊麼後,他分別贈送二人樓船一艘,上面戰具齊備。韓世忠很高興,盡釋前嫌,而張俊也許將岳飛的好意理解成了炫耀,反倒更加妒忌。 此時張俊和韓世忠已經結為兒女親家。可政治利益價碼太高,這個關係輕如鴻毛。按照秦檜的安排,張俊與岳飛有兩個任務,一明一暗:明里要把韓家軍大本營從楚州南撤鎮江;暗裡要徹底肢解韓家軍,同時找個理由,拿下韓世忠。 陷害韓世忠的突破口是淮東總領胡紡。此人原先不僅對韓世忠曲意奉承,在韓世忠的“親校”耿著等人跟前也是奴顏婢膝,終於獲得提拔。狼一旦養大,自然要吃人:胡大總領再攀高枝兒,轉投秦檜門下。韓世忠意欲襲擊金使,便是他告的密。三大將突然被罷兵權,軍中難免人心不安,議論紛紛。胡紡按照秦檜的指令,控告昔日“奴事”的對象,說耿著自“行在”臨安府回楚州後,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麼“二樞密來楚州,必分世忠之軍”,“呂祉之戒,不可不慮”;“鼓惑眾聽”不說,還“圖叛逆”,“謀還世忠掌兵柄”。秦檜就此下令逮捕耿著,酷刑逼供,企圖構陷韓世忠。 這樣的事情岳飛當然不干。他立即寫信通報韓世忠。韓世忠聞聽大驚,找到趙構磕頭哭訴不止。苗劉兵變,韓世忠救駕有功,趙構當然沒有殺他的心,於是便向秦檜滅火。 這事蘊含著兩重信息:首先,兵權平穩過渡干係重大,即便是韓世忠那樣的老資格和救駕元勛,也知道開不得玩笑,只能向皇上泣涕剖白;其次,韓世忠保住了小命,但岳飛卻離死亡越來越近。後來他明知政敵已經動手,卻不肯上疏自辯,或者直接向趙構求情,這就是本文開頭所謂的政治自殺。 如果岳飛不趟這道秦檜眼中的渾水,他冤死的概率將大大降低。首先,韓世忠的死可能會對他產生巨大的壓力,讓他從此閉口噤聲,不談國事,庶己可免災禍;其次,三大將殺一個已經足以警示全國,一下殺掉倆,心理壓力和輿論成本未免太大。 秦檜的陰謀剛剛開始,岳飛的抵制也剛剛開始。張俊要拆散韓世忠最精銳最親信的看家部隊背嵬軍,岳飛強烈反對:“今國家唯自家三、四輩,以圖恢復。萬一官家復使之典軍,吾曹將何顏以見之?” 彼此計議已定,岳飛再抵制又有何用。張俊心懷鬼胎,不敢住在楚州城裡,只是白天過去走馬觀花;領導視察總要挑點毛病,否則不足以顯示高明,張俊就建議加固城牆壕溝。明明在部署撤軍,嘴上卻還要加固城防,婊子舉止儼然。岳飛心裡不痛快,沒理這茬兒;張俊是領導,岳飛是組織上給安排的副手,因此張俊對這個態度很不滿意,又說了一次;岳飛忍耐不住,只好說:“吾曹蒙國家厚恩,當相與戮力復中原,若今為退保計,何以激勵將士?” 應該承認,岳飛這話有意氣成分。即便採取攻勢,楚州作為大本營,鞏固城防還是需要的。當然,他的本意並非放棄城防,而是反對像趙構男性功能那樣的外交政策。但後來這成了他的直接罪證。張俊證明岳飛的原話是楚州不可守,因此不必修復城牆;他的意思是要放棄整個淮北。 最終韓家軍的大本營還是後移到了鎮江。當地百姓也一同遷移。張俊在鎮江設置了樞密行府,可以直接控制。 韓世忠的問題暫且告一段落,秦檜未曾發泄出來的火氣,只能燒到岳飛身上。從淮西歸來後,岳飛上表請辭,要求“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不到最後關頭,深通帝王權術的趙構當然不會攤牌,不同意;然而沒過幾天,就有言官上表彈劾岳飛,當然都是秦檜的同黨:右諫議大夫万俟卨,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楫。按照慣例,宰執受到彈劾要立即辭職迴避,這回趙構沒再做戲,順水推舟地同意岳飛辭去樞密副使,保留少保之銜,岳雲一同罷官。當然,給了提舉宮觀的閒職,“仍奉朝請”,即每月上六天班: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岳飛想徹底離開朝廷,請求“一在外宮觀差遣”。趙構當然不肯,他得時刻看著;岳飛無奈,只得請假回了江州。
岳家軍一退,宗弼就來了精神。反正開封離南方也近,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春天,再度南犯。他們惹不起岳飛,就專揀軟柿子捏,出兵淮南。 此時駐紮在淮南的,有張俊的將近八萬人,楊沂中的三萬人,另外還有劉錡的兩萬人。可每當關鍵時刻,趙構總是不會讓岳飛清閒,立即詔令他增援。岳飛深通軍事,不想頭疼醫頭,再度建議“長驅京洛”,圍魏救趙,但結果可想而知。 岳飛當時正“見苦寒嗽”,也就是身患重感冒,但依然親點八千背嵬軍,前往救援。柘皋大捷後,宗弼退兵廬州,張俊情報失誤,以為金兵已退,便令劉錡先行撤退,自己和舊部楊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師,實際上是想排擠劉錡,獨享戰功。所以他同時又照會岳飛,聲稱“前途乏糧,不可行師”。岳飛聞聽,便退回廬州,上奏朝廷,請示進退。 然而張俊的美夢沒做多久,便告破滅:金兵反撲,王德和楊沂中吃了敗仗。等岳家軍聞訊趕到,金兵這才撤退。宋金多次爭奪的淮西之地,後來也留下了辛棄疾成長的腳印,只不過當時他的身份還是敵人:其祖父辛贊是金國的亳州譙縣令,辛棄疾跟隨祖父在這裡讀書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給南宋帶來和平的並非趙構,也非秦檜,而是岳飛。 若非岳飛韜略過人,岳家軍英勇頑強,具有遠程打擊能力,宗弼也不會由鷹而鴿。鑑於“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他決意講和,於公元1140年秋寫信給秦檜:“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將殺岳飛作為和談的先決條件。 通過秦檜摸到宗弼底牌的趙構,便開始動手削兵權。公元1141年四月,淮西之戰的硝煙未散,朝廷就發布詔令,以賞柘皋戰功為名,將張俊、韓世忠提拔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保留少保官階。他們統領的三個軍區,也就是宣撫司同時撤銷。岳家軍交由王貴統領,張憲為其副手。為監視節度他們,秦檜的黨羽林大聲出任湖廣統領,相當於岳家軍的監軍。 宋朝第二次削奪兵權就此上演。客觀地說,此舉並非針對岳飛,屬於對事不對人。而朝廷砍去劉光世之後的第二刀,也並非指向很能打的岳家軍,以及比較能打的韓家軍,而是張俊。淮西兵變後張浚下台,趙鼎復相。他上任伊始,便要對張俊開刀。此公畏敵避戰,名聲在外。趙鼎和樞密副使王庶、監察御使張戒議定,吸取淮西兵變教訓,擢升各大將部下的偏裨將佐,使其獨立成軍,類似漢武帝削藩時的“推恩令”,最終消解大將權勢。 王庶視師江淮時,便令張俊的部將張宗顏移駐廬州。朝廷安的什麼心,張俊心裡當然清楚。正巧,王庶屬下有個叫劉時的錢糧官,跟張俊同鄉,張俊便請他喝酒,然後以酒遮面,托他給王庶帶話,半是抗議半是威脅:“鄉人能為我言於子尚(王庶字子尚)否?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處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得幾日,其已安乎?”先別想著算計我,你樞密副使能幹幾天? 王庶是長大的,可不是嚇大的。他把張俊的皮球又原樣踢了回去:“為我言於張七:不論安與未安,但一日即須行一日事耳。” 由於種種原因,儘管王庶語氣強硬,此事到底還是被擱置,直到現在。此前岳飛曾多次上表辭職,但真正被奪去兵權,內心想必不會情願。那可是他一生的心血與志向所系。韓世忠大抵也是如此。只有張俊,因為已跟秦檜達成幕後交易,“約盡罷諸將,獨以兵權歸俊”,帶頭服從組織決定,表情愉快,態度堅決。 然而岳飛與韓世忠內心的想法絲毫不曾表露。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藉故阻撓。韓世忠特地做了條“一字巾”,上班時裹在頭上,以示區別,下班後則帶著幾名親兵,到處走走看看;岳飛呢,脫去戎裝,身著便服,披襟雍容,故作幽閒。 可這並沒能消去趙構和秦檜等人的疑忌。他們的步驟,才剛剛開始。
千古奇冤(1)
其實秦檜最先盯上的並非岳飛,而是韓世忠;因為岳飛反對和議只是動口,而韓世忠卻要動手:他的防區淮東是宋金兩國交流的必由之路。他曾計劃派部屬假扮紅巾軍,襲殺金國使者張通古。雖然因為走漏消息,最終未能得手,但也足以令秦檜沒齒難忘。 三大將剛剛交出兵權半個月,朝廷就令張俊和岳飛去淮南東路“措置戰守”。任務沒問題,問題在於人選:韓世忠在那裡駐防多年,地形熟悉,人情通達,朝廷卻偏偏不讓他去,肯定不能解釋為純屬巧合或工作需要。韓世忠和張俊都是老資格。由於《水滸傳》的影響,人們都信以為真,是武松單臂擒方臘,其實那是韓世忠的功勞。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說過:社會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節。一個人的偉大事業,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階級更高的階級去,而上面的那個階級則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岳飛的志向當然不是爬高,但爬高卻是他渡過志向河流的航船,無法逾越;自己的火箭提拔讓張俊和韓世忠都渾身不爽,岳飛心裡門兒清;怎麼辦呢?只能尊重領導,團結同志,屈己待人。平定楊麼後,他分別贈送二人樓船一艘,上面戰具齊備。韓世忠很高興,盡釋前嫌,而張俊也許將岳飛的好意理解成了炫耀,反倒更加妒忌。 此時張俊和韓世忠已經結為兒女親家。可政治利益價碼太高,這個關係輕如鴻毛。按照秦檜的安排,張俊與岳飛有兩個任務,一明一暗:明里要把韓家軍大本營從楚州南撤鎮江;暗裡要徹底肢解韓家軍,同時找個理由,拿下韓世忠。 陷害韓世忠的突破口是淮東總領胡紡。此人原先不僅對韓世忠曲意奉承,在韓世忠的“親校”耿著等人跟前也是奴顏婢膝,終於獲得提拔。狼一旦養大,自然要吃人:胡大總領再攀高枝兒,轉投秦檜門下。韓世忠意欲襲擊金使,便是他告的密。三大將突然被罷兵權,軍中難免人心不安,議論紛紛。胡紡按照秦檜的指令,控告昔日“奴事”的對象,說耿著自“行在”臨安府回楚州後,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麼“二樞密來楚州,必分世忠之軍”,“呂祉之戒,不可不慮”;“鼓惑眾聽”不說,還“圖叛逆”,“謀還世忠掌兵柄”。秦檜就此下令逮捕耿著,酷刑逼供,企圖構陷韓世忠。 這樣的事情岳飛當然不干。他立即寫信通報韓世忠。韓世忠聞聽大驚,找到趙構磕頭哭訴不止。苗劉兵變,韓世忠救駕有功,趙構當然沒有殺他的心,於是便向秦檜滅火。 這事蘊含著兩重信息:首先,兵權平穩過渡干係重大,即便是韓世忠那樣的老資格和救駕元勛,也知道開不得玩笑,只能向皇上泣涕剖白;其次,韓世忠保住了小命,但岳飛卻離死亡越來越近。後來他明知政敵已經動手,卻不肯上疏自辯,或者直接向趙構求情,這就是本文開頭所謂的政治自殺。 如果岳飛不趟這道秦檜眼中的渾水,他冤死的概率將大大降低。首先,韓世忠的死可能會對他產生巨大的壓力,讓他從此閉口噤聲,不談國事,庶己可免災禍;其次,三大將殺一個已經足以警示全國,一下殺掉倆,心理壓力和輿論成本未免太大。 秦檜的陰謀剛剛開始,岳飛的抵制也剛剛開始。張俊要拆散韓世忠最精銳最親信的看家部隊背嵬軍,岳飛強烈反對:“今國家唯自家三、四輩,以圖恢復。萬一官家復使之典軍,吾曹將何顏以見之?” 彼此計議已定,岳飛再抵制又有何用。張俊心懷鬼胎,不敢住在楚州城裡,只是白天過去走馬觀花;領導視察總要挑點毛病,否則不足以顯示高明,張俊就建議加固城牆壕溝。明明在部署撤軍,嘴上卻還要加固城防,婊子舉止儼然。岳飛心裡不痛快,沒理這茬兒;張俊是領導,岳飛是組織上給安排的副手,因此張俊對這個態度很不滿意,又說了一次;岳飛忍耐不住,只好說:“吾曹蒙國家厚恩,當相與戮力復中原,若今為退保計,何以激勵將士?” 應該承認,岳飛這話有意氣成分。即便採取攻勢,楚州作為大本營,鞏固城防還是需要的。當然,他的本意並非放棄城防,而是反對像趙構男性功能那樣的外交政策。但後來這成了他的直接罪證。張俊證明岳飛的原話是楚州不可守,因此不必修復城牆;他的意思是要放棄整個淮北。 最終韓家軍的大本營還是後移到了鎮江。當地百姓也一同遷移。張俊在鎮江設置了樞密行府,可以直接控制。 韓世忠的問題暫且告一段落,秦檜未曾發泄出來的火氣,只能燒到岳飛身上。從淮西歸來後,岳飛上表請辭,要求“別選異能,同張俊措置戰守”。不到最後關頭,深通帝王權術的趙構當然不會攤牌,不同意;然而沒過幾天,就有言官上表彈劾岳飛,當然都是秦檜的同黨:右諫議大夫万俟卨,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楫。按照慣例,宰執受到彈劾要立即辭職迴避,這回趙構沒再做戲,順水推舟地同意岳飛辭去樞密副使,保留少保之銜,岳雲一同罷官。當然,給了提舉宮觀的閒職,“仍奉朝請”,即每月上六天班: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岳飛想徹底離開朝廷,請求“一在外宮觀差遣”。趙構當然不肯,他得時刻看著;岳飛無奈,只得請假回了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