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第十四章 淮海戰役:勇敢地向前進(12)
沉重的彈藥把民工們的小推車壓得吱扭扭地響。前線寧可吃不上飯,就怕彈藥斷了供應。後方人員籌集的炮彈、子彈、炸藥、手榴彈和各種槍枝,在各個轉運站內堆積如山,等待裝車的民工們排隊排出去幾十里地。一輛小車有時只能裝兩顆炮彈,但只要裝上車,民工們就把它們當成寶貝,用自己的棉被和棉衣蓋著,然後一路呵護,送到前線時儘管已經精疲力竭,還是不願意走,非要看著自己運來的炮彈如何被推進炮膛打到敵人的陣地上去。他們為能運上去一箱子彈或一箱手榴彈感到很自豪,對身邊那些車上裝著油鹽蔬菜的民工說起話來很是驕傲,而那些民工們說,你那些是給老蔣吃的,我們這些是給咱大軍吃的,誰也別餓肚子!
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此前沒有如此大規模戰役供應的經驗,但是,他們不缺乏動員群眾的經驗。動員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告訴百姓解放軍為什麼打仗。中國的貧苦百姓也許和杜聿明一樣,並不知道“四大家族”指的是誰,但是,他們知道村子裡的地主惡霸是誰就足夠了。他們眼看著共產黨的工作隊來了,那些欺壓盤剝百姓的人威風掃地了,而且他們分到了世代夢想的土地。他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他們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因為他們親眼看見老蔣的軍隊確實不行了。很少有人意識到,有著支前經歷的數以百萬的農民,是一股多麼巨大的宣傳力量。當他們從戰場上往回走的時候,見到國民黨軍的俘虜隊伍就會停下來問:“啥地方的?在家給地主幹過嗎?受過欺負嗎?把帽子換了吧!”一回到村里,支前民工個個都成了見過世面的人,他們會對村民們說:“‘人’是什麼?就是叉開兩腿站著,頂天立地地站著!”
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被俘後看見的情景令他終生難忘:
第十二兵團十一月由確山出發,經過豫皖邊境時,老百姓逃避一空,幾乎連個帶路的嚮導都找不到……蒙城、永城一線,第十八軍也光顧過,真有“軍行所至,雞犬為空”的模樣。我那時還認為黃河改道沖洗,造成一片荒涼,再加上雙方拉鋸戰,更使人煙稀少……這次我當了俘虜,被解放軍由雙堆集附近押送到臨渙集集中,經過幾十里的行程,舉目四顧,不禁有江山依舊,面目全非,換了一個世界之感。但見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行人如織……我從前也打這些地方經過,茅屋土舍,依稀可辨。只是那時門戶緊閉,死寂無人。而這時不僅家家有人,戶戶炊煙,而且鋪面上有賣饅頭、花生、菸酒的,身上有錢的俘虜都爭著去買來吃。押送的解放軍亦不禁阻,他們對饅頭、花生是久別重逢……還看見一輛輛大車從面前經過,有的車上裝載著宰好刮淨的肥豬,想是犒勞解放軍的。我以前帶著部隊經過這些地方時,連一撮豬毛都沒看見,現在怎麼有了,真是怪事。通過村莊看見解放軍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樣親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歡笑,有的圍著一個鍋台燒飯,有的同槽餵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與軍裝制式不同外,簡直分不出軍與民的界限……我們這些國民黨軍將領,只有當了俘虜,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面……
民心所向是什麼?
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
第十四章 淮海戰役:勇敢地向前進(13)
是不橫行鄉里,不草菅人命,不橫徵暴斂,不貪贓枉法,不獨裁專制。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無論是對於正在奪取政權,還是正在鞏固政權的所有政治集團而言,這是必須牢記的。
一九四八年冬,在淮海戰場上,共產黨人和老百姓一個大缸里喝水,一個鍋台上做飯,一張熱炕上睡覺;老百姓則傾其所有,不畏戰火,甚至不畏犧牲,心甘情願地支持共產黨人。而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那些經歷著一場又一場殘酷戰鬥的子弟兵,更是與這片土地上最廣大的貧苦百姓血脈相連,生死相依。山東來的支前民工回家的時候,有不少人是從徐州乘坐火車回去的。當浩浩蕩蕩的民工隊伍走進徐州城的時候,街道上擠滿了歡送他們的解放軍官兵。在中山路附近,街道中央矗立著一座“勝利門”,民工們興奮地一一從門下通過。徐州市民看見不少民工身上穿著從戰場上繳獲的國民黨軍的大衣,都說:“看這樣子,‘中央軍’真的完蛋了。”民工中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坐過火車——他們高興地說:“坐火車回家過年,多美!”
“一九四九年的元旦,並沒有給蔣介石帶來任何歡樂。”
南京城裡,“大人先生們一反往例,誰也不敢擅離職守去上海尋歡作樂,秦淮河歌聲雖熾,但官僚們斂足不前。”
陳官莊包圍圈裡,每天至少需要糧食肉類等二百四十噸,彈藥和其他各類物資一百六十噸。總計四百噸的數量,每天需出動飛機一百二十架次。國民黨軍空軍的兩個空運大隊都不夠用,還要租用美國人陳納德開設的航空公司的飛機。同時,必須調動所有水陸交通工具,日夜不停地從各地向南京大校場機場運送物資。一九四九年元旦前後,通往機場的公路上車輛往來如梭,南京城上空飛機一架接著一架,國民黨軍聯合勤務部、空軍和國防部第三、第四廳聯合指揮,為空投陳官莊忙碌的人員達萬人以上,動員規模在國民黨軍的空投史上尚無前例。蔣介石要求,必須把空投的數量和杜聿明實際接收的物資數量,每天列成詳細的報表送到他的侍從室。但是,這兩個總數總是無法吻合,無論蔣介石如何訓斥,就是無法查明具體原因。
沉重的彈藥把民工們的小推車壓得吱扭扭地響。前線寧可吃不上飯,就怕彈藥斷了供應。後方人員籌集的炮彈、子彈、炸藥、手榴彈和各種槍枝,在各個轉運站內堆積如山,等待裝車的民工們排隊排出去幾十里地。一輛小車有時只能裝兩顆炮彈,但只要裝上車,民工們就把它們當成寶貝,用自己的棉被和棉衣蓋著,然後一路呵護,送到前線時儘管已經精疲力竭,還是不願意走,非要看著自己運來的炮彈如何被推進炮膛打到敵人的陣地上去。他們為能運上去一箱子彈或一箱手榴彈感到很自豪,對身邊那些車上裝著油鹽蔬菜的民工說起話來很是驕傲,而那些民工們說,你那些是給老蔣吃的,我們這些是給咱大軍吃的,誰也別餓肚子!
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此前沒有如此大規模戰役供應的經驗,但是,他們不缺乏動員群眾的經驗。動員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告訴百姓解放軍為什麼打仗。中國的貧苦百姓也許和杜聿明一樣,並不知道“四大家族”指的是誰,但是,他們知道村子裡的地主惡霸是誰就足夠了。他們眼看著共產黨的工作隊來了,那些欺壓盤剝百姓的人威風掃地了,而且他們分到了世代夢想的土地。他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他們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因為他們親眼看見老蔣的軍隊確實不行了。很少有人意識到,有著支前經歷的數以百萬的農民,是一股多麼巨大的宣傳力量。當他們從戰場上往回走的時候,見到國民黨軍的俘虜隊伍就會停下來問:“啥地方的?在家給地主幹過嗎?受過欺負嗎?把帽子換了吧!”一回到村里,支前民工個個都成了見過世面的人,他們會對村民們說:“‘人’是什麼?就是叉開兩腿站著,頂天立地地站著!”
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被俘後看見的情景令他終生難忘:
第十二兵團十一月由確山出發,經過豫皖邊境時,老百姓逃避一空,幾乎連個帶路的嚮導都找不到……蒙城、永城一線,第十八軍也光顧過,真有“軍行所至,雞犬為空”的模樣。我那時還認為黃河改道沖洗,造成一片荒涼,再加上雙方拉鋸戰,更使人煙稀少……這次我當了俘虜,被解放軍由雙堆集附近押送到臨渙集集中,經過幾十里的行程,舉目四顧,不禁有江山依舊,面目全非,換了一個世界之感。但見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行人如織……我從前也打這些地方經過,茅屋土舍,依稀可辨。只是那時門戶緊閉,死寂無人。而這時不僅家家有人,戶戶炊煙,而且鋪面上有賣饅頭、花生、菸酒的,身上有錢的俘虜都爭著去買來吃。押送的解放軍亦不禁阻,他們對饅頭、花生是久別重逢……還看見一輛輛大車從面前經過,有的車上裝載著宰好刮淨的肥豬,想是犒勞解放軍的。我以前帶著部隊經過這些地方時,連一撮豬毛都沒看見,現在怎麼有了,真是怪事。通過村莊看見解放軍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樣親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歡笑,有的圍著一個鍋台燒飯,有的同槽餵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與軍裝制式不同外,簡直分不出軍與民的界限……我們這些國民黨軍將領,只有當了俘虜,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面……
民心所向是什麼?
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
第十四章 淮海戰役:勇敢地向前進(13)
是不橫行鄉里,不草菅人命,不橫徵暴斂,不貪贓枉法,不獨裁專制。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無論是對於正在奪取政權,還是正在鞏固政權的所有政治集團而言,這是必須牢記的。
一九四八年冬,在淮海戰場上,共產黨人和老百姓一個大缸里喝水,一個鍋台上做飯,一張熱炕上睡覺;老百姓則傾其所有,不畏戰火,甚至不畏犧牲,心甘情願地支持共產黨人。而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那些經歷著一場又一場殘酷戰鬥的子弟兵,更是與這片土地上最廣大的貧苦百姓血脈相連,生死相依。山東來的支前民工回家的時候,有不少人是從徐州乘坐火車回去的。當浩浩蕩蕩的民工隊伍走進徐州城的時候,街道上擠滿了歡送他們的解放軍官兵。在中山路附近,街道中央矗立著一座“勝利門”,民工們興奮地一一從門下通過。徐州市民看見不少民工身上穿著從戰場上繳獲的國民黨軍的大衣,都說:“看這樣子,‘中央軍’真的完蛋了。”民工中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坐過火車——他們高興地說:“坐火車回家過年,多美!”
“一九四九年的元旦,並沒有給蔣介石帶來任何歡樂。”
南京城裡,“大人先生們一反往例,誰也不敢擅離職守去上海尋歡作樂,秦淮河歌聲雖熾,但官僚們斂足不前。”
陳官莊包圍圈裡,每天至少需要糧食肉類等二百四十噸,彈藥和其他各類物資一百六十噸。總計四百噸的數量,每天需出動飛機一百二十架次。國民黨軍空軍的兩個空運大隊都不夠用,還要租用美國人陳納德開設的航空公司的飛機。同時,必須調動所有水陸交通工具,日夜不停地從各地向南京大校場機場運送物資。一九四九年元旦前後,通往機場的公路上車輛往來如梭,南京城上空飛機一架接著一架,國民黨軍聯合勤務部、空軍和國防部第三、第四廳聯合指揮,為空投陳官莊忙碌的人員達萬人以上,動員規模在國民黨軍的空投史上尚無前例。蔣介石要求,必須把空投的數量和杜聿明實際接收的物資數量,每天列成詳細的報表送到他的侍從室。但是,這兩個總數總是無法吻合,無論蔣介石如何訓斥,就是無法查明具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