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3. 被俘人員普遍都受到了越南人的肉體折磨。同樣是上述某團,有一個排(或半個排?)在一位副連長的帶領下打穿插誤入越軍主陣地,因為經驗不足而決定退出(應該堅持住因為部隊馬上就會發動攻擊了),結果被人包了餃子,除了被俘6--7人外全部戰死。被俘人員中包括一名步話機話務員,戰後被放回來時兩個臉都被打黑了(全是淤血),回到團里見人就哭,有人說他當時還不如拼了算了,他回答:“我連把刀都沒有,想死都沒法死,怎麼拼?!”--或許從這以後才有了光榮彈。該話務員後來被“遣送回家”(注意非“押送”,但也不算是正常退伍)。
別忘了文山州的老百姓
——左珍一(女,原文山州支前辦負責人)
這一仗對全國是局部,很小的局部,對文山州黨政軍民學可是一次總動員,總體戰。
老山、者陰山、扣林山、八里河東山、羅家坪山都在文山州。
遠的不說,只說1984年初,部隊開進來幹什麼只有州里幾個領導知道。提出的任務很嚇人:一個部隊一次要柴火幾百萬斤!要砍光幾匹山,得動用多少勞動力呀!接著是要民工民馬……由誰來組織,經費怎麼辦?州委派我跟馬副州長到省里請示。省上趙副書記說:凡是部隊要你們辦的事,要全力辦好,有求必應。要錢找財政廳,要物找經委,不知找誰就找辦公廳,找我,先辦事後扯皮。於是我們成立了支前辦公室。
幾百萬斤柴火一夜之間堆到公路兩邊,部隊同志嫌柴塊大了濕了,一個號召,幾十里內老百姓背上乾柴換濕柴,將大柴劈細。
各級武裝部、民兵顯示了作用,千軍萬馬齊上陣。部隊指一個方向,第二天早上就能修出一條路來。者陰山下,有兩兄弟為部隊修路,哥哥炸石頭炸死,弟弟背下哥哥,放在路邊,又參加修路,把路修通了才把哥哥送走。
打進攻戰,民兵和部隊一起衝鋒。有組織去的,也有自動去的,有的犧牲了一下子查不清他從哪去的,姓甚名誰。有的立了功,也找不到立功的本人。
打下了老山,前線部隊修陣地急需鋤頭兩千把。鋤頭沒問題,農資倉庫有。鋤把呢?現砍現作來不及,我們深夜接到電話,第二天清早部隊就來車拉。現作的鋤把不光生,磨手,怎麼辦?半夜十二時,我們打開廣播,號召鄉親們把家裡的鋤把拿來。不到兩小時,我們門前鋤把堆成了山,大大超過了需要數。群眾不要錢,說:“部隊命都捨得,我幾根鋤把還捨不得?”
剛把鋤把運走,又來了電話,說不能讓部隊總吃乾糧,要給他們送上一頓熱飯去,X千分,每份用塑膠袋裝,幾兩糧、幾片牛肉、幾片酸菜、幾瓣大蒜……還要在每道工序上把好關口,防止壞人放毒。早晨的電話,下午一時就要送去。當時麻栗坡不過一萬把人,沒有辦法,只好中小學一律停課,學生剝大蒜,縣委書記、縣長帶機關人員洗塑膠袋,醫院、商業局、公安局都有分工,各司其職。天熱,塑膠袋內的飯菜到山上都捂酸了,但戰士們還是很感激。
麻栗坡縣從領導到工作人員一半在家,一半支前。苗族縣委書記吳廷貴親自到火線上抬擔架,白族武裝部長楊文團帶民工在敵炮火下修路。傷員下來,全縣自動組織起輸血隊,婦女們等在門口,給傷員餵水餵食,洗傷、抬擔架。醫院門前,總是有人問:我能給你們作點什麼?烈士都是棺葬,機關分工挖墓坑。留下的女同志很多,挖不動,先是家裡人幫忙,後是居民爭著來挖,你不叫他挖他也挖,還說,解放軍又不是為你們一家打仗的!於是,白天黑夜墓地上都是人,夜晚一片燈籠火把,到處叮叮噹噹,男女老少都在挖。我對公安局的人說,不要叫這麼多人挖,萬一混進個外人照個相,拿到外國,人家不知怎麼宣傳?公安局同志回答:大家都說睡不著,都想表示一份心意。
烈士來後,洗、縫、換新衣、裝殮、入葬都是大家動手。所有的人邊干邊哭。我也在場,想不哭也不行,幾天幾夜吃不下,睡不著居然也頂了下來,完全沒有工夫去想自己。
那時節,麻栗坡街上沒聽說有打架的,很多鋪面敞開——服務員輸血去了,給醫院送東西去了,回來,貨架上好好的,沒人偷東西。大家說話都顯得和氣,一家人似的。
在那裡路過的傷員烈士,我想老百姓永遠都忘不了,到現在我閉上眼睛就想起他們。八十年代的中國,誰也不如麻栗坡人知道戰士們奉獻有多大,誰也不如老山的戰士懂得人民的恩情有多深!
XX軍在雲南住了37年,大難年頭“支左”問題多,還動了武,得罪了好多人,尤其是滇南一些地方的回民對他們怨氣很大。1984年XX軍在老山打了硬仗,回民們敲鑼打鼓殺牛宰羊到醫院慰問。一個幹部傷員用床單蒙頭,說:“我打過你們的寨子,不好意思見你們。”回族老人們說:“那是八百年前的事了,也不怪你們!”軍民相抱大哭。
“支前”的好人好事說不盡道不完。有個叫楊興周的八歲孩子,背了一發八公斤炮彈送到高山上的炮陣地,這是八十年代一件奇事,所以人們稱他為“三八式小英雄”。有記者說,這事令人感動,但不好宣傳,怕人說你們把8歲娃娃也弄上前線了!後來我們了解過,並不是別人叫孩子去,是他自己發現夜裡在他家住過的解放軍把一發炮彈拉在他家了,他就用個小背篼裝上送到山上。那發炮彈其實是教練彈,他以為是能炸敵人的。小傢伙很可愛,也能講。本來叫他跟民兵英模報告團北京去講,走到半路,他想家,鬧著要媽媽,只好把他送回去了。北京軍事博物館把他的小背篼收去作展覽品了。
別忘了文山州的老百姓
——左珍一(女,原文山州支前辦負責人)
這一仗對全國是局部,很小的局部,對文山州黨政軍民學可是一次總動員,總體戰。
老山、者陰山、扣林山、八里河東山、羅家坪山都在文山州。
遠的不說,只說1984年初,部隊開進來幹什麼只有州里幾個領導知道。提出的任務很嚇人:一個部隊一次要柴火幾百萬斤!要砍光幾匹山,得動用多少勞動力呀!接著是要民工民馬……由誰來組織,經費怎麼辦?州委派我跟馬副州長到省里請示。省上趙副書記說:凡是部隊要你們辦的事,要全力辦好,有求必應。要錢找財政廳,要物找經委,不知找誰就找辦公廳,找我,先辦事後扯皮。於是我們成立了支前辦公室。
幾百萬斤柴火一夜之間堆到公路兩邊,部隊同志嫌柴塊大了濕了,一個號召,幾十里內老百姓背上乾柴換濕柴,將大柴劈細。
各級武裝部、民兵顯示了作用,千軍萬馬齊上陣。部隊指一個方向,第二天早上就能修出一條路來。者陰山下,有兩兄弟為部隊修路,哥哥炸石頭炸死,弟弟背下哥哥,放在路邊,又參加修路,把路修通了才把哥哥送走。
打進攻戰,民兵和部隊一起衝鋒。有組織去的,也有自動去的,有的犧牲了一下子查不清他從哪去的,姓甚名誰。有的立了功,也找不到立功的本人。
打下了老山,前線部隊修陣地急需鋤頭兩千把。鋤頭沒問題,農資倉庫有。鋤把呢?現砍現作來不及,我們深夜接到電話,第二天清早部隊就來車拉。現作的鋤把不光生,磨手,怎麼辦?半夜十二時,我們打開廣播,號召鄉親們把家裡的鋤把拿來。不到兩小時,我們門前鋤把堆成了山,大大超過了需要數。群眾不要錢,說:“部隊命都捨得,我幾根鋤把還捨不得?”
剛把鋤把運走,又來了電話,說不能讓部隊總吃乾糧,要給他們送上一頓熱飯去,X千分,每份用塑膠袋裝,幾兩糧、幾片牛肉、幾片酸菜、幾瓣大蒜……還要在每道工序上把好關口,防止壞人放毒。早晨的電話,下午一時就要送去。當時麻栗坡不過一萬把人,沒有辦法,只好中小學一律停課,學生剝大蒜,縣委書記、縣長帶機關人員洗塑膠袋,醫院、商業局、公安局都有分工,各司其職。天熱,塑膠袋內的飯菜到山上都捂酸了,但戰士們還是很感激。
麻栗坡縣從領導到工作人員一半在家,一半支前。苗族縣委書記吳廷貴親自到火線上抬擔架,白族武裝部長楊文團帶民工在敵炮火下修路。傷員下來,全縣自動組織起輸血隊,婦女們等在門口,給傷員餵水餵食,洗傷、抬擔架。醫院門前,總是有人問:我能給你們作點什麼?烈士都是棺葬,機關分工挖墓坑。留下的女同志很多,挖不動,先是家裡人幫忙,後是居民爭著來挖,你不叫他挖他也挖,還說,解放軍又不是為你們一家打仗的!於是,白天黑夜墓地上都是人,夜晚一片燈籠火把,到處叮叮噹噹,男女老少都在挖。我對公安局的人說,不要叫這麼多人挖,萬一混進個外人照個相,拿到外國,人家不知怎麼宣傳?公安局同志回答:大家都說睡不著,都想表示一份心意。
烈士來後,洗、縫、換新衣、裝殮、入葬都是大家動手。所有的人邊干邊哭。我也在場,想不哭也不行,幾天幾夜吃不下,睡不著居然也頂了下來,完全沒有工夫去想自己。
那時節,麻栗坡街上沒聽說有打架的,很多鋪面敞開——服務員輸血去了,給醫院送東西去了,回來,貨架上好好的,沒人偷東西。大家說話都顯得和氣,一家人似的。
在那裡路過的傷員烈士,我想老百姓永遠都忘不了,到現在我閉上眼睛就想起他們。八十年代的中國,誰也不如麻栗坡人知道戰士們奉獻有多大,誰也不如老山的戰士懂得人民的恩情有多深!
XX軍在雲南住了37年,大難年頭“支左”問題多,還動了武,得罪了好多人,尤其是滇南一些地方的回民對他們怨氣很大。1984年XX軍在老山打了硬仗,回民們敲鑼打鼓殺牛宰羊到醫院慰問。一個幹部傷員用床單蒙頭,說:“我打過你們的寨子,不好意思見你們。”回族老人們說:“那是八百年前的事了,也不怪你們!”軍民相抱大哭。
“支前”的好人好事說不盡道不完。有個叫楊興周的八歲孩子,背了一發八公斤炮彈送到高山上的炮陣地,這是八十年代一件奇事,所以人們稱他為“三八式小英雄”。有記者說,這事令人感動,但不好宣傳,怕人說你們把8歲娃娃也弄上前線了!後來我們了解過,並不是別人叫孩子去,是他自己發現夜裡在他家住過的解放軍把一發炮彈拉在他家了,他就用個小背篼裝上送到山上。那發炮彈其實是教練彈,他以為是能炸敵人的。小傢伙很可愛,也能講。本來叫他跟民兵英模報告團北京去講,走到半路,他想家,鬧著要媽媽,只好把他送回去了。北京軍事博物館把他的小背篼收去作展覽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