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由於經濟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出口額迅速增加,而物價卻又相當穩定,故第二階段是台灣經濟建設的黃金時期。
這個時期,蔣介石主持台灣當局的工作,對建設台灣,發展台灣生產力是有重大貢獻的。台人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台灣當局也得到民眾的擁護。
1949年4月,蔣政府在台灣推行“三七五”減租政策。減租平均租率為48.63%;減租後租率一律為37.5%,租農收入大大增加。由於租率的降低,使得租地契約激增,很多無地佃農能夠租地耕種。同時,全島地價下跌,水田平均下跌19.4%,旱田平均下跌42.3%。這樣,佃農收入又增加了11.13%。佃農收入的增加,促其購買土地。1949年佃農購地戶數為1722戶;1953年,購地戶數增到28960戶。
1951年1月31日,蔣下令在全島實行土改,1972年基本完。成。至此,台灣自耕農已占農戶總數78%。從此台灣農業“{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台灣的工業發展成就是非常顯著的,也是巨大的。從1961年到1972年間,其主要成就統計如下:
第59章 建設台灣(3)
1961年農業總產值為一百七十八億七千二百萬美元,占島內生產淨額新台幣五百六十八億八千九百萬元的31.4%。工業產值為一百四十二億四千萬元,占25%。服務業產值為二百四十七億七千七百萬元,占43.6%。到1972年,以是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為14.1%;工業為40.4%;服務業為55.5%。這種轉變,是從1963年開始的。
工業中的資本結構,1969年至1972年,製造業占工業資本的85.8%。其次為公用事業,占10.6%;製造業占2.77%,礦業占4.62%。
此十年間,工業平均增長率為每年16.7%,居世界增長率之首位。農業部門增長率為4.7%。工業中的製造業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率為18.5%,公用事業年增長13%;礦業年增長為4.3%。
製造業的特點是:先輕工業,後重工業。重點增加加工工業的出口。這是台灣工業迅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工業生產中的另一個重大特點是民營或私營企業為台省經濟的主體。農業也是如此。1961年,製造業中民營生產54.7%;公營占45.3%。到1972年,民營生產占86%;公營占14%。除水電、煤氣主要為公營(99.8%)以外,礦業也以民營為主體,1972年占84.2%。
重工業比重日益上升。1961年輕工業占56.43%;重工業占43.57%。1972年輕工業占42.44%;而重工業則占57.55%。重工業已成為台灣工業的主體部分。
從此,台灣被視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少數新興的工業地區。各國相繼與台灣斷交後,台貿易並未受到影響。
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台灣的教育事業,也有較快的發展。文盲於1961年的比率為25.9%,至1972年已下降為13.3%。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也有較多提高。專科以上者,1961年人口比率為1.9%,至1972年提高為4.4%。1979年大專院校學生增長為三十二萬九千餘人。高校一百餘所。自1950年到1979年,出國留學者為五萬七千餘人。
受中等教育者,占人口比率由36.28%上升為76.11%。
1967年10月,實行學童義務教育六年。學費全免,教材由政府供應。因此,學童教育幾乎完全普及全台。占學齡兒童的98%。此數很高,居亞洲第二位。
初中學費全免。小學入初中不用考試。
教育經費,從1950年的1.7%,上升到1971年占總支出的17.6%。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台當局實行“均與富”的政策。
蔣介石本民生主義宗旨,在發展國民經濟方面是以“均與富”為宗旨的。即在經濟發展中既注意發展、致富,又注意分配平均化,不使社會上貧富懸殊。
1953年台省民眾所得的差距相當懸殊。據張果為教授在農復會贊助下所作的《台灣省家計收支調查》統計,台省有75%的家庭所得低於平均所得。其僅占總得的35%左右。最高所得者的家庭之所得數與最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比例,是十六比一。可見貧富之差是很大的。
1960年,張教授又主持一次家庭收支調查。這次數據略有變化。最高收入的家庭和最低收入的家庭收入之比,已變為九比一,差額大大縮小了。最高收入家庭的收入,也從原先占總收入的45%下降為35.83%。1972年,最高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之比已變成四比一。這種貧富差別的縮小,是台灣社會基本安定的保證。
蔣介石逝世
1971年,發生了一些重大國際事件,使蔣受到一次次的沉重打擊。
4月,美國桌球隊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乒隊之邀,自東京到北京訪問,雙方展開桌球外交。蔣為此深感不安。他對美國訪台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談話時,警告了美國輿論界,並要自由國家政府和人民不上中共的當。他說:
“中共最近數月所展開的笑臉宣傳,依本人看,只是一種欺詐的戰略,共產黨的基本陰謀並未改變,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本人竭誠希望自由國家的政府與人民張開眼睛,窺見這些事實,切勿為中共的和平攻勢所誘而墜入陷井。印度、印尼與加納的慘痛經驗,吾人記憶猶新,歷歷仍在眼前。”
5月,日本商務大臣在國會中聲明,日本政府將不再受“吉田信函”約束,即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輸出重型工業設施和產品。尼克森於1969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當時他即表示“對中國大陸的政策,將為美國新的外交政策的主要部分。”他又指示國家安全會議重新研究對華政策,提出世界均勢論。
這個時期,蔣介石主持台灣當局的工作,對建設台灣,發展台灣生產力是有重大貢獻的。台人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台灣當局也得到民眾的擁護。
1949年4月,蔣政府在台灣推行“三七五”減租政策。減租平均租率為48.63%;減租後租率一律為37.5%,租農收入大大增加。由於租率的降低,使得租地契約激增,很多無地佃農能夠租地耕種。同時,全島地價下跌,水田平均下跌19.4%,旱田平均下跌42.3%。這樣,佃農收入又增加了11.13%。佃農收入的增加,促其購買土地。1949年佃農購地戶數為1722戶;1953年,購地戶數增到28960戶。
1951年1月31日,蔣下令在全島實行土改,1972年基本完。成。至此,台灣自耕農已占農戶總數78%。從此台灣農業“{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台灣的工業發展成就是非常顯著的,也是巨大的。從1961年到1972年間,其主要成就統計如下:
第59章 建設台灣(3)
1961年農業總產值為一百七十八億七千二百萬美元,占島內生產淨額新台幣五百六十八億八千九百萬元的31.4%。工業產值為一百四十二億四千萬元,占25%。服務業產值為二百四十七億七千七百萬元,占43.6%。到1972年,以是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為14.1%;工業為40.4%;服務業為55.5%。這種轉變,是從1963年開始的。
工業中的資本結構,1969年至1972年,製造業占工業資本的85.8%。其次為公用事業,占10.6%;製造業占2.77%,礦業占4.62%。
此十年間,工業平均增長率為每年16.7%,居世界增長率之首位。農業部門增長率為4.7%。工業中的製造業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率為18.5%,公用事業年增長13%;礦業年增長為4.3%。
製造業的特點是:先輕工業,後重工業。重點增加加工工業的出口。這是台灣工業迅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工業生產中的另一個重大特點是民營或私營企業為台省經濟的主體。農業也是如此。1961年,製造業中民營生產54.7%;公營占45.3%。到1972年,民營生產占86%;公營占14%。除水電、煤氣主要為公營(99.8%)以外,礦業也以民營為主體,1972年占84.2%。
重工業比重日益上升。1961年輕工業占56.43%;重工業占43.57%。1972年輕工業占42.44%;而重工業則占57.55%。重工業已成為台灣工業的主體部分。
從此,台灣被視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少數新興的工業地區。各國相繼與台灣斷交後,台貿易並未受到影響。
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台灣的教育事業,也有較快的發展。文盲於1961年的比率為25.9%,至1972年已下降為13.3%。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也有較多提高。專科以上者,1961年人口比率為1.9%,至1972年提高為4.4%。1979年大專院校學生增長為三十二萬九千餘人。高校一百餘所。自1950年到1979年,出國留學者為五萬七千餘人。
受中等教育者,占人口比率由36.28%上升為76.11%。
1967年10月,實行學童義務教育六年。學費全免,教材由政府供應。因此,學童教育幾乎完全普及全台。占學齡兒童的98%。此數很高,居亞洲第二位。
初中學費全免。小學入初中不用考試。
教育經費,從1950年的1.7%,上升到1971年占總支出的17.6%。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台當局實行“均與富”的政策。
蔣介石本民生主義宗旨,在發展國民經濟方面是以“均與富”為宗旨的。即在經濟發展中既注意發展、致富,又注意分配平均化,不使社會上貧富懸殊。
1953年台省民眾所得的差距相當懸殊。據張果為教授在農復會贊助下所作的《台灣省家計收支調查》統計,台省有75%的家庭所得低於平均所得。其僅占總得的35%左右。最高所得者的家庭之所得數與最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比例,是十六比一。可見貧富之差是很大的。
1960年,張教授又主持一次家庭收支調查。這次數據略有變化。最高收入的家庭和最低收入的家庭收入之比,已變為九比一,差額大大縮小了。最高收入家庭的收入,也從原先占總收入的45%下降為35.83%。1972年,最高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之比已變成四比一。這種貧富差別的縮小,是台灣社會基本安定的保證。
蔣介石逝世
1971年,發生了一些重大國際事件,使蔣受到一次次的沉重打擊。
4月,美國桌球隊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乒隊之邀,自東京到北京訪問,雙方展開桌球外交。蔣為此深感不安。他對美國訪台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談話時,警告了美國輿論界,並要自由國家政府和人民不上中共的當。他說:
“中共最近數月所展開的笑臉宣傳,依本人看,只是一種欺詐的戰略,共產黨的基本陰謀並未改變,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本人竭誠希望自由國家的政府與人民張開眼睛,窺見這些事實,切勿為中共的和平攻勢所誘而墜入陷井。印度、印尼與加納的慘痛經驗,吾人記憶猶新,歷歷仍在眼前。”
5月,日本商務大臣在國會中聲明,日本政府將不再受“吉田信函”約束,即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輸出重型工業設施和產品。尼克森於1969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當時他即表示“對中國大陸的政策,將為美國新的外交政策的主要部分。”他又指示國家安全會議重新研究對華政策,提出世界均勢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