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面對此情此景,我找不出一句安慰校長的話,但是,既然來了,我想還是應該去看一看那尊校長的得意之作--"撒尿頑童"雕塑"出嫁"的地方。我往校外走了大約二百米,來到了附近的一個公園,這下可讓我徹底絕望了。
"撒尿頑童"雕塑依然是嶄新的,可是已經徒有形骸了。本來應該用於噴水的前面部分已經被敲掉,為了不讓水流出來,他們在那個缺口上緊緊地塞滿了東西,塑像的腹部也被人塗抹上污濁淫穢的文字。
在這個世界上,"撒尿頑童"塑像何止萬千,唯獨這尊塑像遭此厄運。從盧布爾到凱旋門一路上的公園裡,類似的塑像不計其數,可是,卻沒見一尊被人胡亂塗抹的。在西方被人們看成是"高雅美好的性",在日本卻被視為"骯髒、見不得人"的東西,其結果只能落得個"褻瀆"、"應該鄙視"的下場。
慘遭查禁的日本電影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從昭和40年(1965年--譯者注)前後,利馬教會、學生會、婦女聯合會對日本電影舉行的抗議活動中得以了解的。在《痴人之愛》、《鑰匙》等包括日本藝術作品在內的電影中,出現了一些性愛的鏡頭,但是,我認為,那比起國外的《放蕩的卡羅莉娜》、《萌動》等影片,其暴露的性愛場面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並不應該成為遭受他們抗議的口實。對此,有些日本人甚至憤怒地認為:這是對有色人種藝術作品的偏見和歧視。我對日本電影"罪惡"的認識,應該說是在我參加了學生電影俱樂部的活動之後,才逐漸認識到的。而且,這種感覺在回國以後越來越強烈。
以史前的社會生活為背景的電影《萌動》,描寫刻畫了"性"這個主題。同時被兩個少年愛慕的美麗少女阿萊吉桑塔·庫萊奧帕托娜自始至終赤裸著身體,就連被強暴的鏡頭也原封不動地保留著。然後,全劇終了,全體觀眾灑下了淚水。這不僅是對投水自盡的美少女的惋惜,也是對被損毀了愛情的天真少年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那些自慚形穢、難以得到愛情的加害者的關注。而日本的電影卻根本不能與之相提並論,那些電影總是置故事的情節不顧,一味地羅列那些肉體的暴露、毫無意義的性交鏡頭以及莫名其妙的殘酷凌辱的場面,已經不是鏡頭暴露程度多少的問題了。
第46節:第十四節 沒有人性的性愛(6)
在義大利記錄抗擊德國納粹的影片中,也有許多被毆打、被傷害、被燒灼,直至被嚴刑拷打致死的場面。年輕人在看這些電影時,一邊手心裡捏著汗,一邊暗暗地為主人公加油:要堅持住啊,千萬別招供啊!可是,同樣還是這些年輕人,當他們在觀看一部描寫德川時代的酷刑影片時,面對為了追求刺激而設置的凌辱和殘酷的場面,他們耐著性子看完之後深深地嘆了口氣,道:
"唉,隨隨便便地就把那個女人給殺了,真嚇死人了!"
性愛與人類
在日本,性愛不需要加入感情因素,這是基於日本人把性看成是一種淫亂之物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日本人看來,性是一種非人性的東西。
可是,"世界主義者"認為,人類是愛的主體,是接吻、擁抱的對象。無論多麼沒有教養的少年,在女子面前都會變得彬彬有禮。因為,他們從幼兒園開始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女士優先",就是對弱小者的保護,就是對美好事物的推崇,就是對母性的尊敬。"戰後,女人和襪子都漲了行情",這是日本男人們的普遍看法,他們從小就根本沒有接受過類似"女士優先"的情感教育。你想,這樣的一些人,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性生活不可迴避地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又怎麼能夠建立起美好的感情生活呢?
世界上的許多電影裡不乏描寫性生活的鏡頭,那都是作為一種美的展示。影片所展示出來的色情以及見異思遷的場面,往往可以使觀眾了解主人公人生的煩惱、對生活的見解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說,通過這樣的描寫,可以引起觀眾對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可是,日本電影裡充斥著毫無人性的性鏡頭,肆意凌辱和使暴的畫面比比皆是。並且,日本人還有一個特殊的才能在這方面得以充分發揮,那就是:不重視透徹的分析和明白的說理,而是慣用夾雜著臆斷與捏造的手法。假如我們把北歐電影的某些鏡頭,或是法國性教育影片的某些鏡頭--那些在情理中展開的、生動感人的場面--移植到不講人性的日本的話,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情形呢?不難想像,它們的深刻寓意和體現愛情人性美的美感將喪失殆盡,靈魂與精華將被曲解。最終被他們視為"污穢之物",慘遭唾棄。
十五年來,日本人對於性的問題在想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為了防範當今日本人感覺上出現新的偏差,我在這裡記錄兩件事情,以供參考:
其一,被警方以猥褻婦女罪逮捕的A君辯解道:"不是說可以自由性交嘛,怎麼……"他根本就不知道,從嚴格意義上講,"自由"這個詞,與日本舊的道德觀念具有同樣的嚴酷性,不過它是一種新的道德規範而已。也就是說,如果相互尊敬,彼此之間有了愛情的話,就可以從其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撒尿頑童"雕塑依然是嶄新的,可是已經徒有形骸了。本來應該用於噴水的前面部分已經被敲掉,為了不讓水流出來,他們在那個缺口上緊緊地塞滿了東西,塑像的腹部也被人塗抹上污濁淫穢的文字。
在這個世界上,"撒尿頑童"塑像何止萬千,唯獨這尊塑像遭此厄運。從盧布爾到凱旋門一路上的公園裡,類似的塑像不計其數,可是,卻沒見一尊被人胡亂塗抹的。在西方被人們看成是"高雅美好的性",在日本卻被視為"骯髒、見不得人"的東西,其結果只能落得個"褻瀆"、"應該鄙視"的下場。
慘遭查禁的日本電影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從昭和40年(1965年--譯者注)前後,利馬教會、學生會、婦女聯合會對日本電影舉行的抗議活動中得以了解的。在《痴人之愛》、《鑰匙》等包括日本藝術作品在內的電影中,出現了一些性愛的鏡頭,但是,我認為,那比起國外的《放蕩的卡羅莉娜》、《萌動》等影片,其暴露的性愛場面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並不應該成為遭受他們抗議的口實。對此,有些日本人甚至憤怒地認為:這是對有色人種藝術作品的偏見和歧視。我對日本電影"罪惡"的認識,應該說是在我參加了學生電影俱樂部的活動之後,才逐漸認識到的。而且,這種感覺在回國以後越來越強烈。
以史前的社會生活為背景的電影《萌動》,描寫刻畫了"性"這個主題。同時被兩個少年愛慕的美麗少女阿萊吉桑塔·庫萊奧帕托娜自始至終赤裸著身體,就連被強暴的鏡頭也原封不動地保留著。然後,全劇終了,全體觀眾灑下了淚水。這不僅是對投水自盡的美少女的惋惜,也是對被損毀了愛情的天真少年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那些自慚形穢、難以得到愛情的加害者的關注。而日本的電影卻根本不能與之相提並論,那些電影總是置故事的情節不顧,一味地羅列那些肉體的暴露、毫無意義的性交鏡頭以及莫名其妙的殘酷凌辱的場面,已經不是鏡頭暴露程度多少的問題了。
第46節:第十四節 沒有人性的性愛(6)
在義大利記錄抗擊德國納粹的影片中,也有許多被毆打、被傷害、被燒灼,直至被嚴刑拷打致死的場面。年輕人在看這些電影時,一邊手心裡捏著汗,一邊暗暗地為主人公加油:要堅持住啊,千萬別招供啊!可是,同樣還是這些年輕人,當他們在觀看一部描寫德川時代的酷刑影片時,面對為了追求刺激而設置的凌辱和殘酷的場面,他們耐著性子看完之後深深地嘆了口氣,道:
"唉,隨隨便便地就把那個女人給殺了,真嚇死人了!"
性愛與人類
在日本,性愛不需要加入感情因素,這是基於日本人把性看成是一種淫亂之物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日本人看來,性是一種非人性的東西。
可是,"世界主義者"認為,人類是愛的主體,是接吻、擁抱的對象。無論多麼沒有教養的少年,在女子面前都會變得彬彬有禮。因為,他們從幼兒園開始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女士優先",就是對弱小者的保護,就是對美好事物的推崇,就是對母性的尊敬。"戰後,女人和襪子都漲了行情",這是日本男人們的普遍看法,他們從小就根本沒有接受過類似"女士優先"的情感教育。你想,這樣的一些人,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性生活不可迴避地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又怎麼能夠建立起美好的感情生活呢?
世界上的許多電影裡不乏描寫性生活的鏡頭,那都是作為一種美的展示。影片所展示出來的色情以及見異思遷的場面,往往可以使觀眾了解主人公人生的煩惱、對生活的見解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說,通過這樣的描寫,可以引起觀眾對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可是,日本電影裡充斥著毫無人性的性鏡頭,肆意凌辱和使暴的畫面比比皆是。並且,日本人還有一個特殊的才能在這方面得以充分發揮,那就是:不重視透徹的分析和明白的說理,而是慣用夾雜著臆斷與捏造的手法。假如我們把北歐電影的某些鏡頭,或是法國性教育影片的某些鏡頭--那些在情理中展開的、生動感人的場面--移植到不講人性的日本的話,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情形呢?不難想像,它們的深刻寓意和體現愛情人性美的美感將喪失殆盡,靈魂與精華將被曲解。最終被他們視為"污穢之物",慘遭唾棄。
十五年來,日本人對於性的問題在想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為了防範當今日本人感覺上出現新的偏差,我在這裡記錄兩件事情,以供參考:
其一,被警方以猥褻婦女罪逮捕的A君辯解道:"不是說可以自由性交嘛,怎麼……"他根本就不知道,從嚴格意義上講,"自由"這個詞,與日本舊的道德觀念具有同樣的嚴酷性,不過它是一種新的道德規範而已。也就是說,如果相互尊敬,彼此之間有了愛情的話,就可以從其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