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十部分張自忠 上將(1)

  張自忠(zhɑnɡ zizhonɡ,1891—1940),字藎忱。國民黨軍二級上將。中國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的國民黨軍最高將領。  張自忠1891年8月出生於山東臨清縣唐園村的巡檢家庭。幼年隨父在江蘇贛榆縣任所讀私塾。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堂,同年加入同盟會。目睹列強欺凌,清廷腐敗,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非強兵無以救國,於是毅然於1914年投筆從戎,由濟南轉赴奉天(今瀋陽)投奔陸軍第20師第39旅第87團車震部,深得車震賞識。1916年車震兵敗,解甲歸田,遂於1917年將張自忠推薦給第16混成旅馮玉祥部,初為差遣,旋提升為排長。1919年入教導團深造,品學兼優,被馮玉祥譽為“標準學員”,畢業後升任連長。其後逐級升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率部轉戰南北,成為西北軍的一員虎將。在西北軍中,他不僅以忠誠勇猛、精於作戰著稱,還以練兵有方,治軍嚴明見長。其所帶連是“模範連”,所率師是西北軍的“模範師”。  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西北軍大部被蔣介石收編。1931年,張自忠受委宋哲元第29軍第38師師長。  1933年,日軍侵占山海關和熱河,繼而向長城各要塞進犯,華北告急。中國軍隊在長城一線展開,抗擊進犯日軍。第29軍奉命開赴長城前線,張自忠被宋哲元委派為前線總指揮。29 軍官兵用大刀、手榴彈等落後裝備,以近戰、夜襲等戰術,與擁有飛機、坦克、大炮的日軍機械化部隊血戰四十餘日,在喜峰口、羅文峪打敗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挫日軍進犯關內銳氣,張自忠、趙登禹等成為威震中外的抗日名將。  1934年春,張自忠率部移防察哈爾。1935年6月,國民黨政府繼簽訂《塘沽協定》後,又與日方簽訂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斷送了冀察兩省的大部主權。同年11月,張自忠受命代理察哈爾省主席。12月,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宋哲元任委員長,張自忠任委員兼察哈爾省主席。冀察政務委員會實際上是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產物,是一半獨立於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權。當時,華北已逐漸“特殊化”,日本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國民黨政府又不許抗日,張自忠作為一典守長官,只能在國民黨政府已經承認的屈辱條約範圍內力佐宋哲元苦撐華北危局。1936年5月,張自忠調任天津市長。日方對其百般拉攏,企圖將第29軍的這位二級將領分化出來。1937年初,日方要求冀察當局派他赴日訪問,張自忠本想力拒,無奈宋哲元已經答應,並電南京政府呈報,為不失信,只好服從,率冀察軍政工商考察團前往日本訪問。張自忠此舉被輿論界視為媚日外交的醜行,遭到國人的責難和辱罵。對此,張自忠忍辱負重,以待將來用事實來洗雪。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進攻北平,第29軍奮起抗戰,損失慘重。28日夜, 第29軍撤離北平。為掩護南撤,宋哲元指定張自忠暫留北平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冀察綏靖主任、北平市長,與敵周旋。張自忠明知事不可為,但為顧全大局,毅然不計個人毀譽,臨危受命。29日,北平失陷。張自忠斷然拒絕日軍讓其通電反蔣和共同反共的要求,並在處理好第29軍撤離的善後事宜後,於9月3日化裝逃出北平,經濟南轉赴南京。當時,世人多不明真相,誤以為張自忠是賣國求榮的漢奸,眾口一詞罵他是“張邦昌”,南京軍事當局將他“撤職查辦”。然而張自忠並未表白在平津折衝樽俎的是非曲直,反而就失守平津負荊請罪,南京軍事當局經過多方了解,斷定其不是漢奸後,任命他為軍政部中將部副。12月,在李宗仁、宋哲元的保舉和其舊部將領聯名要求下,蔣介石批准張自忠代理第59軍(由第38師擴編)軍長。1938年2月,所部奉調李宗仁第五戰區。從此,張自忠以誓死報國之心,率部馳騁於抗日沙場,再展當年長城抗戰雄風。

  第十部分張自忠 上將(2)

  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的張自忠將軍

  日軍占領南京後,為打通南北戰場,以重兵沿津浦路實施南北對攻。  日軍第13師團由南向北,先後攻占明光、定遠、蚌埠等地,渡過淮河,直逼徐州,2月10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令張自忠部馳騁援淮河作戰,11日,張自忠率部抵達前線,先敵展開於淝水之南,給進犯日軍以迎頭痛擊。日軍死傷枕藉,乃向淮河以南回竄,張率部乘勝追擊,收復小蚌埠、曹老集等地,與日軍隔河對峙。張自忠首戰告捷,日軍北進受阻。  2月下旬,號稱“鐵軍”的日軍板垣第5師團為了和磯谷第10團會師台兒莊,以與津浦路南段日軍會攻徐州,大舉進逼魯南軍事重鎮臨沂。3月9日,日軍發起猛攻,奉命死守的龐炳勛部5個團勢漸不支,迭電告急。為確保徐州東北屏障臨沂,李宗仁又急調張自忠率部赴援,張、龐原來同為馮玉祥的部下,彼此視為兄弟,但1930年在蔣、馮、閻中原混戰中,龐被蔣介石收買,陣中反戈,突然襲擊張自忠的師指揮部,張險遭不測。張自忠在臨沂戰前,曾對人說過,在任何戰場皆可拼死一戰,惟獨不願與龐在同一戰場作戰。當他接到馳援龐部命令時,頗感不是滋味,但為抗日大業,張自忠不計前嫌,星夜率部出征,日行180里,於12日抵達沂河西岸。龐見張深明大義,以德報怨,決心與張部協同作戰,死守臨沂。經過商議,決定龐部固守臨沂,張部以運動戰方式殲敵於城外。張自忠持刀督戰,率部在沂河與日軍血戰五六天,以傷亡7000餘人的慘重代價,擊潰板垣師團的進攻,臨沂之圍遂解。18日晚,張部奉令向黃縣集結,策應戰區正面作戰。不料板垣師團趁機增兵反撲臨沂,龐部再度告急。張自忠北部星夜回援,發起第二次臨沂之戰。戰至29日,板垣師團被迫回撤,臨沂之圍再解。  張自忠臨沂赴援,李宗仁在回憶錄中給予高度評價:“此次臨沂一役的最大收穫,是將板垣、磯谷兩師團擬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劃徹底粉碎,造成而後台兒莊血戰時,磯谷師團孤軍深入,為我圍殲的契機。”“此次臨沂之捷,張自忠的第59軍奮勇赴援之功,實不可沒。”3月30日,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撤銷對張自忠的“撤職查辦”處分。旋升其為第27軍團軍團長兼第59軍軍長。  5月中旬,日軍對徐州形成合圍成勢,第五戰區主力分路突圍,向豫南、鄂北轉移。張自忠率部擔負掩護主力突圍重任。張部堅守三晝夜,使友軍安全撤離戰場。最後,張部按計劃向西南撤退,6月1日抵達許昌西南。徐州突圍成功,日軍合圍徐州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之企圖化為泡影。張自忠率部掩護突圍有功,受到國民政府嘉獎。  6月,武漢會戰開始。8月下旬,第五戰區令張部先頭開赴豫南,堅守潢川,掩護信陽一帶中國軍隊向武漢外圍集結。張自忠迅即率部行動,與日軍激戰11晝夜,大大地牽制和消耗日軍,完成了掩護任務。日軍廣播承認“我軍在潢川方面遭中國軍隊堅強抵抗,致使蒙受巨大損失”。  10月中旬,各路日軍迫近武漢,國民黨政府被迫放棄武漢。25日,長江以北中國軍隊開始向鄂西北撤退。張部再次擔負掩護任務。撤退途中,張自忠升任第33集團軍(由第27軍團改編)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晉升上將銜。11月上旬,張自忠率部抵達鄂西荊門,被任命為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  1939年5月,日軍第11軍計12萬餘人,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沿襄陽至花園口公路和 京山鍾祥公路大舉進犯隨縣、棗陽地區,以鞏固武漢外圍。第五戰區軍隊奮起抵抗,隨棗會戰爆發。張自忠率戰區右翼兵團近12個師的兵力,負責固守襄河西岸,並向京鍾公路出擊。因戰區內一些部隊作戰不力,致使日軍逐步對戰區主力形成合圍之勢。為扭轉戰局,張自忠親率一部東渡襄河,截擊合圍日軍,另令第29師迂迴敵後,斷敵退路,迫使日軍動搖,合圍計劃破產。隨後,第五戰區主力向日軍反攻,殲敵1.3萬餘人,使日軍退回武漢,取得“鄂北大捷”。張自忠英勇善戰,戰功卓著,再次受到統帥部嘉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