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外,黑岩垣所起的“尖閣列島”這個地理學名稱,日本一?次也沒有正式承認過。甚至海軍水路志,這種從軍事需要出發對?地理記述的嚴密性要求很強的資料中,為避免發生誤解,也沒有?用“尖閣列島”的名稱,而是使用了“尖頭諸嶼”。然而,現在?的日本政府及琉球政府稱其為“尖閣列島”,但對“尖聞列島”?的範圍是胡謅一氣。日共也一味地盲從於這個荒唐的政府。?

  日本政府、琉球政府、日本共產黨、大小商業性報紙都一致?叫囂“尖閣列島歷史上就是日本領土.這一點沒有爭論的餘地”。但正如您所見,其范國不明確,並且其名稱也不確定,一會兒稱?‘尖閣列島”,一會兒稱“尖頭諸嶼”,即使在政府機關內部除?“魚釣島”外各個島的名稱也不固定。“黃尾嶼”叫“久場島”,?而“久場島”在某個時期又指的是“釣魚島”。剛知道“赤尾嶼”?叫“久米赤島”,可不知何時又改稱為“大正島”。海軍稱其為?“黃尾嶼”、“赤尾嶼”,但只用英文名作記錄。哪裡有這樣的?連地區名稱和範圍都不清楚的領土呢?這件事不單單是個名稱的?問題,而是有著實質性的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日本天皇制“領?有”這些島的做法、盜竊他國領土的行為所產生的必然現象。對?

  此,在第十三章中還要做論述。

  第九章 天皇制軍國主義的“硫球處置”與釣魚群島?

  在幕府末期,琉球人也僅是知道有“依棍姑巴甚麻”島而已,與這些小島並無日常聯繫,日本人更是毋庸贅言,除少數學者外,?普通武士和老百姓對其甚至聞所未聞。這時的日本當然不可能宣?稱占有釣魚群島。?

  即使是幕府末期的社會動盪時期,德川幕府仍在南方與英國、?美國爭奪伊豆南部的無人島(小笠原島),欲將其置於日本領土?之內;在北方則因在樺太(即薩哈林島——譯註)上的日俄分界?線與俄羅斯發生對抗,幕府寸土不讓,幕府的官員及長州的桂小?五郎(即後來的木戶孝允)等早在1860年左右就已策劃①向西侵?略朝鮮。當時的幕府對於邊境的領土是何等關注,領土擴張欲何?等膨脹,由此可略見一斑。如有人對“夷狄”屈從——即使是幕?府,勤王派也會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但他們中間卻沒有一個人?想到要兼併琉球,或切斷它與清朝的關係。對於琉球前面的無人?小島——釣魚島更是不屑一顧。?

  ——————————————————————?

  ①詳見井上清的《日本的軍國主義》中所錄“征韓論?

  與軍國主義的確立”一文。?

  ——————————————————————?

  1868年(明治元年),勤王派推翻德川幕府,擁立天皇政權。1871年(明治4年),廢除諸藩,奉天皇為惟一最高專制君主,?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此時的天皇政府已懷有征服朝?鮮、台灣及琉球的野心。天皇政府對這三個地區的政策相互密切?關聯,渾然一體,天皇制的軍國主義已初露端倪。不久,軍國主?義就把矛頭又指向了釣魚群島。因此,論述天皇政府與釣魚群島?的關係,就必須以琉球處置為中心,追溯天皇制軍國主義的淵源。?

  廢藩置縣時,島津藩也廢除了,天皇政府把原本由島津藩所?轄的屬地、曾為封建殖民地的琉球王國也視為天皇政府的屬地。?但天皇政府卻並不禁止琉球王國向大清朝貢及接受清朝皇帝的冊封,允許其保持與清朝原有的宗屬關係。?

  翌年(1872年),天皇政府利用琉球人漂流到台灣東岸並被?當地居民所殺一事(發生在1871年11月),藉口為日本國民琉球人復仇,計劃侵略大清的領土台灣。為使侵略變得順理成章,所?需的依據之一就是:琉球王國為日本領土,其百姓為日本國民,而非大清藩屬國百姓。為此,天皇政府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天皇?於1872年9月,決定封“琉球尚泰”(而非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王,位列華族,賜金3萬日元,同時琉球的所有外交事務全?由日本外務省管轄。尚泰王本人及其朝臣對此強烈反對,但天皇?政府一方面施以威壓,另一方面派出外務省高級官員口頭保證說:?琉球可保持現行的“國體、政體”,其外交事務雖由本省管轄,但琉球與清朝的關係可維持現狀等,以佞言相欺,暫時蒙蔽過去。?

  在美國駐日大使德朗(C.?E.?de?Long)及他所推薦的美國?退役將軍勒讓德爾(Le?Gendre,1872年11月起任外務省顧問)?的強有力支持及指導下,天皇政府於1874年7月悍然出兵遠征台?灣。他們編造的藉口是:第一,如前所述,“日本人”被殺死了;?第二,殺死“日本人”之地是“生蕃”之地——用現代的說法就?是國際法上的無主地,“生善”不是中國的藩屬國民。後面的論?調則與現在的釣魚群島為無主地論如出一轍。?

  為使遠征合理合法,1873年,當時的外相副島種臣前往北京,?於6月9日會見了英國駐北京大使。當時英國大使問:如果清朝政?府稱“台灣為我國屬地,我國賦予其政權”那該怎麼辦,副島回?答說:“此權非清國有之,鑿然有據焉。清國未嘗遣官吏之於生?善之地,生蕃地名未見於清之輿圖(全國地圖);且數年前,美?人未曾告於清政府而入彼地與蕃人戰(指勒讓德爾),生蕃自與?美人結約。清國若謂彼為屬下,任彼自行和戰、結約而政府不知?者可乎?是故吾人謂清政府之權未及生蕃之地也。”(見《日本?外交文書》第6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