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十部分張伯倫(2)

  張伯倫與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簽署慕尼黑協定之後合影

  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出任首相。他自信“對歐洲整個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了如指掌”,一反前任首相不多過問外交事務的作風,統攬外交大權,不讓整個內閣參與外交政策,獨斷專行,推行綏靖政策。在張伯倫主持下,英國政府逐步形成整套所謂“全面解決”歐洲問題的綏靖“總計劃”。這套綏靖計劃的戰略目標是避戰求和,穩定現狀,確保英國的霸權地位;戰略重點在歐洲;首要任務是謀求和德、意法西斯改善關係,實行“友好合作”;戰略設想是通過談判和秘密交易,在不損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用讓出自己的部分利益,出賣中歐與東歐國家的利益和犧牲社會主義蘇聯,來滿足德意法西斯奪取“生存空間”的擴張要求,並在此基礎上與德意法西斯締結廣泛的協議,達成解決歐洲問題的“總諒解”,確保西歐無戰爭,維護既得利益,鞏固已有的勢力範圍。  張伯倫上台後的首次外交行動,就是做出邀請德國外長紐賴特訪英的“友好姿態”,但遭到德國方面的拒絕。於是,1937年11月,張伯倫又派掌璽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以私人身份前往柏林,溝通同德國的關係,表示“英國方面並不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維持現狀。在那些很有可能遲早會出現變化的問題中,包括但澤、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只希望通過和平演變途徑實現這種變化”。此舉導致德國修改侵略擴張的時間表。  為了推行既定的綏靖計劃,張伯倫從組織上進一步排斥打擊強硬派。上台伊始,他就立即調換駐德大使,將主張對希特勒的擴張行動保持高度警惕、積極加強防務的費布斯撤職,換上鼓吹英德“合作”、被人責罵為“納粹大臣”的漢德遜為駐德大使。1938年2月20日,又迫使強硬派領袖、外交大臣艾登辭職,任命被稱為“綏靖船上的大副”的哈利法克斯勳爵為外交大臣。  張伯倫的行動,給希特勒送去綏靖的信號,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就在艾登被攆出內閣二十天後,1938年3月12日凌晨,德軍越過奧地利邊境,長驅直入,迅速占領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擁有700萬人口的奧地利,立即被希特勒宣布為德國的一個省。對希特勒明目張胆的侵略行動,張伯倫只是裝模作樣地“譴責”了幾句。  德國侵吞奧地利得逞,使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希特勒又把魔爪伸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讓蘇台德區“自治”的要求。沉湎於“拯救歐洲和平”的張伯倫早已決定把蘇台德奉送給希特勒,從捷克危機一開始就不準備“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國打仗”。1938年4月底,張伯倫在英法總理會談中要求法國政府不要履行法捷條約,並共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德國法西斯屈服。同時,拒絕蘇聯關於採取集體行動制止侵略的建議。英法會談後,張伯倫對記者發表談話說:“為了和平的利益,英國贊同讓蘇台德區‘自治’。”他的所作所為使希特勒的侵略氣焰更為囂張。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發表演說,揚言要對捷克斯洛伐克採取軍事行動。德國軍隊開始大規模地向邊境集結。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實行軍事動員,歐洲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這時,張伯倫被戰爭恐怖嚇破了膽,生怕事態發展下去會引起燒身的戰火。9月13日,張伯倫致電希特勒:“鑑於局勢日益嚴重,我提議立即前去見您,以尋求和平解決辦法。我提議乘飛機前往,並且準備就在明天啟程。”9月15日,歐洲的天空是陰沉的。這個商人出身而年屆69歲的老政客,第一次乘飛機作了七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到達德國的慕尼黑,然後乘車到僻遠的貝希特斯加登別墅,登門求見希特勒。在長達三個小時的密談中,希特勒提出蘇台德區不僅要實現自治,而且應割讓給德國。為此,德國“準備迎接任何戰爭,甚至世界大戰”。

  第十部分張伯倫(3)

  飛返英國的張伯倫在機場手握慕尼黑協定,得意地宣稱:“我帶回了一代人的和平!”

  張伯倫聲稱他個人對此不表示異議,但要取得同僚的同意。最後勉強達成協議:在幾天內兩人再次會晤前,德國不採取軍事行動。16日,張伯倫回到倫敦,夥同法國炮製了迫使捷克斯洛克向德國投降的聯合方案。9月19日 ⒎ㄕ棧嶠菘慫孤宸タ蘇笏閹仗ǖ慮?讓給德,而由英法“擔保”其新國界不受無端侵略;聲稱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絕希特勒的要求,“一定會使捷克斯洛克本身利益及歐洲的利益受到威脅”。在英法的軟硬兼施下,捷克政府決定接受英、法做出的安排,滿足希特勒的和平條款。9月22日,張伯倫再次飛往德國哥德堡與希特勒第二次會談,欣喜地告訴希特勒,英法和捷克斯洛伐克已同意把蘇台德區轉交給德國。不料希特勒卻說:“現在該談實質性問題了。蘇台德區是我在歐洲提出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對於這個要求,我決不讓步。”並宣布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在10月10日之前不將他企圖鯨吞的蘇台德區正式割讓給德國,他將採取斷然行動。24日清晨,張伯倫帶著記載希特勒新要求的備忘錄飛回倫敦,隨即將這一要求轉告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並威脅說,如果不接受此項條件,“貴國除遭到武力侵略與武力肢解以外,將別無其他出路”。“我們決不能不顧一切地使整個大英帝國僅僅為了它而陷入一場大戰”。張伯倫還致電墨索里尼,要他出面安排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並且私下寫信給希特勒說:“我確信您可以不經戰爭就立即達到您所有的基本要求。我願立即親自來柏林。”希特勒眼看時機已到,於9月28日表示同意德國武裝力量總動員暫停24小時,召開四國首腦會議。9月29日,張伯倫匆匆登上飛機第三次飛往慕尼黑同希特勒會談。29日深夜,四國首腦舉行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的情況下,按事先達成的交易很快起草出會議文件,決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及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次日凌晨1時,四國首腦在慕尼黑協定中宣布“原則上同意”為維護歐洲和平而將蘇台德區併入德國的計劃。幾個小時以後,捷克政府被迫宣布接受《慕尼黑協定》。30日早晨,張伯倫拖著疲倦的身子又和希特勒繼續會談,簽署《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將永不作戰”,“決心以協商辦法”解決一切爭端。張伯倫對這一紙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滿意,回到倫敦即得意忘形地對歡迎的人們揮著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宣言,宣稱:“從今以後,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現在我請你們回去,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  但是,受到縱容的侵略者總是慾壑難填,得寸進尺。慕尼黑協定墨跡未乾,希特勒即下令出兵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後不到一年,希特勒又向波蘭開了刀。張伯倫政府在國內人民和世界輿論的壓力下,於9月3日對德宣戰。張伯倫在宣戰演說中無可奈何地說:“這對我們大家都是一個可悲的日子,而對任何人都沒有比對我更可悲了。我曾為之奮鬥過的一切,我曾希望過的一切,在我的公務生活中我曾信奉過的一切,都毀滅了。”張伯倫在對德宣戰的同時改組內閣,吸收強硬派的代表人物參加戰時內閣,邱吉爾擔任海軍大臣並主持軍事協調委員會,艾登擔任殖民事務大臣。張伯倫雖仍為首相,但影響力大大減弱。  德國入侵波蘭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爭鬥進入新的階段。英法表面上履行了保障波蘭“安全”的諾言,實際上並未出兵援助波蘭。英法軍隊按兵不動,宣而不戰。希特勒利用這種“奇怪的戰爭”所提供的時機,在1940年4月9日對丹麥和挪威發動閃電攻擊,5月10日又出動大軍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直逼英法本土。德國在西線發動進攻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舉國譁然。張伯倫遭到朝野一致憤怒譴責。議員們在國會辯論時朝張伯倫高喊:“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前首相勞合•喬治以辛辣的語調嘲諷說“首相曾經呼籲請大家做出犧牲”,現在“首相應該以身作則,首先做出犧牲,因為在這次戰爭中,沒有比首相犧牲自己的職位,更能對勝利做出貢獻了。”張伯倫被迫引咎辭職。  1940年11月9日,張伯倫在英格蘭西部的漢普夏病死。  (蘇紅 褚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