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第十部分張自忠 上將(3)
張自忠將軍靈櫬經過宜昌時,十萬人眾迎靈致祭
1939年冬,國民黨軍投入一半以上兵力,發動“冬季攻勢”,張自忠督率第29集團軍、第33集團軍參加對武漢外圍日軍的攻勢作戰,取得“襄東大捷”。戰後,蔣介石通電嘉獎第五戰區右翼部隊,稱其為最優部隊,襄東戰場則被譽為“模範戰場”。 日軍第11軍為解除鄂北、豫南方向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調集15萬餘人,於1940年5月1日分三路向棗陽、宜昌地區合擊。棗宜會戰爆發。5日,日軍對棗陽合擊成勢,李宗仁電令張自忠派有力部隊出擊。張自忠深感“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便不顧眾將勸阻,於6日親率身邊僅有的機動部隊2個團和特務營東渡襄河截擊日軍。8日,棗陽淪陷。10日, 炎浦寥站銜ν獾牡諼逭角髁ο蟯蝗朐嫜糝蟹⑵鴟?擊,日軍傷亡慘重,乃向棗陽南突圍。張自忠奉令截擊南逃之敵。15日,張自忠率部在南瓜店地區將日軍截為二段予以重創。日軍以重兵向張部反撲,經反覆衝殺十餘次,雙方傷亡慘重。戰至16日下午2時,張部傷亡殆盡,張自忠本人受傷多處,但仍拒絕勸其撤走的要求,裹傷督率警衛部隊死戰。3時許,日軍衝上陣地,胸部已中數彈的張自忠,留下最後遺言“我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良心都很安慰。大家更要努力為國殺敵”,而壯烈殉國。日軍感佩張自忠忠勇,對其盛殮軍祭,擬將遺體運往漢口。第五戰區及重慶當局得知噩耗,嚴令戰區右翼部隊不惜任何代價奪回遺體。右翼各部經兩晝夜激戰,終於奪回忠骸。 張自忠忠骸奪回以後,在宜城祭悼三天。而後經宜昌轉運重慶,沿途各界紛紛迎靈致祭,蔣介石在重慶親率文武百官登輪迎靈。國民政府為張自忠舉行國葬,將忠骸盛葬於北碚梅花山。8月15日,延安各界隆重追悼張將軍。抗戰勝利後,北平、天津等地設立張自忠路以志紀念。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國家還撥巨款重新整修張自忠將軍陵園,建立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彭玉龍)
第十部分張學良 上將(1)
張學良(zhɑnɡ xueliɑnɡ,1901—2001),字漢卿。中國國民黨軍一級上將,以發動要求實現全國團結抗日的西安事變而震驚中外。 1901年6月3日,張學良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桑樹林詹家窩鋪村。為奉系軍閥張作霖(人稱“張大帥”)的原配夫人所生,張學良從小受名師指導,系統學習經史典籍,並接受西方文化薰陶,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張學良從青年時代起,就由其父為他選擇了職業軍人的道路。1918年底,被任命為衛隊旅的營長。1919年入東北講武堂第1期炮兵科學習,1920年畢業後即成為炮兵上校,任奉天督軍署衛隊旅營長,不久升任第2團團長。6月,升任第3混成旅旅長。11月,晉升為少將。1921年秋,張學良在去日本參觀日軍秋季軍事演習之後,提議在奉軍中進行改革,並與第8混成旅旅長郭松齡緊密合作,整訓第3混成旅和第8混成旅,使之成為東北軍的精銳。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 ⅲ拋髁刈槌燒蟯齬刈髡劍叛Я既味返?梯隊司令。奉軍失敗後,張作霖決定“整軍經武”,張學良協助籌劃,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任第2旅旅長兼整理處參謀長,東三省航空處總辦和航空學校校長。1924年5月,任第27師師長兼東三省陸軍訓練副監,駐防錦州,時年23歲,人稱“少帥”。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良任鎮威軍第3軍軍長兼第4師師長,擔任山海關、九門口一線正面主攻任務,經過月余浴血苦戰,攻破山海關。戰後統帶京榆駐軍,設司令部於天津。1925年4月,晉升為中將。 1925年11月,對軍閥混戰極為不滿的郭松齡在灤州舉兵反奉。張學良出任前線總指揮,率部堵擊郭松齡。郭兵敗被殺。 1926年初,張作霖和吳佩孚聯合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和南方革命勢力。張學良統率第3軍在南口與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同年11月,北方軍閥組成以張作霖為總司令的安國軍,企圖阻止國民革命軍的北伐。12月,張學良晉升為上將。1927年5月至6月間,率部在河南與武漢政府的北伐軍作戰,被擊敗。同年秋季,馮玉祥、閻錫山聯合討奉。張學良為京漢線總指揮,率第3方面軍團、第4方面軍團由保定向石家莊進發,攻擊閻軍。10月12日,晉軍師長傅作義從五台山出兵,乘虛搶占奉軍後方涿州。張學良立即率精銳部隊圍攻。涿州之戰,雙方苦戰三個月,其強攻固守聞名全國,成為張學良與傅作義的成名之役。 1928年,蔣介石舉行第二期“北伐”,向奉軍開戰。張學良再次被任命為京漢線總指揮,率部阻擊。5月下旬,奉軍在石家莊和保定接連失利,敗局已定,張作霖下令退回東北。6月4日,日軍製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連忙返回瀋陽,處理後事。6月19日,張學良就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4日,就任東三省保安司令,開始主政東北。同年12月9日,張學良衝破外受日本帝國主義威脅利誘、內受老臣宿將反對兩大阻力,毅然實行東北易幟,堅決維護祖國統一。1928年12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和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易幟後,張學良積極支持東北的抗日民眾運動。 1930年4月,蔣、馮、閻中原大戰開始。6月,蔣介石派人遊說張學良,並許以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之職和京、津、冀地盤。9月,張學良通電擁蔣,揮戈入關助戰。結果,馮玉祥、閻錫山戰敗下野,張學良以副總司令之職坐鎮北平,成為蔣介石在北方的有力支柱。11月,蔣介石特邀張學良到南京參加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並推張學良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931年4月,張學良在北平設立副總司令行營。 1931年7月,日軍製造萬寶山事件,唆使軍閥石友三率3個師的兵力叛亂,張學良當即命令于學忠、王樹常兩軍迎頭痛擊,於保定以南望都附近徹底擊敗叛軍。 1931年9月18日,日軍悍然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張學良聞訊後,當即報告蔣介石。蔣介石密令“力避衝突”,“聽候中央處理”。張學良被迫執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迅速淪入敵手,因而替蔣介石背上了“不抵抗”的黑鍋,被人們稱為“不抵抗將軍”。1931年11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並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2月,蔣介石在全國人民的譴責聲中和國民黨內部派系的傾軋下辭職下野,張學良也被解除副總司令之職,改任北平綏靖主任。 1932年8月,張學良被蔣介石任命為軍委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日軍企圖侵占華北,張學良決心用赤血貫徹抵抗,洗刷自己和東北軍不抵抗的醜名。1933年1月,日軍進攻山海關,張學良令東北軍何柱國部奮起還擊,就此揭開長城抗戰的序幕。3月,日軍進攻熱河,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張學良再次成為蔣介石的替罪羊而引咎辭職。4月中旬,前往義大利考察。 1933年底,蔣介石為調東北軍“圍剿”紅軍,電召張學良回國。1934年1月,張學良返抵上海,積極擁護蔣介石實行法西斯主義,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無條件擁護。2月出任鄂豫皖“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由蔣介石兼),代行總司令職權,駐節武漢,從東北軍中抽調16個師又4個旅,共80餘個團的兵力,圍剿鄂豫皖根據地,但屢遭徐海東紅二十五軍的打擊。1934年底,紅二十五軍向陝北實行戰略轉移。蔣介石電令張學良繼續“進剿”,否則以“縱匪抗令”論罪。1935年2月,蔣介石撤銷鄂豫皖“剿總”,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張學良任行營主任。4月2日,國民政府授予張學良一級上將軍銜。5月至6月間,日軍加緊對華北侵略,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東北軍第51軍軍長于學忠被蔣介石、汪精衛逼出河北。張學良極為不滿。1935年9月,蔣介石又調東北軍到西北圍剿陝北紅軍,張學良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率10萬之眾,向陝甘根據地發動第3次圍剿,被紅軍徹底粉碎。在勞山戰役、榆林戰役和直羅鎮戰役中,東北軍被紅軍殲滅3個師,兩名師長陣亡,特別是直羅鎮戰役,東北軍的精銳第109師被全殲。張學良的思想因此受到極大的震動。蔣介石不但不履行補充兵員與裝備的諾言,反而趁機取消被殲部隊番號。張學良對此痛心疾首。 1935年10月末,張學 嫉僥暇┎渭庸竦乘慕熗腥岷臀迦蠡幔毖∥醒脛蔥形?會委員和政治委員會委員。會後,張學良來到上海,會見了愛國人士杜重遠和義勇軍將領李杜。正在這時,一二•九運動爆發。共產黨堅決抗日的主張,東北軍“剿共”作戰的失利,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杜李二人的忠告,使徘徊躊躇的張學良痛定思痛,逐步認識到:“剿共”是死路一條,勢必斷送東北軍;只有聯共抗日,個人才能在國人面前一洗前罪,東北軍才有出路,中華民族才有希望。於是,張學良開始積極要求與共產黨建立聯繫。是年年底,張學良回到西安,首先同駐守西安的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就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問題進行磋商。楊虎城早就與共產黨建立了聯繫,雙方不謀而合。 1936年2月,張學良與紅軍代表李克農在洛川就聯合抗日問題進行初步商談,達成局部停戰協定。4月9日張學良與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在膚施舉行歷史性的會談,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雙方確定,不分黨派,一致抗日,內外結合,紅軍在外,張部在內,逼蔣抗日。會談對張學良走上聯共抗日的道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奠定了東北軍、第17路軍和紅軍三位一體聯合抗日的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大西北初步形成。 從膚施歸來,張學良便以逼蔣聯共抗日為己任,積極進行各項準備工作。為培養抗日力量,張學良成立王曲軍官訓練團、抗日同志會、學兵隊等組織,親自擔任王曲軍官訓練團團長和抗日同志會主席,還分別派代表到新疆、廣東、廣西、四川、山西等地與各地方實力派聯絡。9月,中共中央派出的紅軍駐東北軍正式代表葉劍英抵達西安。
張自忠將軍靈櫬經過宜昌時,十萬人眾迎靈致祭
1939年冬,國民黨軍投入一半以上兵力,發動“冬季攻勢”,張自忠督率第29集團軍、第33集團軍參加對武漢外圍日軍的攻勢作戰,取得“襄東大捷”。戰後,蔣介石通電嘉獎第五戰區右翼部隊,稱其為最優部隊,襄東戰場則被譽為“模範戰場”。 日軍第11軍為解除鄂北、豫南方向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調集15萬餘人,於1940年5月1日分三路向棗陽、宜昌地區合擊。棗宜會戰爆發。5日,日軍對棗陽合擊成勢,李宗仁電令張自忠派有力部隊出擊。張自忠深感“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便不顧眾將勸阻,於6日親率身邊僅有的機動部隊2個團和特務營東渡襄河截擊日軍。8日,棗陽淪陷。10日, 炎浦寥站銜ν獾牡諼逭角髁ο蟯蝗朐嫜糝蟹⑵鴟?擊,日軍傷亡慘重,乃向棗陽南突圍。張自忠奉令截擊南逃之敵。15日,張自忠率部在南瓜店地區將日軍截為二段予以重創。日軍以重兵向張部反撲,經反覆衝殺十餘次,雙方傷亡慘重。戰至16日下午2時,張部傷亡殆盡,張自忠本人受傷多處,但仍拒絕勸其撤走的要求,裹傷督率警衛部隊死戰。3時許,日軍衝上陣地,胸部已中數彈的張自忠,留下最後遺言“我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良心都很安慰。大家更要努力為國殺敵”,而壯烈殉國。日軍感佩張自忠忠勇,對其盛殮軍祭,擬將遺體運往漢口。第五戰區及重慶當局得知噩耗,嚴令戰區右翼部隊不惜任何代價奪回遺體。右翼各部經兩晝夜激戰,終於奪回忠骸。 張自忠忠骸奪回以後,在宜城祭悼三天。而後經宜昌轉運重慶,沿途各界紛紛迎靈致祭,蔣介石在重慶親率文武百官登輪迎靈。國民政府為張自忠舉行國葬,將忠骸盛葬於北碚梅花山。8月15日,延安各界隆重追悼張將軍。抗戰勝利後,北平、天津等地設立張自忠路以志紀念。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國家還撥巨款重新整修張自忠將軍陵園,建立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彭玉龍)
第十部分張學良 上將(1)
張學良(zhɑnɡ xueliɑnɡ,1901—2001),字漢卿。中國國民黨軍一級上將,以發動要求實現全國團結抗日的西安事變而震驚中外。 1901年6月3日,張學良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桑樹林詹家窩鋪村。為奉系軍閥張作霖(人稱“張大帥”)的原配夫人所生,張學良從小受名師指導,系統學習經史典籍,並接受西方文化薰陶,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張學良從青年時代起,就由其父為他選擇了職業軍人的道路。1918年底,被任命為衛隊旅的營長。1919年入東北講武堂第1期炮兵科學習,1920年畢業後即成為炮兵上校,任奉天督軍署衛隊旅營長,不久升任第2團團長。6月,升任第3混成旅旅長。11月,晉升為少將。1921年秋,張學良在去日本參觀日軍秋季軍事演習之後,提議在奉軍中進行改革,並與第8混成旅旅長郭松齡緊密合作,整訓第3混成旅和第8混成旅,使之成為東北軍的精銳。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 ⅲ拋髁刈槌燒蟯齬刈髡劍叛Я既味返?梯隊司令。奉軍失敗後,張作霖決定“整軍經武”,張學良協助籌劃,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任第2旅旅長兼整理處參謀長,東三省航空處總辦和航空學校校長。1924年5月,任第27師師長兼東三省陸軍訓練副監,駐防錦州,時年23歲,人稱“少帥”。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良任鎮威軍第3軍軍長兼第4師師長,擔任山海關、九門口一線正面主攻任務,經過月余浴血苦戰,攻破山海關。戰後統帶京榆駐軍,設司令部於天津。1925年4月,晉升為中將。 1925年11月,對軍閥混戰極為不滿的郭松齡在灤州舉兵反奉。張學良出任前線總指揮,率部堵擊郭松齡。郭兵敗被殺。 1926年初,張作霖和吳佩孚聯合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和南方革命勢力。張學良統率第3軍在南口與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同年11月,北方軍閥組成以張作霖為總司令的安國軍,企圖阻止國民革命軍的北伐。12月,張學良晉升為上將。1927年5月至6月間,率部在河南與武漢政府的北伐軍作戰,被擊敗。同年秋季,馮玉祥、閻錫山聯合討奉。張學良為京漢線總指揮,率第3方面軍團、第4方面軍團由保定向石家莊進發,攻擊閻軍。10月12日,晉軍師長傅作義從五台山出兵,乘虛搶占奉軍後方涿州。張學良立即率精銳部隊圍攻。涿州之戰,雙方苦戰三個月,其強攻固守聞名全國,成為張學良與傅作義的成名之役。 1928年,蔣介石舉行第二期“北伐”,向奉軍開戰。張學良再次被任命為京漢線總指揮,率部阻擊。5月下旬,奉軍在石家莊和保定接連失利,敗局已定,張作霖下令退回東北。6月4日,日軍製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連忙返回瀋陽,處理後事。6月19日,張學良就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4日,就任東三省保安司令,開始主政東北。同年12月9日,張學良衝破外受日本帝國主義威脅利誘、內受老臣宿將反對兩大阻力,毅然實行東北易幟,堅決維護祖國統一。1928年12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和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易幟後,張學良積極支持東北的抗日民眾運動。 1930年4月,蔣、馮、閻中原大戰開始。6月,蔣介石派人遊說張學良,並許以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之職和京、津、冀地盤。9月,張學良通電擁蔣,揮戈入關助戰。結果,馮玉祥、閻錫山戰敗下野,張學良以副總司令之職坐鎮北平,成為蔣介石在北方的有力支柱。11月,蔣介石特邀張學良到南京參加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並推張學良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931年4月,張學良在北平設立副總司令行營。 1931年7月,日軍製造萬寶山事件,唆使軍閥石友三率3個師的兵力叛亂,張學良當即命令于學忠、王樹常兩軍迎頭痛擊,於保定以南望都附近徹底擊敗叛軍。 1931年9月18日,日軍悍然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張學良聞訊後,當即報告蔣介石。蔣介石密令“力避衝突”,“聽候中央處理”。張學良被迫執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迅速淪入敵手,因而替蔣介石背上了“不抵抗”的黑鍋,被人們稱為“不抵抗將軍”。1931年11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並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2月,蔣介石在全國人民的譴責聲中和國民黨內部派系的傾軋下辭職下野,張學良也被解除副總司令之職,改任北平綏靖主任。 1932年8月,張學良被蔣介石任命為軍委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日軍企圖侵占華北,張學良決心用赤血貫徹抵抗,洗刷自己和東北軍不抵抗的醜名。1933年1月,日軍進攻山海關,張學良令東北軍何柱國部奮起還擊,就此揭開長城抗戰的序幕。3月,日軍進攻熱河,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張學良再次成為蔣介石的替罪羊而引咎辭職。4月中旬,前往義大利考察。 1933年底,蔣介石為調東北軍“圍剿”紅軍,電召張學良回國。1934年1月,張學良返抵上海,積極擁護蔣介石實行法西斯主義,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無條件擁護。2月出任鄂豫皖“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由蔣介石兼),代行總司令職權,駐節武漢,從東北軍中抽調16個師又4個旅,共80餘個團的兵力,圍剿鄂豫皖根據地,但屢遭徐海東紅二十五軍的打擊。1934年底,紅二十五軍向陝北實行戰略轉移。蔣介石電令張學良繼續“進剿”,否則以“縱匪抗令”論罪。1935年2月,蔣介石撤銷鄂豫皖“剿總”,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張學良任行營主任。4月2日,國民政府授予張學良一級上將軍銜。5月至6月間,日軍加緊對華北侵略,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東北軍第51軍軍長于學忠被蔣介石、汪精衛逼出河北。張學良極為不滿。1935年9月,蔣介石又調東北軍到西北圍剿陝北紅軍,張學良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率10萬之眾,向陝甘根據地發動第3次圍剿,被紅軍徹底粉碎。在勞山戰役、榆林戰役和直羅鎮戰役中,東北軍被紅軍殲滅3個師,兩名師長陣亡,特別是直羅鎮戰役,東北軍的精銳第109師被全殲。張學良的思想因此受到極大的震動。蔣介石不但不履行補充兵員與裝備的諾言,反而趁機取消被殲部隊番號。張學良對此痛心疾首。 1935年10月末,張學 嫉僥暇┎渭庸竦乘慕熗腥岷臀迦蠡幔毖∥醒脛蔥形?會委員和政治委員會委員。會後,張學良來到上海,會見了愛國人士杜重遠和義勇軍將領李杜。正在這時,一二•九運動爆發。共產黨堅決抗日的主張,東北軍“剿共”作戰的失利,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杜李二人的忠告,使徘徊躊躇的張學良痛定思痛,逐步認識到:“剿共”是死路一條,勢必斷送東北軍;只有聯共抗日,個人才能在國人面前一洗前罪,東北軍才有出路,中華民族才有希望。於是,張學良開始積極要求與共產黨建立聯繫。是年年底,張學良回到西安,首先同駐守西安的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就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問題進行磋商。楊虎城早就與共產黨建立了聯繫,雙方不謀而合。 1936年2月,張學良與紅軍代表李克農在洛川就聯合抗日問題進行初步商談,達成局部停戰協定。4月9日張學良與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在膚施舉行歷史性的會談,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雙方確定,不分黨派,一致抗日,內外結合,紅軍在外,張部在內,逼蔣抗日。會談對張學良走上聯共抗日的道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奠定了東北軍、第17路軍和紅軍三位一體聯合抗日的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大西北初步形成。 從膚施歸來,張學良便以逼蔣聯共抗日為己任,積極進行各項準備工作。為培養抗日力量,張學良成立王曲軍官訓練團、抗日同志會、學兵隊等組織,親自擔任王曲軍官訓練團團長和抗日同志會主席,還分別派代表到新疆、廣東、廣西、四川、山西等地與各地方實力派聯絡。9月,中共中央派出的紅軍駐東北軍正式代表葉劍英抵達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