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第十部分張學良 上將(2)
張學良發動兵諫前和蔣介石在一起
西北“三位一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建立,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蔣介石平息“兩廣事變”後,於10月22日匆忙飛抵西安,催逼張學良、楊虎城督兵“剿共”。張學良、楊虎城力勸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遭到蔣介石責罵。11月29日,張學良以祝壽為名,到洛陽向蔣介石痛陳國情,要求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聯共抗日,再次遭到蔣介石的痛罵。至此,張、蔣矛盾趨於尖銳化。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率大批軍政人員再次飛抵西安,迫張、楊繼續“剿共”,否則就將東北軍和第17路軍分別調往福建、安徽,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剿共”。12月7日,張學良再次向蔣介石痛哭陳詞,直言極諫,被蔣介石斥之為“反動”。此後張學良又兩次向蔣哭諫,均未動搖蔣介石的“剿共”主張 T詿飼榭魷攏叛Я紀罨⒊薔齠ㄊ敵斜桑平谷鍘?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聯合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提出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八項主張(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之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並致電陝北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救國大計。14日,張學良宣布撤銷西北“剿共”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任主任,楊虎城任副主任。17日,以周恩來、葉劍英、博古等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團抵達西安。張學良完全贊同中共中央代表團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中共中央代表團和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挫敗了親日派的陰謀,迫使蔣介石接受以中共中央代表團主張為基礎的六項條件。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12月25日,張學良不顧勸阻,在沒有通知周恩來的情況下親自陪同蔣介石經洛陽回南京。蔣介石背信棄義,扣押張學良並成立高等軍事法庭,判處張學良10年徒刑,剝奪公民權5年。1937年1月4日,張學良被“特釋”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從此,張學良遭蔣介石長期囚禁,失去自由。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學良曾致信蔣介石,請求抗日,蔣介石回信叫他“好好讀四書五經”。抗日戰爭期間,張學良先後被囚禁於浙江奉化、貴州修文陽明洞、黔靈山麒麟洞、開陽劉育鄉和桐梓天門洞。1946年被解至重慶歌樂山,不久又被解往台灣新竹。 中國共產黨為營救張學良做過多次重大努力,但均為蔣介石所阻而未能實現。 1961年,蔣介石為平息怨憤,安撫東北籍人士,假意宣稱恢復張學良自由,解除“管束”。但蔣介石臨死前還叮囑蔣經國看住張學良,“不可放虎歸山”。蔣介石死後,張學良繼續被軟禁。 1981年,張學良患病住院。住院期間,作為病友的《聯合報》記者于衡曾問張學良何時能夠返回大陸,張回答說:“上帝會妥善安排的。” 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起初陪伴囚禁中的張學良,1940年因患病去美國治療,從此離開了他。趙一荻女士(即趙四小姐)甘願犧牲一切,和張學良患難與共,並於1964年7月正式結婚。 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由十年內戰到實現全國抗戰的轉折點。張學良為這一偉大的歷史轉折的實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對張學良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行動給予高度評價。1946年周恩來在延安各界舉行的“西安事變”1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指出:“雙十二事變本身的意義,是在它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張、楊兩將軍“是有大功於抗戰事業的”。1956年,周恩來在以全國政協名義召開的紀念“西安事變”20周年的大會上,再次高度評價張學良將軍:“無論張學良將軍是死是活,我們中國共產黨都評價他為千古功臣!”1wmtxt1年春,張學良在解除囚禁後攜趙一荻夫人首次赴美探親旅遊。大陸人民為之歡欣,盼望他能重返久別的故鄉。張學良的老部下、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專程前往美國探望。 2001年10月15日,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病逝,享年101歲。 (彭玉龍)
第十部分周恩來(1)
周恩來(zhou enlɑi,1898—1976),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等職。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生於江蘇省淮安縣的封建官僚家庭。5歲起入私塾讀書,12歲隨伯父到瀋陽就讀於東關模範學校。時代及環境影響,使周恩來自覺把個人的出路及民族與國家的前途聯結起來,當校長提問讀書是為什麼時,周恩來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 1913年秋,周恩來到天津南開學校上中學。南開在當時是頗有民主與科學風氣的資產階級學校,從而為周恩來長知識、礪才幹創造了條件。周恩來勤奮學習,積極參加愛國鬥爭。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他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創辦《敬業》會刊,積極演講、演劇,喚起同學,奮力救國。當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來後,周恩來發表演說,號召國民奮起振興經濟、救亡圖強、洗雪國恥。法軍占領天津老西開時,周恩來做了《中國現時之危機》的講演,高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尋求救國濟世真理,1917年9月,周恩來東渡日本求學。在日期間,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大量進步報刊,同日本進步人士來往,並詳細考察日本社會。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後,他帶著極其興奮的心情了解革命的情況。1919年5月,周恩來深感“國亡無日”,棄學返國,投入五四運動。 1919年6月初,周恩來回到母校南開致力於五四運動,開始參加並領導天津學聯 鶻綈?運動。他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提出革新、革心的口號,喚起民眾;他大力組織演講,並創建著名的覺悟社,以此作為領導反帝反封建運動的中堅。 1920年1月,周恩來因領導愛國反帝運動,被反動派逮捕關押半年之久。 1920年11月,周恩來赴歐勤工儉學。旅歐三年,他積極投入革命實踐。在十月革命的啟迪下,與趙世炎、陳延年等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與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積極從事理論研究,對比英法社會主義思潮,聯繫國內鬥爭實際,主編《赤光》,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4年夏,周恩來從法國巴黎回到廣州,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中。他先後擔任中共兩廣區委員會委員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等要職。他把黃埔軍校當作造就革命骨幹的基地,創建並領導葉挺獨立團,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掌握的第一支武裝;他參與領導了1925年的兩次國民革命軍東征。
張學良發動兵諫前和蔣介石在一起
西北“三位一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建立,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蔣介石平息“兩廣事變”後,於10月22日匆忙飛抵西安,催逼張學良、楊虎城督兵“剿共”。張學良、楊虎城力勸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遭到蔣介石責罵。11月29日,張學良以祝壽為名,到洛陽向蔣介石痛陳國情,要求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聯共抗日,再次遭到蔣介石的痛罵。至此,張、蔣矛盾趨於尖銳化。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率大批軍政人員再次飛抵西安,迫張、楊繼續“剿共”,否則就將東北軍和第17路軍分別調往福建、安徽,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剿共”。12月7日,張學良再次向蔣介石痛哭陳詞,直言極諫,被蔣介石斥之為“反動”。此後張學良又兩次向蔣哭諫,均未動搖蔣介石的“剿共”主張 T詿飼榭魷攏叛Я紀罨⒊薔齠ㄊ敵斜桑平谷鍘?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聯合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提出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八項主張(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之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並致電陝北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救國大計。14日,張學良宣布撤銷西北“剿共”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任主任,楊虎城任副主任。17日,以周恩來、葉劍英、博古等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團抵達西安。張學良完全贊同中共中央代表團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中共中央代表團和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挫敗了親日派的陰謀,迫使蔣介石接受以中共中央代表團主張為基礎的六項條件。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12月25日,張學良不顧勸阻,在沒有通知周恩來的情況下親自陪同蔣介石經洛陽回南京。蔣介石背信棄義,扣押張學良並成立高等軍事法庭,判處張學良10年徒刑,剝奪公民權5年。1937年1月4日,張學良被“特釋”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從此,張學良遭蔣介石長期囚禁,失去自由。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學良曾致信蔣介石,請求抗日,蔣介石回信叫他“好好讀四書五經”。抗日戰爭期間,張學良先後被囚禁於浙江奉化、貴州修文陽明洞、黔靈山麒麟洞、開陽劉育鄉和桐梓天門洞。1946年被解至重慶歌樂山,不久又被解往台灣新竹。 中國共產黨為營救張學良做過多次重大努力,但均為蔣介石所阻而未能實現。 1961年,蔣介石為平息怨憤,安撫東北籍人士,假意宣稱恢復張學良自由,解除“管束”。但蔣介石臨死前還叮囑蔣經國看住張學良,“不可放虎歸山”。蔣介石死後,張學良繼續被軟禁。 1981年,張學良患病住院。住院期間,作為病友的《聯合報》記者于衡曾問張學良何時能夠返回大陸,張回答說:“上帝會妥善安排的。” 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起初陪伴囚禁中的張學良,1940年因患病去美國治療,從此離開了他。趙一荻女士(即趙四小姐)甘願犧牲一切,和張學良患難與共,並於1964年7月正式結婚。 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由十年內戰到實現全國抗戰的轉折點。張學良為這一偉大的歷史轉折的實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對張學良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行動給予高度評價。1946年周恩來在延安各界舉行的“西安事變”1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指出:“雙十二事變本身的意義,是在它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張、楊兩將軍“是有大功於抗戰事業的”。1956年,周恩來在以全國政協名義召開的紀念“西安事變”20周年的大會上,再次高度評價張學良將軍:“無論張學良將軍是死是活,我們中國共產黨都評價他為千古功臣!”1wmtxt1年春,張學良在解除囚禁後攜趙一荻夫人首次赴美探親旅遊。大陸人民為之歡欣,盼望他能重返久別的故鄉。張學良的老部下、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專程前往美國探望。 2001年10月15日,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病逝,享年101歲。 (彭玉龍)
第十部分周恩來(1)
周恩來(zhou enlɑi,1898—1976),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等職。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生於江蘇省淮安縣的封建官僚家庭。5歲起入私塾讀書,12歲隨伯父到瀋陽就讀於東關模範學校。時代及環境影響,使周恩來自覺把個人的出路及民族與國家的前途聯結起來,當校長提問讀書是為什麼時,周恩來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 1913年秋,周恩來到天津南開學校上中學。南開在當時是頗有民主與科學風氣的資產階級學校,從而為周恩來長知識、礪才幹創造了條件。周恩來勤奮學習,積極參加愛國鬥爭。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他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創辦《敬業》會刊,積極演講、演劇,喚起同學,奮力救國。當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來後,周恩來發表演說,號召國民奮起振興經濟、救亡圖強、洗雪國恥。法軍占領天津老西開時,周恩來做了《中國現時之危機》的講演,高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尋求救國濟世真理,1917年9月,周恩來東渡日本求學。在日期間,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大量進步報刊,同日本進步人士來往,並詳細考察日本社會。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後,他帶著極其興奮的心情了解革命的情況。1919年5月,周恩來深感“國亡無日”,棄學返國,投入五四運動。 1919年6月初,周恩來回到母校南開致力於五四運動,開始參加並領導天津學聯 鶻綈?運動。他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提出革新、革心的口號,喚起民眾;他大力組織演講,並創建著名的覺悟社,以此作為領導反帝反封建運動的中堅。 1920年1月,周恩來因領導愛國反帝運動,被反動派逮捕關押半年之久。 1920年11月,周恩來赴歐勤工儉學。旅歐三年,他積極投入革命實踐。在十月革命的啟迪下,與趙世炎、陳延年等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與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積極從事理論研究,對比英法社會主義思潮,聯繫國內鬥爭實際,主編《赤光》,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4年夏,周恩來從法國巴黎回到廣州,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中。他先後擔任中共兩廣區委員會委員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等要職。他把黃埔軍校當作造就革命骨幹的基地,創建並領導葉挺獨立團,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掌握的第一支武裝;他參與領導了1925年的兩次國民革命軍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