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將來,我要騎著日本生產的250CC摩托車,比爸爸快十倍地投遞郵件。我還要把人們的家庭名稱和住址全部輸入日本製造的微型計算機里儲存起來。"
啊--讀信至此,我已經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詞彙給芙蘿拉回信了。對於這位深受芙蘿拉影響、十分憧憬日本文化的男孩子,我用什麼樣的語言來鼓勵他才好呢?的確,日本是有著許多很尖端的摩托車和計算機之類的科技產品,但是,卻沒有領著孩子們與自己一起工作的父母親啊!
1985年12月
■高橋敷
昭和四年(1929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堺市。畢業於(舊制)松山高等學校、京都大理院,宇宙物理專業。擔任過小學、中學和大學教師。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被NASA、秘魯勸業部招聘錄用,赴安第斯工作。後來,又在秘魯、委內瑞拉各大學講授宇宙科學、教育統計學。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回國,在教育研究所工作,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聘任為研究員等。作為教育評論家,為報紙撰寫連載文章,舉辦廣播講座,非常忙碌。
著作--《家庭中的日本人》、《日本的媽媽、世界的媽媽》、《新教育讀本》、《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等。
第49節:《醜陋的日本人》譯後隨記(1)
《醜陋的日本人》譯後隨記(一)2008年5月,江南大地正是螢飛草長、繁花似錦。此時,新聞媒體傳來消息:歷經千山萬水的奧運祥雲火炬開始在古城蘇州傳遞。而幾乎同時,古吳軒出版社的朋友告知我《醜陋的日本人》已於近日出版,我應邀與出版社簽了一份格式合同。按理說,在這暖風和煦的季節,在這聖火傳承的時刻,操勞多時的譯作問世,應該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可是,對於我來說,那種本該激盪奔涌的潮水,卻始終沒能浸潤我心湖的落寞。也許是因為《醜陋日本人》這本書多災多難的經歷,在我的心中打下了過於深刻的烙印吧。
《醜陋的日本人》原作可謂是命運多舛。當年,它在日本初版,曾經遭到當局的查禁。作者高橋敷先生也因為書中犀利的言辭而激怒了某些日本人,甚至連連遭到辱罵:"你還算個日本人嗎?""滾出日本去!"可憐高橋先生不堪重壓,曾經一度藏匿他鄉。無獨有偶,去年冬天,當我接到翻譯這本書的任務時,恰逢中國南方遭遇嚴酷的冰雪災害。全國先後有20個省遭遇了50年一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襲擊,電力中斷、交通癱瘓,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戊子年的春節,我帶著翻譯用的所有工具回了江南老家,本打算利用那幾天假期趕一趕翻譯的進度。可是,誰料想,江南民眾防備"酷暑"經驗豐富,而於"嚴冬"卻是縮手無策,空調都是單冷式。我實在經不住那冰窟窿般的寒冷,便貓在床上,用電熱毯取暖,勉強可以支撐每天數千字的進度。5月中旬,正當該書付印之際,忽然間,汶川地動山搖,百姓家園盡失,無數生靈塗炭……每天,我都在為災區人們的苦痛而傷感,為抗擊災難的人們的行為而感動,為自己怎樣才能為災區的百姓出點力氣而焦慮……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大難,掩埋了我對作品問世的一點喜悅吧。
(二)在著手翻譯本書之前,我在網際網路上就《醜陋日本人》及其作者的資料進行了檢索。有文章認為,《醜陋日本人》是繼柏揚《醜陋的中國人》之後,又一部分析東亞民族國民性的力作,它不是一部宣洩民族主義情緒的謾罵之作,而是一部冷靜描述和分析日本精神、文化、生活、社會的學者之論……譯完全書,對於上述評論我基本贊同,不能苟同的是作者對《醜陋的中國人》與《醜陋的日本人》兩書之間關係的定位。高橋先生的《醜陋的日本人》是由日本原書房出版社於1970年初版的,1985年再版。而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是寫在其後,並且於1985年左右與《醜陋的日本人》一起,通過民間渠道傳入中國大陸的。因此,恐怕很難理解關於"……是繼柏揚《醜陋的中國人》之後,又一部……"的說法。另外,在網絡上還流傳著一部引用了克里斯多福的《日本精神》、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和露絲·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的《醜陋的日本人》,經查證,實在與高橋先生的原作沒有絲毫的關係。網路文章介紹高橋先生時,說他是位日本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學者、原日本駐阿根廷大使,等等。而他的更確切的身份應該是宇宙物理學家,並且從未擔任過"日本駐阿根廷大使"一職。這從他的學歷和工作經歷兩個方面都可以得到驗證。高橋先生畢業於(舊制)松山高等學校、京都大理院,宇宙物理專業。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的第二年(1959年)被招聘錄用,赴安第斯工作。後來,又在秘魯、委內瑞拉各大學講授宇宙科學、教育統計學等課程。
第50節:《醜陋的日本人》譯後隨記(2)
(三)
翻譯一部著作,尤其是高橋先生這樣一部歷史跨度大、地域遼闊、涉及眾多人物和事件的著作,要想做到"達意"、"傳神",確實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情。也許是科技工作者出身的緣故,高橋先生的語言別具特色,他喜歡用科技論文的簡潔來抒情寫景,喜歡用物理學的原理來敘事狀物。好在我的朋友中有許多日本語言文學教授,每當遇到難題的時候,我便通過設立在"CHINAREN"網站上的"同學錄",張榜請教,有點類似古代張貼"招賢榜"的做法。可是,我的那些朋友們熱衷於聊天逗趣,全然沒有"扶危解困"的熱情。旅居海外的S君是個例外,為了幫我解決難題,作了很大的努力,謹此表達我深深的謝意。事後,S君對我說:在向公司的日本同事請教難題時,他們往往是瞄一眼,轉身便走,還說"沒見過這麼難的日語"。我深深地同情他們的遭遇,我們何嘗沒有品嘗過類似這樣看不懂母語的尷尬?為了證明我所言不虛,特舉兩個例子,供讀者朋友鑑定:
啊--讀信至此,我已經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詞彙給芙蘿拉回信了。對於這位深受芙蘿拉影響、十分憧憬日本文化的男孩子,我用什麼樣的語言來鼓勵他才好呢?的確,日本是有著許多很尖端的摩托車和計算機之類的科技產品,但是,卻沒有領著孩子們與自己一起工作的父母親啊!
1985年12月
■高橋敷
昭和四年(1929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堺市。畢業於(舊制)松山高等學校、京都大理院,宇宙物理專業。擔任過小學、中學和大學教師。昭和三十四年(1959年),被NASA、秘魯勸業部招聘錄用,赴安第斯工作。後來,又在秘魯、委內瑞拉各大學講授宇宙科學、教育統計學。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回國,在教育研究所工作,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聘任為研究員等。作為教育評論家,為報紙撰寫連載文章,舉辦廣播講座,非常忙碌。
著作--《家庭中的日本人》、《日本的媽媽、世界的媽媽》、《新教育讀本》、《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等。
第49節:《醜陋的日本人》譯後隨記(1)
《醜陋的日本人》譯後隨記(一)2008年5月,江南大地正是螢飛草長、繁花似錦。此時,新聞媒體傳來消息:歷經千山萬水的奧運祥雲火炬開始在古城蘇州傳遞。而幾乎同時,古吳軒出版社的朋友告知我《醜陋的日本人》已於近日出版,我應邀與出版社簽了一份格式合同。按理說,在這暖風和煦的季節,在這聖火傳承的時刻,操勞多時的譯作問世,應該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可是,對於我來說,那種本該激盪奔涌的潮水,卻始終沒能浸潤我心湖的落寞。也許是因為《醜陋日本人》這本書多災多難的經歷,在我的心中打下了過於深刻的烙印吧。
《醜陋的日本人》原作可謂是命運多舛。當年,它在日本初版,曾經遭到當局的查禁。作者高橋敷先生也因為書中犀利的言辭而激怒了某些日本人,甚至連連遭到辱罵:"你還算個日本人嗎?""滾出日本去!"可憐高橋先生不堪重壓,曾經一度藏匿他鄉。無獨有偶,去年冬天,當我接到翻譯這本書的任務時,恰逢中國南方遭遇嚴酷的冰雪災害。全國先後有20個省遭遇了50年一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襲擊,電力中斷、交通癱瘓,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戊子年的春節,我帶著翻譯用的所有工具回了江南老家,本打算利用那幾天假期趕一趕翻譯的進度。可是,誰料想,江南民眾防備"酷暑"經驗豐富,而於"嚴冬"卻是縮手無策,空調都是單冷式。我實在經不住那冰窟窿般的寒冷,便貓在床上,用電熱毯取暖,勉強可以支撐每天數千字的進度。5月中旬,正當該書付印之際,忽然間,汶川地動山搖,百姓家園盡失,無數生靈塗炭……每天,我都在為災區人們的苦痛而傷感,為抗擊災難的人們的行為而感動,為自己怎樣才能為災區的百姓出點力氣而焦慮……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大難,掩埋了我對作品問世的一點喜悅吧。
(二)在著手翻譯本書之前,我在網際網路上就《醜陋日本人》及其作者的資料進行了檢索。有文章認為,《醜陋日本人》是繼柏揚《醜陋的中國人》之後,又一部分析東亞民族國民性的力作,它不是一部宣洩民族主義情緒的謾罵之作,而是一部冷靜描述和分析日本精神、文化、生活、社會的學者之論……譯完全書,對於上述評論我基本贊同,不能苟同的是作者對《醜陋的中國人》與《醜陋的日本人》兩書之間關係的定位。高橋先生的《醜陋的日本人》是由日本原書房出版社於1970年初版的,1985年再版。而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是寫在其後,並且於1985年左右與《醜陋的日本人》一起,通過民間渠道傳入中國大陸的。因此,恐怕很難理解關於"……是繼柏揚《醜陋的中國人》之後,又一部……"的說法。另外,在網絡上還流傳著一部引用了克里斯多福的《日本精神》、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和露絲·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的《醜陋的日本人》,經查證,實在與高橋先生的原作沒有絲毫的關係。網路文章介紹高橋先生時,說他是位日本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學者、原日本駐阿根廷大使,等等。而他的更確切的身份應該是宇宙物理學家,並且從未擔任過"日本駐阿根廷大使"一職。這從他的學歷和工作經歷兩個方面都可以得到驗證。高橋先生畢業於(舊制)松山高等學校、京都大理院,宇宙物理專業。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的第二年(1959年)被招聘錄用,赴安第斯工作。後來,又在秘魯、委內瑞拉各大學講授宇宙科學、教育統計學等課程。
第50節:《醜陋的日本人》譯後隨記(2)
(三)
翻譯一部著作,尤其是高橋先生這樣一部歷史跨度大、地域遼闊、涉及眾多人物和事件的著作,要想做到"達意"、"傳神",確實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情。也許是科技工作者出身的緣故,高橋先生的語言別具特色,他喜歡用科技論文的簡潔來抒情寫景,喜歡用物理學的原理來敘事狀物。好在我的朋友中有許多日本語言文學教授,每當遇到難題的時候,我便通過設立在"CHINAREN"網站上的"同學錄",張榜請教,有點類似古代張貼"招賢榜"的做法。可是,我的那些朋友們熱衷於聊天逗趣,全然沒有"扶危解困"的熱情。旅居海外的S君是個例外,為了幫我解決難題,作了很大的努力,謹此表達我深深的謝意。事後,S君對我說:在向公司的日本同事請教難題時,他們往往是瞄一眼,轉身便走,還說"沒見過這麼難的日語"。我深深地同情他們的遭遇,我們何嘗沒有品嘗過類似這樣看不懂母語的尷尬?為了證明我所言不虛,特舉兩個例子,供讀者朋友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