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淮海戰役打響十九天後,中共華北局致電冀魯豫區黨委:
……淮海戰役正在勝利展開。準備在徐蚌地區再殲滅敵軍四十五個師,以利今後突破長江防線,進兵江南,徹底摧毀蔣介石統治的中心。因此需要籌足大量糧秣,指定由華北區撥給華野糧食一億至一億五千萬斤。我們已復電同意,由冀魯豫撥運小米一億斤。此事關係革命戰爭勝利者至巨,希速籌劃,並準備組織運輸,待命調撥,萬勿延誤……
淮海戰役打響四十天後,華東野戰軍致電華東局:
……戰役第二階段,中野和華野全軍進入豫皖蘇三分區,戰場吃糧人數約計一百三十萬,其中中野主力及地方部隊二十萬,隨軍民工五萬,後方臨時轉運民工十五萬;華野部隊及新兵、俘虜共五十萬,隨軍民工二十萬,後方轉運民工二十萬。另有馬匹四萬,抵十萬人消耗。每人每日以二斤加工糧計,每日共需加工糧二百八十萬斤。據此,一個月共需加工糧八千四百萬斤,合毛糧一億一千餘萬斤……據估計冬季下雪,交通運輸困難,必須預將一個月過冬糧食籌集,並於一月十日左右運到適當地點,軍食始得無虞……
據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員劉瑞龍寫給淮海戰役總前委的報告顯示:僅就糧食而言,至一九四八年底,戰役發動後五十天消耗約兩億兩千萬斤,其中山東供糧八千萬斤,華中供糧七千萬斤,豫皖蘇供糧六千萬斤,冀魯豫及豫西各供五百萬斤。按照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人數,加之“新兵、俘虜及常備臨時民工一百三十萬人統籌”,以四個月計,還“需吃糧三億一千二百萬斤”。除了糧食之外,支持戰爭需要的還有眾多的物資,包括彈藥、柴草、馬料、木料、鐵器、被服、擔架、醫療用品和通訊器材等等。十二月三日,華東野戰軍致電華東局:
……此一戰鬥規模甚大,除對蚌埠警戒之六縱及歸中野指揮之三個縱隊外,我所有兵力全部展開,我們將盡力完成軍委所予殲滅邱李孫之任務。為保持熾盛火力與連續作戰……請軍區急送八二迫炮彈三十萬發,山炮彈五萬發,炸藥三十萬斤[並附足夠導火索雷管],到徐州以東大湖車站,我們派倉庫接受……
第十四章 淮海戰役:勇敢地向前進(11)
如此巨大的作戰物資,主要的運力卻是人,是在淮海戰場那片廣闊的土地上一心支持共產黨的老百姓。東起黃海之濱,北到山東渤海,南至蘇北江淮,西到豫西山區,支前的男女老少負載著規模巨大的戰爭所需要的每一樣東西,一步不離地跟在解放軍作戰部隊的身後,支持著前線每一分每一秒鐘的攻擊或者堅守。據戰後的統計,淮海戰役期間,山東、中原、華中和冀魯豫四個地區,共出動支前民工五百四十三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二十二萬人,二線轉運民工一百三十萬人,後方臨時民工三百九十一萬人。這些支前民工攜帶著二十萬副擔架、八十八萬輛大車小車、三十萬副挑子、七十六萬頭牲口奔走在前線與後方之間。
山東出動的支前民工,根據任務的不同分成三種,即隨軍常備民工,每期三個月;二線轉運民工,每期一至三個月不等;後方臨時民工,每期一個月。這些操著山東口音的青年農民,在通往戰場的平原與丘陵之間走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人流。他們為每個作戰縱隊備有隨軍行動的擔架五百副,每副擔架配備民工五人,還準備了七千五百副備用機動擔架。他們開闢出四條運送傷員的主要路線,每條線路上隔三十里設一小站,隔六十里設一大站,各交通路口都有服務點,大量的傷員被裹在棉被裡,不斷地變換著擔架,一站接一站地轉送下去,最後安置在後方野戰醫院或者農民們家中暖和的炕頭上。山東民工運送糧食彈藥和各種物資的路線多達七條:由臨朐經臨沂、郯城到新安鎮和睢寧;由日照、沭水、大興莊、陳鎮到新安鎮;由諸城、莒縣、井家店到郯城;由曲阜、鄒縣、滕縣、棗莊到邳縣;由曲阜以東繞泗水、平邑、向城轉向台兒莊、賈汪;由臨沂的豐程鎮、磨山、道河站、土山至雙溝;由新安鎮向西經炮車、運河站、曹八集到徐州,然後再到蕭縣、瓦子口、大吳集。一位名叫唐河恩的山東支前農民,手裡拿著根從家鄉帶出來的竹棍子,在連續五個月的支前途中,把經過的每一站的地名都刻在竹棍上。他和他的運輸隊跋山涉水,行走千里,等把糧食完整無缺地交到解放軍手裡的時候,他的竹棍上已刻有八十八個城鎮和鄉村的名字。
蘇北地區的支前民工,由於跋涉在淮海戰場與國民黨控制區之間,常常遭到敵人飛機的轟炸,於是每每只能在夜裡出動。小推車上掛著小油燈,成千上萬盞小油燈在漆黑的原野上形成一條延伸數十里的亮線。在一次運送大米的過程中,原來的目的地是宿遷,等這條亮線延伸到那裡之後,部隊已經向前推進了,於是亮線繼續延伸,延伸到睢寧還沒追上,延伸到符離集還是沒追上,最後一直延伸到了濉溪口。這時候,民工們的鞋子已經全磨爛了。在此之前,這些青年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支前讓他們離開家鄉已經有七百多里,而且他們還要走回去。
被運到戰場上的每一粒糧食,都是百姓們用最原始的石磨磨出來的。由於所需數量巨大,淮海戰場周邊各省的鄉村里,婦女、兒童和老人點燈熬油,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麵。婦女們還要為前線縫製軍衣和軍鞋,上百萬雙鞋出自不同女人之手,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各種各樣的厚底大布鞋源源不斷地送到解放軍官兵手中,那些鞋幫上繡著鮮艷的花朵、鞋底上納著“殺敵立功”字樣的軍鞋,讓官兵們無論如何都捨不得穿,直到他們犧牲的時候還別在腰間。婦女們常常遇到緊急任務,比如突然要縫製幾萬頂軍帽,說是前線俘虜過來的國民黨兵自願參加解放軍後要求戴上一頂這樣的帽子,於是幾十個村莊裡油燈又是幾夜未熄。
……淮海戰役正在勝利展開。準備在徐蚌地區再殲滅敵軍四十五個師,以利今後突破長江防線,進兵江南,徹底摧毀蔣介石統治的中心。因此需要籌足大量糧秣,指定由華北區撥給華野糧食一億至一億五千萬斤。我們已復電同意,由冀魯豫撥運小米一億斤。此事關係革命戰爭勝利者至巨,希速籌劃,並準備組織運輸,待命調撥,萬勿延誤……
淮海戰役打響四十天後,華東野戰軍致電華東局:
……戰役第二階段,中野和華野全軍進入豫皖蘇三分區,戰場吃糧人數約計一百三十萬,其中中野主力及地方部隊二十萬,隨軍民工五萬,後方臨時轉運民工十五萬;華野部隊及新兵、俘虜共五十萬,隨軍民工二十萬,後方轉運民工二十萬。另有馬匹四萬,抵十萬人消耗。每人每日以二斤加工糧計,每日共需加工糧二百八十萬斤。據此,一個月共需加工糧八千四百萬斤,合毛糧一億一千餘萬斤……據估計冬季下雪,交通運輸困難,必須預將一個月過冬糧食籌集,並於一月十日左右運到適當地點,軍食始得無虞……
據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員劉瑞龍寫給淮海戰役總前委的報告顯示:僅就糧食而言,至一九四八年底,戰役發動後五十天消耗約兩億兩千萬斤,其中山東供糧八千萬斤,華中供糧七千萬斤,豫皖蘇供糧六千萬斤,冀魯豫及豫西各供五百萬斤。按照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人數,加之“新兵、俘虜及常備臨時民工一百三十萬人統籌”,以四個月計,還“需吃糧三億一千二百萬斤”。除了糧食之外,支持戰爭需要的還有眾多的物資,包括彈藥、柴草、馬料、木料、鐵器、被服、擔架、醫療用品和通訊器材等等。十二月三日,華東野戰軍致電華東局:
……此一戰鬥規模甚大,除對蚌埠警戒之六縱及歸中野指揮之三個縱隊外,我所有兵力全部展開,我們將盡力完成軍委所予殲滅邱李孫之任務。為保持熾盛火力與連續作戰……請軍區急送八二迫炮彈三十萬發,山炮彈五萬發,炸藥三十萬斤[並附足夠導火索雷管],到徐州以東大湖車站,我們派倉庫接受……
第十四章 淮海戰役:勇敢地向前進(11)
如此巨大的作戰物資,主要的運力卻是人,是在淮海戰場那片廣闊的土地上一心支持共產黨的老百姓。東起黃海之濱,北到山東渤海,南至蘇北江淮,西到豫西山區,支前的男女老少負載著規模巨大的戰爭所需要的每一樣東西,一步不離地跟在解放軍作戰部隊的身後,支持著前線每一分每一秒鐘的攻擊或者堅守。據戰後的統計,淮海戰役期間,山東、中原、華中和冀魯豫四個地區,共出動支前民工五百四十三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二十二萬人,二線轉運民工一百三十萬人,後方臨時民工三百九十一萬人。這些支前民工攜帶著二十萬副擔架、八十八萬輛大車小車、三十萬副挑子、七十六萬頭牲口奔走在前線與後方之間。
山東出動的支前民工,根據任務的不同分成三種,即隨軍常備民工,每期三個月;二線轉運民工,每期一至三個月不等;後方臨時民工,每期一個月。這些操著山東口音的青年農民,在通往戰場的平原與丘陵之間走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人流。他們為每個作戰縱隊備有隨軍行動的擔架五百副,每副擔架配備民工五人,還準備了七千五百副備用機動擔架。他們開闢出四條運送傷員的主要路線,每條線路上隔三十里設一小站,隔六十里設一大站,各交通路口都有服務點,大量的傷員被裹在棉被裡,不斷地變換著擔架,一站接一站地轉送下去,最後安置在後方野戰醫院或者農民們家中暖和的炕頭上。山東民工運送糧食彈藥和各種物資的路線多達七條:由臨朐經臨沂、郯城到新安鎮和睢寧;由日照、沭水、大興莊、陳鎮到新安鎮;由諸城、莒縣、井家店到郯城;由曲阜、鄒縣、滕縣、棗莊到邳縣;由曲阜以東繞泗水、平邑、向城轉向台兒莊、賈汪;由臨沂的豐程鎮、磨山、道河站、土山至雙溝;由新安鎮向西經炮車、運河站、曹八集到徐州,然後再到蕭縣、瓦子口、大吳集。一位名叫唐河恩的山東支前農民,手裡拿著根從家鄉帶出來的竹棍子,在連續五個月的支前途中,把經過的每一站的地名都刻在竹棍上。他和他的運輸隊跋山涉水,行走千里,等把糧食完整無缺地交到解放軍手裡的時候,他的竹棍上已刻有八十八個城鎮和鄉村的名字。
蘇北地區的支前民工,由於跋涉在淮海戰場與國民黨控制區之間,常常遭到敵人飛機的轟炸,於是每每只能在夜裡出動。小推車上掛著小油燈,成千上萬盞小油燈在漆黑的原野上形成一條延伸數十里的亮線。在一次運送大米的過程中,原來的目的地是宿遷,等這條亮線延伸到那裡之後,部隊已經向前推進了,於是亮線繼續延伸,延伸到睢寧還沒追上,延伸到符離集還是沒追上,最後一直延伸到了濉溪口。這時候,民工們的鞋子已經全磨爛了。在此之前,這些青年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支前讓他們離開家鄉已經有七百多里,而且他們還要走回去。
被運到戰場上的每一粒糧食,都是百姓們用最原始的石磨磨出來的。由於所需數量巨大,淮海戰場周邊各省的鄉村里,婦女、兒童和老人點燈熬油,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麵。婦女們還要為前線縫製軍衣和軍鞋,上百萬雙鞋出自不同女人之手,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各種各樣的厚底大布鞋源源不斷地送到解放軍官兵手中,那些鞋幫上繡著鮮艷的花朵、鞋底上納著“殺敵立功”字樣的軍鞋,讓官兵們無論如何都捨不得穿,直到他們犧牲的時候還別在腰間。婦女們常常遇到緊急任務,比如突然要縫製幾萬頂軍帽,說是前線俘虜過來的國民黨兵自願參加解放軍後要求戴上一頂這樣的帽子,於是幾十個村莊裡油燈又是幾夜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