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國民黨退台後,對於重要人選都經蔣介石親自核定。當他深思熟慮之後,並不事先告知當事人,就在報告紙上發表,使有些調動工作者頗為被動。有一次,一個憲兵團長出缺,“憲兵司令部”推選該部第二處上校處長盛先熙出任。蔣介石親自如見盛。當他走進“總統”辦公室時,蔣介石看到他的儀表不錯後頗有好感。當即和顏悅色按所寫資料詢問各項情況,仍覺滿意。最後問到盛的家眷在何處時,盛答在大陸湖南湘潭故鄉。蔣聽後告盛先回去,最後任命遲遲未能發表。蔣介石之所以不同意盛先熙調任憲兵團長,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盛是湖南湘潭人,與毛澤東是同鄉,同時盛氏的家眷又留在故鄉引起蔣的疑慮。蔣介石這個人素喜疑心,逃台後尤甚。他在大陸被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打敗,心胸狹隘的他,從此對毛澤東的一切都恨之人骨,連毛澤東的同鄉竟也難辭其咎。

  到了晚年,蔣介石也特別喜歡和孫子、曾孫一起戲耍,宣享天年之樂。同時,他對戲劇也頗有興致。1956年蔣介石70歲壽誕時,適有香港粵劇界藝人白玉堂組團來台“祝壽”。蔣早年在廣州多日,對粵語比較了解。當白玉堂等上演劇目時,白飾演薛仁貴,演得非常賣力。但白玉堂怕蔣介石聽不懂粵語,改用普通話,但稍不留意又走了腔。有人到後台傳話說:“蔣公對粵語能聽懂百分之百,不必用普通話,以免弄巧成拙”。白玉堂聽後如釋重負,拿出平生所學為蔣介石表演,深受蔣介石的讚許。

  蔣介石不僅喜歡粵劇,更喜歡聽評劇。但據蔣的部下說,蔣到台灣從來沒有聽過評劇,蔣介石曾說:“不回大陸,不看評劇”。

  蔣介石在兒子蔣經國的心目中;是個“偉大”的父親,沒有人比他更“偉大”。蔣介石生前及死後,蔣經國發表了大量文章,肉麻地吹捧他的父親。在蔣經國的筆下,蔣介石的作為和“貢獻”超過了歷代有作為的君主。

  進入七十年代後,台島愈發陷入了一種無可挽回的孤獨與淒涼境況中。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重人聯合國,蔣家小“朝廷”的“外交”急劇走人困境;美、日等大國領導相繼訪問中國大陸,並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好。在一連串沉重打擊之下,86歲高齡的蔣介石終於被打倒了。1972年3月,蔣介石因前列腺肥大做了手術,身體機能從此減退,後轉為前列腺宿疾。從這次手術起,蔣介石的身體健康狀況一蹶不振。

  1973年7月,台灣報刊發表了一張蔣介石與其孫兒蔣孝勇夫婦新婚合影的照片,意在向公眾表示蔣介石身體尚健。1974年8月,台灣當局再也瞞不住事實真相,只好宣稱:因蔣健康狀況不佳,減少政治活動。這一年12月,蔣介石因感冒而轉肺炎,再度人院。1975年2月下旬,蔣病情漸危。3月下旬,蔣自感來日無多,遂召“五院”院長來聽他口授遺囑。4月5日,蔣介石撒手西去。

  蔣介石死後兩小時,台灣“政府”新聞局發布的死亡公報,稱蔣介石的死亡為“崩”,這是不折不扣地把蔣介石當作了封建帝王。當局明令從四月六日起歷時一月為“中華民國”的“國喪”期。蔣介石的遺體停在台北市的“國父(孫中山)紀念館”5天,供人們瞻吊。

  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對蔣介石的去世反應冷淡,只擬派個農業部長去台北弔喪。經台灣要求,始改派副總統洛克菲勒。在參加葬禮的外國來賓中,較為顯赫者要首推南韓的總理金鐘泌了。日本的兩位前任首相佐膝榮作和岸信介去台北弔喪,為避免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抗議,連自民黨代表的名義都不用,僅稱友人代表。葬禮的場面十分冷落。

  宋美齡和蔣經國決定暫居蔣介石之“靈樞於慈湖,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以完成蔣介石的“心愿”。

  慈湖是蔣介石於1961年間在距離台北市60公里處的大溪鎮福安里村,為自己選擇的一處墳地。蔣介石之所以選中這塊“風水寶地”,原因是這裡的風景很象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蔣介石母親的墳廬他起名為慈閹。蔣介石在這裡築建了一座中國四合院式的“行宮”,起名“慈湖”。他生前常來此小住,並囑在他死後靈樞暫藉此地。

  1975年 4月 28日,台灣國民黨全體中央委員舉行會議,修改黨章,規定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的稱呼改用主席。黨總裁的名義,永遠保留給蔣介石,他人不得再用。如同“總理”的名義永遠保留給孫中山一樣。至此,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的稱呼三易其名。會議還推舉蔣經國擔任了國民黨主席。

  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去了美國,隱居在紐約市效長島拉丁敦區的孔令侃的別墅里。

  停放蔣介石靈樞的“慈湖行宮”,不斷有人去參觀。蔣介石的屍體經防腐處理,身著長袍馬褂,胸前佩戴勳章,裝在一個黑色大理石棺廊里,停放在正廳。接連正廳的廂房,保持著蔣介石生前臥室的原樣,供人參觀。臥室的茶几上放著一張便條信紙,上面是蔣介石生前用紅鉛筆寫的四個行書體的字:

  “能屈能伸。”

  這“能屈能伸”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蔣總統秘錄》的作者古屋奎二解釋為“順應環境,當忍則忍,應屈則屈,以待未來伸展之意”。蔣介石死於孤島,可謂“屈尊”,但他還有“光復大陸”之“伸”嗎?不會有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