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中西功:這位卓越的反法西斯戰士,在日本法庭上,被那些軍國主義豢養的走狗們,把他牽拽摔打得筋斷骨碎,最後判以“極刑”。但是當東條們頂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時,懾於正義之神的威力,最終未敢對他處死。日本投降後,美國占領軍釋放政治犯,他得以重見光明,仍繼續在日本從事進步活動,並繼續研究中國問題,發表論文。日共重建後,他被選為神川縣委員長(約相當於我國的省委書記),1973 年8 月,因胃癌不治逝世,終年62 歲。身後為人類進步事業留下了一部著作《在中國革命風暴中》,他的事跡將為後人永遠傳誦。
西里龍夫:同中西功一樣,從巢鴨監獄釋出後,仍繼續從事日本進步活動並研究中國問題。日共重建後,曾被選為熊本縣委員長,我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80 年代初,受王學文、沈端先等同志的邀請,以中國人民老朋友的身份應邀來我國敘舊,由汪敬遠、張明達陪同,到南京、上海、北京等處故地重遊,與尚健在的老戰友們共話當年。
在南京,在當地工作的邱麟祥為嚮導,他們滿懷激情地尋訪了昔日戰鬥過的地方,新街口、白下路、夫子廟、秦淮河畔、朱雀橋頭,他們尋尋覓覓、指指點點、走走停停,款步而行,時而開懷暢飲、笑253 談當年。說到開心處,或仰天大笑,話到傷心時,卻又以淚洗面。當他們走進當年“中央社”和“同盟社”那棟磚木結構的小樓房時,更是百感交集。這時的西里先生已完全忘情自己是一位佳賓的身份,就像當年“中聯社”的指導官似的當起嚮導來了。他對每層樓每間屋曾是什麼辦公室?有些什麼職員?都說得清楚明白,歷歷如在目前。
汪敬遠:沒有辜負媽媽的希望。憑他的機智,出獄後立即又投入上海地下工作,直到日本投降。新中國誕生後,被留在上海安全部門工作。
陳一峰:出獄後,奉組織命令,走上新崗位。新中國誕生後,在公安機關辦公室工作。
從他們幾位的簡略紀要里,讀者不難看到,這個群體(所謂“中共諜報團”)的成員們,為黨的革命事業,都經歷了嚴峻考驗。他們對共產主義的忠誠態度,是無可挑剔的。應該得到公允的評價。
情報是為戰勝對方服務的,古已有之。掠奪奴隸,需要先探知對方的活動集結地和人數、實力,這就要先派人去偷窺回告。我國著名古代兵書《孫子兵法》專有《用間篇》,為我國數千年來封建社會各方面統治者奉為圭臬、戰勝敵手的經典。任何國家、政黨、社團、軍隊,以至家庭妯娌之間,要戰勝對方,都要有偵察。當然,其手段、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者的功勳,至今沒有得以真實正確的反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主觀、客觀的原因,有國際、國內的原因,也有政治上、思想上的原因。要闡明這些原因,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而且可以發出很有意義的議論。但是,這是政治家們的事,不是本書作者所
要描述的範圍。
中共的情報工作創始於“四·一二”事變前後,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血洗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共中央機關駐在白色恐怖嚴重的上海,為了抵抗敵人的殘酷進攻和保衛自己的生存,確定了“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原則,開闢了革命的情報工作。由於保衛國家、民族鬥爭的需要和共產主義事業的正義性,這項工作獲得了各方人士奮不顧身的擁護和支持。到了抗日戰爭開始,全民抗日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相繼形成,這項工作向最廣泛最深入層次發展,甚至超越了階級和國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使敵人意想不到的勝利。
情報工作實質上是第二條戰線的隱蔽鬥爭,從事這種鬥爭的人員,有人被稱之為“間諜”,有人被稱之為“特務”,這些都是貶稱。我們則稱為情報員或偵察員。他們同第一戰線的將軍、主帥不同,後者戰功顯赫,勳章滿胸,隨之名聲大振,流芳四海。而情報工作者則往往是無名英雄,黃土一抔,長眠荒丘,默默無聞。因為他們的業跡是隱蔽的鮮為人知的,或由於特定的原因一時不能公布的。中共的隱蔽鬥爭先驅戰士、卓越領導人之一李克農生前曾倡議,要為中共隱蔽鬥爭戰線上的卓越戰士樹碑立傳。這一主張是公正的,合理的。
張敏:那個被鄭百千視為”神秘女史”的人,在這個“諜報團”里,她是個埋頭苦幹的情報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說,她對事物的客觀思索,較之活躍的汪敬遠、陳一峰,要更多些也全面些。然而她的最終歸宿,卻不那麼盡如人意,甚至可謂不幸!
她繼“老中醫”李得森之後被捕,因查無實據,最終被作為李得森的家屬釋放。出拘留所後,生活無著落。她設法捎信給在蘇北根據地的張明達,要求到蘇北根據地去。經組織批准,她到了鹽阜地委教育單位工作。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要李得森到新四軍軍部時,組織上電召張敏到軍部,讓他們夫妻倆重逢團聚。全國解放後,她和丈夫一起在內務部工作。後來李得森因受潘、楊案件牽255 連被捕後,張敏曾幾次要求探監,因沒有探監製度,均遭拒絕。為此,在“反右運動”時,她在小組會上說了句“日偽統治時期,犯人還允許親屬探監,我想去看看老李也不獲准。”而竟被打成“極右”,送到山西省一個煤礦當小學教員。歷時20 多年,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才得以返回上海女兒家養病。令人同情的是,這時的她,就像一隻羽毛凋禿受傷的老燕,驚魂未定,還未來得及看一眼那一片屬於她的新生活,竟因心臟病突發而溘然長逝,悄悄地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西里龍夫:同中西功一樣,從巢鴨監獄釋出後,仍繼續從事日本進步活動並研究中國問題。日共重建後,曾被選為熊本縣委員長,我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80 年代初,受王學文、沈端先等同志的邀請,以中國人民老朋友的身份應邀來我國敘舊,由汪敬遠、張明達陪同,到南京、上海、北京等處故地重遊,與尚健在的老戰友們共話當年。
在南京,在當地工作的邱麟祥為嚮導,他們滿懷激情地尋訪了昔日戰鬥過的地方,新街口、白下路、夫子廟、秦淮河畔、朱雀橋頭,他們尋尋覓覓、指指點點、走走停停,款步而行,時而開懷暢飲、笑253 談當年。說到開心處,或仰天大笑,話到傷心時,卻又以淚洗面。當他們走進當年“中央社”和“同盟社”那棟磚木結構的小樓房時,更是百感交集。這時的西里先生已完全忘情自己是一位佳賓的身份,就像當年“中聯社”的指導官似的當起嚮導來了。他對每層樓每間屋曾是什麼辦公室?有些什麼職員?都說得清楚明白,歷歷如在目前。
汪敬遠:沒有辜負媽媽的希望。憑他的機智,出獄後立即又投入上海地下工作,直到日本投降。新中國誕生後,被留在上海安全部門工作。
陳一峰:出獄後,奉組織命令,走上新崗位。新中國誕生後,在公安機關辦公室工作。
從他們幾位的簡略紀要里,讀者不難看到,這個群體(所謂“中共諜報團”)的成員們,為黨的革命事業,都經歷了嚴峻考驗。他們對共產主義的忠誠態度,是無可挑剔的。應該得到公允的評價。
情報是為戰勝對方服務的,古已有之。掠奪奴隸,需要先探知對方的活動集結地和人數、實力,這就要先派人去偷窺回告。我國著名古代兵書《孫子兵法》專有《用間篇》,為我國數千年來封建社會各方面統治者奉為圭臬、戰勝敵手的經典。任何國家、政黨、社團、軍隊,以至家庭妯娌之間,要戰勝對方,都要有偵察。當然,其手段、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者的功勳,至今沒有得以真實正確的反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主觀、客觀的原因,有國際、國內的原因,也有政治上、思想上的原因。要闡明這些原因,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而且可以發出很有意義的議論。但是,這是政治家們的事,不是本書作者所
要描述的範圍。
中共的情報工作創始於“四·一二”事變前後,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血洗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共中央機關駐在白色恐怖嚴重的上海,為了抵抗敵人的殘酷進攻和保衛自己的生存,確定了“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原則,開闢了革命的情報工作。由於保衛國家、民族鬥爭的需要和共產主義事業的正義性,這項工作獲得了各方人士奮不顧身的擁護和支持。到了抗日戰爭開始,全民抗日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相繼形成,這項工作向最廣泛最深入層次發展,甚至超越了階級和國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使敵人意想不到的勝利。
情報工作實質上是第二條戰線的隱蔽鬥爭,從事這種鬥爭的人員,有人被稱之為“間諜”,有人被稱之為“特務”,這些都是貶稱。我們則稱為情報員或偵察員。他們同第一戰線的將軍、主帥不同,後者戰功顯赫,勳章滿胸,隨之名聲大振,流芳四海。而情報工作者則往往是無名英雄,黃土一抔,長眠荒丘,默默無聞。因為他們的業跡是隱蔽的鮮為人知的,或由於特定的原因一時不能公布的。中共的隱蔽鬥爭先驅戰士、卓越領導人之一李克農生前曾倡議,要為中共隱蔽鬥爭戰線上的卓越戰士樹碑立傳。這一主張是公正的,合理的。
張敏:那個被鄭百千視為”神秘女史”的人,在這個“諜報團”里,她是個埋頭苦幹的情報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說,她對事物的客觀思索,較之活躍的汪敬遠、陳一峰,要更多些也全面些。然而她的最終歸宿,卻不那麼盡如人意,甚至可謂不幸!
她繼“老中醫”李得森之後被捕,因查無實據,最終被作為李得森的家屬釋放。出拘留所後,生活無著落。她設法捎信給在蘇北根據地的張明達,要求到蘇北根據地去。經組織批准,她到了鹽阜地委教育單位工作。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要李得森到新四軍軍部時,組織上電召張敏到軍部,讓他們夫妻倆重逢團聚。全國解放後,她和丈夫一起在內務部工作。後來李得森因受潘、楊案件牽255 連被捕後,張敏曾幾次要求探監,因沒有探監製度,均遭拒絕。為此,在“反右運動”時,她在小組會上說了句“日偽統治時期,犯人還允許親屬探監,我想去看看老李也不獲准。”而竟被打成“極右”,送到山西省一個煤礦當小學教員。歷時20 多年,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才得以返回上海女兒家養病。令人同情的是,這時的她,就像一隻羽毛凋禿受傷的老燕,驚魂未定,還未來得及看一眼那一片屬於她的新生活,竟因心臟病突發而溘然長逝,悄悄地走向了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