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當年,她對丈夫中西功所從事的偉大事業,一無所知。只是在中西功被捕後,她才如夢初醒。懷著迷惘和恐懼,和小姑妹惠子乘船渡海,回到了中西功家鄉三重縣。
公公是個一心向富裕家境奔走的老人,他對戰爭費用日多、無止境地捐獻,怨氣衝天。忽見媳婦和女兒無端回家來,常在背地偷偷嘆氣。當得知兒子是個中國共產黨員而被捕後,震驚之餘變得沉默不語,而對方子則比以前更憐惜了。
日本投降,中西功被釋放出獄,方子才得以和他見面。那之後,中西功為組建日共奔走,她是第一個支持者。中西功撰寫他在中國的革命回憶文章,她是第一個讀者,從中知道了許多過去中西功未向她吐露過的革命活動的情況。
1973 年8 月,中西功病體日漸垂危,方子日夜守護在他的床邊。見他挨過一陣病痛後,精神好轉些時,便輕聲和他回憶在上海居住過的那段時光。因為她知道,丈夫中西功對那段歲月的珍視,超過其它漫長的黑夜似的日月輪流。
“我真想去看看!”中西功嘆息著說。
“看看那些街道,那些勝利了的人們。”
“他們有了自己的共和國。”
“還有!..程和生!他像我的弟弟。”
“我也想打聽清楚,一些至今我還不清楚的事!”
方子輕聲安慰他:“等你病好了,我陪你一起去。”
中西功痛苦地笑道:“看來,只好拜託了!”..
現在,中西方子到了上海,當年,上海情報科的許多人的姓名,她已熟知了,然而她沒有親眼見過他們。她見過的,只有一個程和生,那個弟弟的容貌神態,她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對中西功很恭敬,對她和惠子很拘謹。走進留青小築28 號,喝茶,說話,都是沉靜的。眼光從不離開對方的臉,坐在沙發上,絕不隨意走動一步。
“這個中國青年!這個小弟弟!”她在心裡呼喊。
按照她到達之前,書信往返提前約定的那樣,原在上海情報科工作的現在上海居住的汪敬遠、倪之驥、錢志行三人出現在她面前。“我們該怎樣互相介紹呢?”她面對這三個老頭,不由一陣心酸。“不用介紹了!”汪敬遠向她跨進一步,伸出雙手,緊握著她的手,低著頭,重重地點了又點,全身顫動著,泣聲說:“我是汪敬遠。”中西方子感覺到他的淚水滴在兩人手上,那樣燙熱,止不住也流下淚來。他們之間,有許多話要說。有的要從頭說起,有的則半空而來。回憶是主體,有笑聲,有嘆息。有長時間的沉默,有爆發式的大喊。止不住的眼淚在四張老臉上流淌。四人一同到虹口施高塔路(現山陰路)留青小築一帶舊地仔細流覽一遍,又到北四川路漢口路漫步尋覓。“他在哪個地方跳車的呢?”她問他們。“說不準啊!”汪敬遠說:“我當時不在場。”“應該是在這裡,”倪之驥橫劃手臂,指點著行人擁擠的一段馬路說:
“當時,他用腿這樣碰了我一下。”說著,他表演似地用力晃了一下左腿;繼續說:“我還沒弄懂他什麼意思,他‘嗷’的一聲,就跳出去了。汽車停在那一帶,就是那兒,現在蓋房子那腳手架前那一段。兩個‘特高’下車了,留下的一個使勁地按住我的肩膀,不讓我向外看。”
中西方子抬頭舉目向各處仔細看,那匆匆的行人,那急駛而過的汽車,
那高高的腳手架,那舊式的矮小樓房,都變得模糊不清了。為遵從丈夫的遺願,完成他的囑託,她用日語喃喃念叨著:“.. 你為了掩護別人而甘灑熱血,你為了世界和平而獻出生命;你為了共同的信仰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你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遼幾句侍,是中西功生前寫下的,是專為獻給程和生的悼詞,刊載於中西功所著《在中國革命風暴中》一書中。汪敬遠、倪之驥、錢志行都懂得悼詞的意思,他們聽著,聽著,眼淚又流了下來。中西方子站住腳,仰頭輕聲問他們:“有件事,我要代替亡夫,特地向你們請教。”汪敬遠忙說:“夫人,何必用這樣鄭重的語氣。有什麼話,說吧。”中西方子聲音哽咽:“中西功逝世前,有時候很愁苦地對我說,他不明白,他已經被捕了,你們為什麼還不轉移地方?原地不動地,直等著‘特高’來破壞?!他說,你們的時間是很富裕的。”
三個老頭,原地站著,你看我,我看他,都笑了。誰也沒有回答261 她。因為他們認為:‘當時沒有撤退轉移、堅持著陣地,這個歷史的本身,應該是對她歷史的、正面的、最好的回答。’再說別的,己是多餘的了....
尾聲 ——勝利永遠屬於我們
40 年,對於人類歷史的長河來說,猶如白駒過隙,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但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和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以來這40 年,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1985 年,上海、南京的有關黨史研究單位,為了回憶、記述那一段歷史往事,特約請這些老情報戰士團圓歡聚。
這一天,他們像當年約定接頭一樣,準時地來到了會議室。當這些40年來各處一方、命運各異的老人——他們之中有老相識的,有從未謀面而“久仰大名”的——相見之下,莫不悲喜交集,心心相印。他們已經不是當年出生入死,機智敏捷,時刻活躍在敵人的虎穴狼窟之中的“隱形”戰士了。眼前,他們兩鬢如絲,雄心依舊,白髮皓首,壯志不移;但又畢竟已是七八十歲的老馬了。
公公是個一心向富裕家境奔走的老人,他對戰爭費用日多、無止境地捐獻,怨氣衝天。忽見媳婦和女兒無端回家來,常在背地偷偷嘆氣。當得知兒子是個中國共產黨員而被捕後,震驚之餘變得沉默不語,而對方子則比以前更憐惜了。
日本投降,中西功被釋放出獄,方子才得以和他見面。那之後,中西功為組建日共奔走,她是第一個支持者。中西功撰寫他在中國的革命回憶文章,她是第一個讀者,從中知道了許多過去中西功未向她吐露過的革命活動的情況。
1973 年8 月,中西功病體日漸垂危,方子日夜守護在他的床邊。見他挨過一陣病痛後,精神好轉些時,便輕聲和他回憶在上海居住過的那段時光。因為她知道,丈夫中西功對那段歲月的珍視,超過其它漫長的黑夜似的日月輪流。
“我真想去看看!”中西功嘆息著說。
“看看那些街道,那些勝利了的人們。”
“他們有了自己的共和國。”
“還有!..程和生!他像我的弟弟。”
“我也想打聽清楚,一些至今我還不清楚的事!”
方子輕聲安慰他:“等你病好了,我陪你一起去。”
中西功痛苦地笑道:“看來,只好拜託了!”..
現在,中西方子到了上海,當年,上海情報科的許多人的姓名,她已熟知了,然而她沒有親眼見過他們。她見過的,只有一個程和生,那個弟弟的容貌神態,她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對中西功很恭敬,對她和惠子很拘謹。走進留青小築28 號,喝茶,說話,都是沉靜的。眼光從不離開對方的臉,坐在沙發上,絕不隨意走動一步。
“這個中國青年!這個小弟弟!”她在心裡呼喊。
按照她到達之前,書信往返提前約定的那樣,原在上海情報科工作的現在上海居住的汪敬遠、倪之驥、錢志行三人出現在她面前。“我們該怎樣互相介紹呢?”她面對這三個老頭,不由一陣心酸。“不用介紹了!”汪敬遠向她跨進一步,伸出雙手,緊握著她的手,低著頭,重重地點了又點,全身顫動著,泣聲說:“我是汪敬遠。”中西方子感覺到他的淚水滴在兩人手上,那樣燙熱,止不住也流下淚來。他們之間,有許多話要說。有的要從頭說起,有的則半空而來。回憶是主體,有笑聲,有嘆息。有長時間的沉默,有爆發式的大喊。止不住的眼淚在四張老臉上流淌。四人一同到虹口施高塔路(現山陰路)留青小築一帶舊地仔細流覽一遍,又到北四川路漢口路漫步尋覓。“他在哪個地方跳車的呢?”她問他們。“說不準啊!”汪敬遠說:“我當時不在場。”“應該是在這裡,”倪之驥橫劃手臂,指點著行人擁擠的一段馬路說:
“當時,他用腿這樣碰了我一下。”說著,他表演似地用力晃了一下左腿;繼續說:“我還沒弄懂他什麼意思,他‘嗷’的一聲,就跳出去了。汽車停在那一帶,就是那兒,現在蓋房子那腳手架前那一段。兩個‘特高’下車了,留下的一個使勁地按住我的肩膀,不讓我向外看。”
中西方子抬頭舉目向各處仔細看,那匆匆的行人,那急駛而過的汽車,
那高高的腳手架,那舊式的矮小樓房,都變得模糊不清了。為遵從丈夫的遺願,完成他的囑託,她用日語喃喃念叨著:“.. 你為了掩護別人而甘灑熱血,你為了世界和平而獻出生命;你為了共同的信仰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你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遼幾句侍,是中西功生前寫下的,是專為獻給程和生的悼詞,刊載於中西功所著《在中國革命風暴中》一書中。汪敬遠、倪之驥、錢志行都懂得悼詞的意思,他們聽著,聽著,眼淚又流了下來。中西方子站住腳,仰頭輕聲問他們:“有件事,我要代替亡夫,特地向你們請教。”汪敬遠忙說:“夫人,何必用這樣鄭重的語氣。有什麼話,說吧。”中西方子聲音哽咽:“中西功逝世前,有時候很愁苦地對我說,他不明白,他已經被捕了,你們為什麼還不轉移地方?原地不動地,直等著‘特高’來破壞?!他說,你們的時間是很富裕的。”
三個老頭,原地站著,你看我,我看他,都笑了。誰也沒有回答261 她。因為他們認為:‘當時沒有撤退轉移、堅持著陣地,這個歷史的本身,應該是對她歷史的、正面的、最好的回答。’再說別的,己是多餘的了....
尾聲 ——勝利永遠屬於我們
40 年,對於人類歷史的長河來說,猶如白駒過隙,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但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和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以來這40 年,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1985 年,上海、南京的有關黨史研究單位,為了回憶、記述那一段歷史往事,特約請這些老情報戰士團圓歡聚。
這一天,他們像當年約定接頭一樣,準時地來到了會議室。當這些40年來各處一方、命運各異的老人——他們之中有老相識的,有從未謀面而“久仰大名”的——相見之下,莫不悲喜交集,心心相印。他們已經不是當年出生入死,機智敏捷,時刻活躍在敵人的虎穴狼窟之中的“隱形”戰士了。眼前,他們兩鬢如絲,雄心依舊,白髮皓首,壯志不移;但又畢竟已是七八十歲的老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