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我來不了這一套!
我成長在軍營,父親是軍校教員,為部隊培養了大批人材。他的學生成了軍師幹部的不少,他還是團職教員,但辦事仍一絲不苟,從無怨言。他從小教育我:挺起腰杆作人,拿出自己本事,不問別人給你多少……他對我的為人處世有很大影響。他後來得癌症逝世,臨終前給我留下的還是這兩句話。
最後一次提干,指導員還到團里告我的狀,說我這人提起來就是“不問政治”的表現,但我在軍區比武取得優秀成績,扛回了幾面獎旗,最後還是被任命為偵察排長。
我的那位指導員人並不壞,工作也很積極負責,就是觀念陳舊,認為聽話、老實就是政治。他轉業時,我當偵察參謀,給他送了酒和肉去,他很內疚,眼淚都流出來了,很真誠。但反映的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
1979年打仗以後,我從排長到偵察處長,一直在前沿活動。我化裝成當地少數民族,和他們滾在一起,喝血酒,吃帶毛的開水燙雞,從那時我學會了大碗喝酒,把最能喝的哈尼老鄉也喝翻了。在他們幫助下,我在全師第一次抓到了活俘,受到張銍秀司令通令嘉獎。
1979年出境反擊,我排打了八仗,殲敵七十餘名,打掉敵一個營指揮所。1984年我當偵察處長,還是親自帶偵察隊出境行動。10月一次戰鬥,我們捕獲敵一個工兵排長,殲敵四十,我無一傷亡。那一仗相當漂亮!在山嶽叢林地敵陣前捕俘,無異虎口拔牙,地雷、火力密度都大,敵人高度警覺,牽一髮而動全局。但我們對敵方地形與活動規律摸得很清,反覆演練、最後還是如探囊取物,馬到成功。這一仗我分隊立一等功,向好幾個友鄰偵察分隊介紹了經驗。
當偵察兵幾年,我一直在前沿,老山那一仗每個山頭我都跑遍了,我只帶一件雨衣,無論什麼天候季節,我貓到哪兒都可以睡。當偵察處長後,不認識的人仍叫我排長,別人介紹我是處長,對方還以為是開玩笑的。我大膽說:什麼地方有戰鬥,什麼地方有我,什麼地方能搞清敵情,我往什麼地方跑!我也多少積累了一點帶偵察兵的經驗,首先是平時訓練要嚴,對敵情要清,在這個基礎上,越到敵人縱深越安全。一次出境偵察,被敵發現,如果回撤,必然正中敵人下懷,我決定再插向敵人縱深,換一個方向把部隊完整地帶回來了。
打完戰,部隊從第一線撤下來,開始精減整編,我又遇到了當戰士時同樣的難題——覺得自己“不適應”了!
有個領導找我談話,問我一個問題,我如實談了自己的看法,提了批評意見。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次談話是準備把我調到某個崗位的一次“考核”。有兩個侯選對象,那一個答對了,“考核”上了!我答錯了,落榜!後來還是另一位領導為我說了話,我才倖免於“刷”調到這個團當團長。
對這件事,我很寒心,很痛心。不是我對當這個團長不滿意,我很願意在基層鍛鍊,何況這是個主攻老山的威名遠揚的團。但我不能不想,假若我不能打仗只會說話,我豈不就“考核”上了,或者我能打仗卻沒有另一個領導為我說話——我可沒找過他,是後來別人告訴我,他為對我的使用問題頂了上頭——我豈不也就“向後轉”了?
我決不是對那個“考核”上的人有意見,在這兒影射他不能打仗,他是很能打又在別的方面比我強的幹部。我發出這麼一番議論也決不是僅僅根據我個人的經歷與體會。類似的現象我見過多了。戰後成批處理幹部,提拔幹部,這是精減整編的大局需要,軍隊長遠建設的需要,但確有為數不少不當減而減了的,不當提而提了的。有人說,這是難免的!也確實如此。但,這種“難免”的情況如果太多了,後果就不堪想像了。
有個副師長,在幾年自衛反擊戰中屢建功勳,是有名的戰將,他自己和別人都沒想到他會被處理,但被處理了。轉業後,擠在岳母家,三代人同住一室,還是在大街上碰到他師里一個當了專業戶的戰士,才給他一間偏棚安身。別人說:他從敵人手裡不知奪回了多少山頭,多少平方里土地,可是後方卻沒有他的立錐之地。
再舉一個相反的例子:一個指導員,當年年年學“毛著”積極分子,年年立功,年年到處作“講用”報告,打起仗來,不敢出貓耳洞,連長犧牲了,戰士們請他去看一眼他也不去,拉屎也拉在洞子裡……戰後,他提升了,整編他調到一個新單位,不久又提升了。
聯繫到我當戰士時入黨提干所遇到的波折與我的一些見聞,我認為軍隊改革固然有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原則、裝備、編制等一系列問題要研究,要在實踐中不斷去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但當務之急,是對幹部制度的改革,對幹部的升降去留要立法,要儘快結束一個幹部——也包括戰士的命運,取決於某一個人和他的關係,對他的一次印象,對他一句話的評價。
一般說,戰爭時期的指揮員看幹部,選幹部還是比較準的,“關係網”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他要打勝仗他就得公正而慎重地擇“將”。就像人們說的,誰走後門也走不進中國女排去!但戰後呢?就不是每個當權者都像戰中那麼公正了,甚至有意把那些有功但不聽招呼的“將才”快快打發走,免得他礙手礙腳吧,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的。
我成長在軍營,父親是軍校教員,為部隊培養了大批人材。他的學生成了軍師幹部的不少,他還是團職教員,但辦事仍一絲不苟,從無怨言。他從小教育我:挺起腰杆作人,拿出自己本事,不問別人給你多少……他對我的為人處世有很大影響。他後來得癌症逝世,臨終前給我留下的還是這兩句話。
最後一次提干,指導員還到團里告我的狀,說我這人提起來就是“不問政治”的表現,但我在軍區比武取得優秀成績,扛回了幾面獎旗,最後還是被任命為偵察排長。
我的那位指導員人並不壞,工作也很積極負責,就是觀念陳舊,認為聽話、老實就是政治。他轉業時,我當偵察參謀,給他送了酒和肉去,他很內疚,眼淚都流出來了,很真誠。但反映的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
1979年打仗以後,我從排長到偵察處長,一直在前沿活動。我化裝成當地少數民族,和他們滾在一起,喝血酒,吃帶毛的開水燙雞,從那時我學會了大碗喝酒,把最能喝的哈尼老鄉也喝翻了。在他們幫助下,我在全師第一次抓到了活俘,受到張銍秀司令通令嘉獎。
1979年出境反擊,我排打了八仗,殲敵七十餘名,打掉敵一個營指揮所。1984年我當偵察處長,還是親自帶偵察隊出境行動。10月一次戰鬥,我們捕獲敵一個工兵排長,殲敵四十,我無一傷亡。那一仗相當漂亮!在山嶽叢林地敵陣前捕俘,無異虎口拔牙,地雷、火力密度都大,敵人高度警覺,牽一髮而動全局。但我們對敵方地形與活動規律摸得很清,反覆演練、最後還是如探囊取物,馬到成功。這一仗我分隊立一等功,向好幾個友鄰偵察分隊介紹了經驗。
當偵察兵幾年,我一直在前沿,老山那一仗每個山頭我都跑遍了,我只帶一件雨衣,無論什麼天候季節,我貓到哪兒都可以睡。當偵察處長後,不認識的人仍叫我排長,別人介紹我是處長,對方還以為是開玩笑的。我大膽說:什麼地方有戰鬥,什麼地方有我,什麼地方能搞清敵情,我往什麼地方跑!我也多少積累了一點帶偵察兵的經驗,首先是平時訓練要嚴,對敵情要清,在這個基礎上,越到敵人縱深越安全。一次出境偵察,被敵發現,如果回撤,必然正中敵人下懷,我決定再插向敵人縱深,換一個方向把部隊完整地帶回來了。
打完戰,部隊從第一線撤下來,開始精減整編,我又遇到了當戰士時同樣的難題——覺得自己“不適應”了!
有個領導找我談話,問我一個問題,我如實談了自己的看法,提了批評意見。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次談話是準備把我調到某個崗位的一次“考核”。有兩個侯選對象,那一個答對了,“考核”上了!我答錯了,落榜!後來還是另一位領導為我說了話,我才倖免於“刷”調到這個團當團長。
對這件事,我很寒心,很痛心。不是我對當這個團長不滿意,我很願意在基層鍛鍊,何況這是個主攻老山的威名遠揚的團。但我不能不想,假若我不能打仗只會說話,我豈不就“考核”上了,或者我能打仗卻沒有另一個領導為我說話——我可沒找過他,是後來別人告訴我,他為對我的使用問題頂了上頭——我豈不也就“向後轉”了?
我決不是對那個“考核”上的人有意見,在這兒影射他不能打仗,他是很能打又在別的方面比我強的幹部。我發出這麼一番議論也決不是僅僅根據我個人的經歷與體會。類似的現象我見過多了。戰後成批處理幹部,提拔幹部,這是精減整編的大局需要,軍隊長遠建設的需要,但確有為數不少不當減而減了的,不當提而提了的。有人說,這是難免的!也確實如此。但,這種“難免”的情況如果太多了,後果就不堪想像了。
有個副師長,在幾年自衛反擊戰中屢建功勳,是有名的戰將,他自己和別人都沒想到他會被處理,但被處理了。轉業後,擠在岳母家,三代人同住一室,還是在大街上碰到他師里一個當了專業戶的戰士,才給他一間偏棚安身。別人說:他從敵人手裡不知奪回了多少山頭,多少平方里土地,可是後方卻沒有他的立錐之地。
再舉一個相反的例子:一個指導員,當年年年學“毛著”積極分子,年年立功,年年到處作“講用”報告,打起仗來,不敢出貓耳洞,連長犧牲了,戰士們請他去看一眼他也不去,拉屎也拉在洞子裡……戰後,他提升了,整編他調到一個新單位,不久又提升了。
聯繫到我當戰士時入黨提干所遇到的波折與我的一些見聞,我認為軍隊改革固然有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原則、裝備、編制等一系列問題要研究,要在實踐中不斷去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但當務之急,是對幹部制度的改革,對幹部的升降去留要立法,要儘快結束一個幹部——也包括戰士的命運,取決於某一個人和他的關係,對他的一次印象,對他一句話的評價。
一般說,戰爭時期的指揮員看幹部,選幹部還是比較準的,“關係網”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他要打勝仗他就得公正而慎重地擇“將”。就像人們說的,誰走後門也走不進中國女排去!但戰後呢?就不是每個當權者都像戰中那麼公正了,甚至有意把那些有功但不聽招呼的“將才”快快打發走,免得他礙手礙腳吧,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