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萬分絕望的杜聿明發現,一九四九年的新年到了。

  將革命進行到底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魯中南報》刊登快板書《見面》:

  太陽出來紅彤彤,

  滿地白霜無跡蹤。

  一夜行軍一百二,

  前面來到永城東。

  追上主力老大哥,

  一見就像親兄弟。

  相親相愛把手拉,

  滿臉喜得笑融融。

  同志說:

  “你們送面又送米,

  保證前線大勝利,

  跋山涉水多辛苦,

  可得好好把功評。”

  民工都說:“別客氣,

  論功同志數第一。

  不管民工和主力,

  打仗支前都是為自己,

  徹底消滅蔣介石,

  爭取全國大勝利!”一位五十五歲的支前擔架隊員離開家鄉已經一個多月了。黃淮大平原上,冬天清寒濕冷,老擔架隊員再一次轉運傷員回到民工營地後,眼睛裡布滿血絲。急救所長給他量了體溫,攝氏三十九度半。急救所長很吃驚,因為這位老擔架隊員每天都像年輕人一樣跑很遠的路,從沒有聽他說過哪裡不舒服。急救所長要求他全面檢查一下,脫下他用布條纏著的鞋子,才發現他的雙腳已經紅腫,十個腳趾完全潰爛,滲著膿水。急救所長要求老擔架隊員立即住院治療,但是他沒有答應,他慢慢走回民工住的草棚里,在鋪草上躺了下來。

  在擔架隊裡,沒人知道他的身世,甚至不清楚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個窮苦的老漢。

  一個月前,解放軍的大部隊到達淮海戰場邊緣的一個小村莊,住進村莊裡最貧苦的一位老漢家裡,那陣子官兵們都親熱地叫他“老大爺”。老漢聽村里人私下裡議論過,說窮人的苦日子就要熬到頭了。當了積極分子的那幫窮哥們兒,幫著工作隊建立民兵武裝,幫著村幹部鬥地主分田地。他們把他領到地主家的地頭,說這塊好田從此歸他了。他從十六歲起就在這塊地里幹活,熟悉這塊地里的每一粒泥土,那天,他手裡攥著一張很大的地契,在地頭上蹲了大半天,總覺得自己是在做夢,又總怕夢醒時地沒了。解放軍的戰役打響了,村里組織支前隊的時候,人們發現他已經準備妥當:身上穿的是從地主家的箱子裡翻出來的新棉襖新棉褲,腳上是工作隊分給他的一雙厚實的黑布鞋,腰間系了一條很寬的布帶子,上面插著支菸袋,掛著一隻碗,還斜背著一條米袋子。他扎的繩索擔架床很結實,上面鋪著一張狗皮以及一件高粱葉和茅草混編的蓑衣。村幹部和工作隊的同志都說前邊敵人的子彈不長眼睛,勸他在家裡好好種自己的地。他說如果沒有共產黨和解放軍,他這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土地,也不會穿上一件新棉衣。最後,他被編入從二線救護站往後方急救所轉運傷員的擔架隊。這可不是個輕鬆的活兒,早上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天黑了才能回來。他抬擔架抬得仔細,天黑路滑,他一步步走得很小心,生怕擔架上受傷的同志再受一點疼。遇到國民黨軍飛機轟炸,他就整個人趴在傷員身上。他從家裡帶出來的那隻碗,成了傷員的尿壺和便盆,他把碗伸進擔架上的棉被裡時總是說:“孩子!大爺接著呢!大爺不嫌棄!”要是遇到重傷員,他和他的同伴走再多的路都不歇腳,抬到急救所的時候,他總是坐在地上喘粗氣。他腳上的那雙黑布鞋早就磨爛了,腳上的血和泥土粘在一起,已經沒有了腳的模樣。在鋪草上昏沉沉地躺了三天後,老漢聽見身邊的鄉親們說,隊伍在前邊打了大勝仗,上級決定這支擔架隊的隊員復員回家。他爬起來就走。急救所長讓他留下來治療,他怎麼也不願意,說心裡一直惦記著分給他的那塊地。急救所長趕忙去給他找藥,回來的時候發現老漢已經走了。

  第十四章 淮海戰役:勇敢地向前進(10)

  從前線走回老家,老漢凍傷的雙腳上那黑炭般的顏色蔓延到了膝蓋,回家的最後一段路他是一點點爬著向前的。

  到家的第五天,老漢死了。

  徐乃禎老漢去世的時候,一九四九年的新年剛剛過去。

  那些被他從前線轉運到急救所的解放軍官兵,那些在殘酷的戰爭中因為他而獲得救治得以活下來的解放軍官兵,終生都不會忘記河南商水縣固牆鄉胡吉村的這位貧苦老漢。

  淮海戰役,對於此前從來沒有發動過如此規模作戰的共產黨一方來講,支撐戰役能夠進行下去的戰場消耗,其數量之巨大令他們十分吃驚,也讓他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淮海戰役打響十六天後,中央軍委致電中原局、華北局、華東局:

  ……現據華東局皓(十九日)電報告:在這六個月中,前線參戰部隊和民工近百萬人,每月需糧約一億斤。從十一月份起,華東、華中已籌糧二億五千萬斤,但用到前線上的,因距離遠,只有二億斤,今後仍將籌糧南運。惟距離六個月需要,相差甚大,需要中原、華北分擔這一大量糧食的供應……現決定中原局應速令豫皖蘇分局立即動手籌集和保證中原野戰部隊及華野轉入豫皖蘇地區作戰部隊的糧食,並應從豫西運糧食去。華北局應速令冀魯豫區調集一億斤至一億五千萬斤糧食,供給華野部隊需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