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頁
醫學界指出,輸血是內出血必然急救的過程,但不論是新聞局或是姜必寧對外談話中,均未提及曾為蔣經國輸血,顯然極不合常理。
在許多醫界人士看來,蔣經國固然長年積疾,但是元月13日的猝逝,實在死得不明不白,死得冤枉。他們認為,即使是一個普通病人,有妥當的醫護照料,都不致於出現這種內出血的慘死模樣,何況一個堂堂“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
關於蔣經國的猝死,外間流傳著各種說法。但是,身為死者親屬的蔣緯國面對台灣《新聞》周刊記者的訪問時卻說:“我想這件事有必要做些說明,雖然蔣氏家族沒有任何人要我怎麼說,但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從沒有聽到家族裡有任何人對醫療小組有什麼怨言。”
關於遺囑問題,蔣緯國說:“我覺得這件事沒有追究的必要。但我可以明白地說,我在4點多到達經國先生的住所時,大家正在看遺囑以及簽名。至於遺囑是用一張不相干的紙寫,我認為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事後造假的話,反倒會找張正式些的紙來寫才對。……這件事實在沒有追究的必要,何況遺囑的內容,一看就可以知道,這些的的確確是他想要說的話。我覺得用的紙即使比那張更差,也足為奇……”蔣緯國還曾於蔣經國去世後的2月12日發表了一篇《悼兄念父文》,悼文說:
寶島冬日,寒流陣陣,陰晴交錯,冷暖時變。在這滿懷哀傷的時光中,你唯一的弟弟和您親愛的家人,強忍懷念追思的傷痛,度過這漫長、沉重的國喪家哀的日子。
哥哥,您安息已一個月了。
人所期待之事,往往會比所望之時,來得慢些!但人們所最不願見之事,卻往往來得太快!但這次來的實在太快了。雖然您的健康已有一段時日令人關注,但您堅持的毅力始終勝過一切,一直保持正常的作息,元月十二日還在“總統”府處理要公。次日上午我們大家還在中常會中等您來主持會議,後來宣布您因故不能來會,我們就習慣地按時在九點開始由輪代者主持開會。下午我正在與友邦人士作學術與時事的座談討論,忽接電話,急忙趕至寓所。哥哥!您已經走了!您因大量嘔血、不支而逝,真可以“五內俱裂”來形容!怎不令親者心痛、情酸!但您留下的最後容態卻又如此安祥,因為您已盡了您能做的一切。……
在知您離世的一剎,知你因大量咯血而逝時,真是悲憤異常,恨那些無知與不義的一群!上帝啊!請原諒我這一時間的氣惱和激動!哥哥!這絕不是你想到的。您一定會說:“原諒他們的無知!”您一定知道,他們自己會慢慢地反悔!直到想過來時,他們也會和我們並肩攜手,完成救國救世、救人救己之大業的!
沒有人不為國家的前途著想的,除非他是臥底的賣國賊!沒有人願意自掘墳墓自毀前途的,除非他另有陰謀!……我們中華民族中國之立國,自古即以“中道”相結合,道不同者不相為謀;同,則雖為碧眼黃髮亦中國之。……
爹爹!哥哥!您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今後,我們全國上下,必仍追隨黨國繼此政統,奮力以赴,以報列祖列宗與國人。你們安息吧!
蔣經國晚年銳意於政治革新,同時決意向“政治禁區”突飛猛進。可惜天不假年,蔣經國的政治宏圖尚未最後實現,就過早地撒手人寰,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4.老去情懷及其他
蔣介石在大陸時期稱居總裁、“總統”,位極人臣,我行我素。到了台灣之後,他仍然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但作為一個自然意義上的人來說,他也同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愛好、習慣,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
蔣介石在大陸期間,飲食起居及日常工作的時間安排是非常有規律的。抵台之初,則因在大陸戰敗,整日間坐於日月潭的涵碧樓中,反省其失敗原因,並制定“反攻”計劃。重登“總統”寶座後,即全力投入穩定台灣、準備“反攻”的行動中。此時他雖已60多歲,但出於反共使命的需要,仍到處奔走、演說、打氣、安撫,精力旺盛,超過一般的同齡人。
到了台灣之後,蔣介石的生活也算比較有規律。辦公之餘,他有時養花、種草、逗狗等,晚飯後喜歡看電影,一般情況下都有人在旁邊為他解說。晚10時入另室祈禱和沉思,然後洗澡。浴畢寫日記。晚間寫日記已成為習慣,數十年毫無間斷。
蔣介石平日飲食很簡單,以青菜、豆腐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只求營養,不求奢侈。不但菸酒不沾,而且連茶也不喝,只喝白開水。蔣介石素有事必躬親的習慣,如台灣淘汰人力車的議案,就是他親自督辦的,此舉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又經常使下級處於被動地位,引起諸多不便。
國民黨最基層組織為小組,在國民黨改造運動中,為加強對黨員的控制,規定黨員必須參加小組,其黨藉方為有效。小組會議每月舉行一次。蔣介石的規定,他自己不能不遵守,他參加的那個小組,是由“總統政府”或顧問等黨員組成,屬政要階層。在每次召開小組會時,組員之間互稱同志,惟獨對蔣介石稱“總統”。小組成員中一位湖南常德籍的張炯曾提一建議:“我們在小組會議上都互稱同志,更親切些,我建議以後稱呼‘總統’為蔣同志或蔣中正同志”。蔣當時含笑點頭說:“好!好!”實則心中不悅。也有人問張炯,“蔣介石是喜歡別人恭維的,你這個建議,恐怕引起他的不高興”。張炯為人比較正直,答道:“這是合理的建議,我可沒有想到這些”。由此事可看出蔣介石是個多麼虛偽的人。他“領袖”自居,喜歡標榜“民主”、“平等”,可是一旦事到臨頭,又常常暴露其剛愎、孤傲的性格弱點。
在許多醫界人士看來,蔣經國固然長年積疾,但是元月13日的猝逝,實在死得不明不白,死得冤枉。他們認為,即使是一個普通病人,有妥當的醫護照料,都不致於出現這種內出血的慘死模樣,何況一個堂堂“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
關於蔣經國的猝死,外間流傳著各種說法。但是,身為死者親屬的蔣緯國面對台灣《新聞》周刊記者的訪問時卻說:“我想這件事有必要做些說明,雖然蔣氏家族沒有任何人要我怎麼說,但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從沒有聽到家族裡有任何人對醫療小組有什麼怨言。”
關於遺囑問題,蔣緯國說:“我覺得這件事沒有追究的必要。但我可以明白地說,我在4點多到達經國先生的住所時,大家正在看遺囑以及簽名。至於遺囑是用一張不相干的紙寫,我認為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事後造假的話,反倒會找張正式些的紙來寫才對。……這件事實在沒有追究的必要,何況遺囑的內容,一看就可以知道,這些的的確確是他想要說的話。我覺得用的紙即使比那張更差,也足為奇……”蔣緯國還曾於蔣經國去世後的2月12日發表了一篇《悼兄念父文》,悼文說:
寶島冬日,寒流陣陣,陰晴交錯,冷暖時變。在這滿懷哀傷的時光中,你唯一的弟弟和您親愛的家人,強忍懷念追思的傷痛,度過這漫長、沉重的國喪家哀的日子。
哥哥,您安息已一個月了。
人所期待之事,往往會比所望之時,來得慢些!但人們所最不願見之事,卻往往來得太快!但這次來的實在太快了。雖然您的健康已有一段時日令人關注,但您堅持的毅力始終勝過一切,一直保持正常的作息,元月十二日還在“總統”府處理要公。次日上午我們大家還在中常會中等您來主持會議,後來宣布您因故不能來會,我們就習慣地按時在九點開始由輪代者主持開會。下午我正在與友邦人士作學術與時事的座談討論,忽接電話,急忙趕至寓所。哥哥!您已經走了!您因大量嘔血、不支而逝,真可以“五內俱裂”來形容!怎不令親者心痛、情酸!但您留下的最後容態卻又如此安祥,因為您已盡了您能做的一切。……
在知您離世的一剎,知你因大量咯血而逝時,真是悲憤異常,恨那些無知與不義的一群!上帝啊!請原諒我這一時間的氣惱和激動!哥哥!這絕不是你想到的。您一定會說:“原諒他們的無知!”您一定知道,他們自己會慢慢地反悔!直到想過來時,他們也會和我們並肩攜手,完成救國救世、救人救己之大業的!
沒有人不為國家的前途著想的,除非他是臥底的賣國賊!沒有人願意自掘墳墓自毀前途的,除非他另有陰謀!……我們中華民族中國之立國,自古即以“中道”相結合,道不同者不相為謀;同,則雖為碧眼黃髮亦中國之。……
爹爹!哥哥!您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今後,我們全國上下,必仍追隨黨國繼此政統,奮力以赴,以報列祖列宗與國人。你們安息吧!
蔣經國晚年銳意於政治革新,同時決意向“政治禁區”突飛猛進。可惜天不假年,蔣經國的政治宏圖尚未最後實現,就過早地撒手人寰,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4.老去情懷及其他
蔣介石在大陸時期稱居總裁、“總統”,位極人臣,我行我素。到了台灣之後,他仍然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但作為一個自然意義上的人來說,他也同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愛好、習慣,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
蔣介石在大陸期間,飲食起居及日常工作的時間安排是非常有規律的。抵台之初,則因在大陸戰敗,整日間坐於日月潭的涵碧樓中,反省其失敗原因,並制定“反攻”計劃。重登“總統”寶座後,即全力投入穩定台灣、準備“反攻”的行動中。此時他雖已60多歲,但出於反共使命的需要,仍到處奔走、演說、打氣、安撫,精力旺盛,超過一般的同齡人。
到了台灣之後,蔣介石的生活也算比較有規律。辦公之餘,他有時養花、種草、逗狗等,晚飯後喜歡看電影,一般情況下都有人在旁邊為他解說。晚10時入另室祈禱和沉思,然後洗澡。浴畢寫日記。晚間寫日記已成為習慣,數十年毫無間斷。
蔣介石平日飲食很簡單,以青菜、豆腐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只求營養,不求奢侈。不但菸酒不沾,而且連茶也不喝,只喝白開水。蔣介石素有事必躬親的習慣,如台灣淘汰人力車的議案,就是他親自督辦的,此舉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又經常使下級處於被動地位,引起諸多不便。
國民黨最基層組織為小組,在國民黨改造運動中,為加強對黨員的控制,規定黨員必須參加小組,其黨藉方為有效。小組會議每月舉行一次。蔣介石的規定,他自己不能不遵守,他參加的那個小組,是由“總統政府”或顧問等黨員組成,屬政要階層。在每次召開小組會時,組員之間互稱同志,惟獨對蔣介石稱“總統”。小組成員中一位湖南常德籍的張炯曾提一建議:“我們在小組會議上都互稱同志,更親切些,我建議以後稱呼‘總統’為蔣同志或蔣中正同志”。蔣當時含笑點頭說:“好!好!”實則心中不悅。也有人問張炯,“蔣介石是喜歡別人恭維的,你這個建議,恐怕引起他的不高興”。張炯為人比較正直,答道:“這是合理的建議,我可沒有想到這些”。由此事可看出蔣介石是個多麼虛偽的人。他“領袖”自居,喜歡標榜“民主”、“平等”,可是一旦事到臨頭,又常常暴露其剛愎、孤傲的性格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