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作了“要控”(依棍)。再往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又像過去那?樣把“釣魚”叫成了“要控”(依棍)、把“黃尾”叫作“姑巴”?了。?
這話說起來有點兒繞口,但總之這兩個島的琉球名稱有些混?亂。它意味著20世紀以後琉球人與這些島嶼的關係還不十分密切,?以至於連島嶼的名稱都沒有固定下來。倘若這些島嶼與琉球人的?生活緊密相關的話,譬如琉球人經常來此捕魚,而島名的不統一?必然會給漁民在生活、工作上的信息傳遞造成混亂。?
在生活和工作上與這些島嶼有著密切關係的中國航海家以及?冊封使,對島名的叫法比較統一。“釣魚”、“黃尾”、“赤尾”?是固定的,雖然有時在下面加上了“島”、“台”、“嶼”、?“山”等不同的字,或有時將釣魚、黃尾、赤尾中的“色”或?“尾”省略了,但意義相同不會弄混。然而,如果與生活關係不?密切,只是在閒談中偶爾將那個遙遠的無人島搬上話題,那麼島?名就可能會因人因時而被張冠李戴丁。對普通的琉球人來說,這?些小島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也從來沒聽說過“魚釣島”這個官?場用語。?
據那霸出生的東恩納講,“要控”琉球語是“魚”的意思。?但同在琉球的八重山人牧野在《尖閣列島小史》中卻說:“依棍?是叉魚的魚叉的意思,估計是根據島的形狀起的名。”?
孰是孰非,不借琉球語的我根本無法判斷。如果“要控”和?“依棍”是同一詞義,牧野的說法正確的話,根據像魚叉這個特?征起的名字就不該那麼容易搞錯。?
黃尾嶼全島被蒲葵(蒲葵——日語音為姑巴)覆蓋著,叫姑?巴島很合適,其形狀也不像魚又,倒像個巨大的饅頭。?
釣魚島南北短、東西長。島東南險峻陡峭的山岩直刺藍天,?怎麼看怎麼像魚叉。然而形容得最貼切的要算釣魚島東側附近的?礁石了。英國人給它起名叫作Pinnacle(尖塔),日本海軍譯為?“尖頭”。如果“依棍”是魚叉的意思,那麼可以假設,八重山?的漁民在捕魚時,因受風向、潮流等情況的影響,漂流到釣魚、?尖頭、黃尾這一群島嶼的附近,魚叉形狀的尖頭礁留給他們很深?的印象.他們就給這幾個島礁起名為“依棍”,並非特定是指哪?個島。另外,其中的黃尾嶼從中間到山頂全都覆蓋著蒲葵(姑?巴),所以也把它叫作“姑巴”。這樣,這一帶不就被叫成了?“依棍姑巴甚麻”了嗎?(從“尖塔”去釣魚向西約3海里,去?黃尾向北約13海里;黃尾與釣魚之間距離約10海里,它們構成一?個島群。赤尾在黃尾東方48海里,所以不算入這個島群。)?
但是,如果“依棍”是魚叉,而“要魚”(友昆)是魚的意?思,兩個詞義不同的話,那肯定是別的想法,對此我也無能為力?了。?
《南島風土記》還說:“《指南廣義》中記載要由那霸去福?州,‘出那霸港,用申針(西南偏南的羅針)出洋,用辛酉(東?略偏北)針行一更半(一更為60華里的航程),可見古米山及姑?巴甚麻山’。‘姑巴甚麻’便是此地(釣魚島)吧。”這是東恩?納等人不該有的一個誤解。這個“姑巴甚麻山”應該是久米島附?近的久場島(或稱木場島、古場島),即《中山傳信錄》上所寫?的“姑巴甚麻山”,否則就與地圖不符了。從那霸去福州的正常?航線不可能以釣魚島為標定目標。所以,根據上面引用的話,可?以證明,釣魚島不可能在《指南廣義》編寫時(1708年)就已經?被琉球人叫作“姑巴甚麻”了。?
總之,釣魚島是從何時被琉球人稱作“姑巴甚麻”的,現在?還無從考證,並且也無法推測開始稱其為“要控”(友昆)或?“依棍”的年代。再者,琉球人從何時開始把“黃尾嶼”叫作?“久場島”,把“赤尾嶼”叫作“久米赤島”的,也無法考證。?據我所知。只有“久場島”、“久米赤島”這兩個島名出現在中?國清朝末代冊封使的記錄上,而不是出現在琉球的文獻上。?
即1866年(清朝同治5年,日本慶應2年)的冊封使趙新在他?的《續琉球國志略》①卷二“針路”項中,記述了他前任冊封使?的航線。他寫道: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五日,從福州出海,?“六日未刻,取釣魚山。申刻,取久場島。……七日黎明,取久?米赤島。八日黎明,西見久米島”。並且,趙新還對自己走的航?線記述道: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九日,自福州出海,“十一?日酉刻,過釣魚山。戊刻,過久場島……。十二日未刻過久米赤?島”。這裡的久場島和久米赤島分別是黃尾嶼和赤尾嶼。?
————————————————————————?
①與齊鯤的使錄同名,但著者、寫作年代、卷數均不同。?
————————————————————————?
這話說起來有點兒繞口,但總之這兩個島的琉球名稱有些混?亂。它意味著20世紀以後琉球人與這些島嶼的關係還不十分密切,?以至於連島嶼的名稱都沒有固定下來。倘若這些島嶼與琉球人的?生活緊密相關的話,譬如琉球人經常來此捕魚,而島名的不統一?必然會給漁民在生活、工作上的信息傳遞造成混亂。?
在生活和工作上與這些島嶼有著密切關係的中國航海家以及?冊封使,對島名的叫法比較統一。“釣魚”、“黃尾”、“赤尾”?是固定的,雖然有時在下面加上了“島”、“台”、“嶼”、?“山”等不同的字,或有時將釣魚、黃尾、赤尾中的“色”或?“尾”省略了,但意義相同不會弄混。然而,如果與生活關係不?密切,只是在閒談中偶爾將那個遙遠的無人島搬上話題,那麼島?名就可能會因人因時而被張冠李戴丁。對普通的琉球人來說,這?些小島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也從來沒聽說過“魚釣島”這個官?場用語。?
據那霸出生的東恩納講,“要控”琉球語是“魚”的意思。?但同在琉球的八重山人牧野在《尖閣列島小史》中卻說:“依棍?是叉魚的魚叉的意思,估計是根據島的形狀起的名。”?
孰是孰非,不借琉球語的我根本無法判斷。如果“要控”和?“依棍”是同一詞義,牧野的說法正確的話,根據像魚叉這個特?征起的名字就不該那麼容易搞錯。?
黃尾嶼全島被蒲葵(蒲葵——日語音為姑巴)覆蓋著,叫姑?巴島很合適,其形狀也不像魚又,倒像個巨大的饅頭。?
釣魚島南北短、東西長。島東南險峻陡峭的山岩直刺藍天,?怎麼看怎麼像魚叉。然而形容得最貼切的要算釣魚島東側附近的?礁石了。英國人給它起名叫作Pinnacle(尖塔),日本海軍譯為?“尖頭”。如果“依棍”是魚叉的意思,那麼可以假設,八重山?的漁民在捕魚時,因受風向、潮流等情況的影響,漂流到釣魚、?尖頭、黃尾這一群島嶼的附近,魚叉形狀的尖頭礁留給他們很深?的印象.他們就給這幾個島礁起名為“依棍”,並非特定是指哪?個島。另外,其中的黃尾嶼從中間到山頂全都覆蓋著蒲葵(姑?巴),所以也把它叫作“姑巴”。這樣,這一帶不就被叫成了?“依棍姑巴甚麻”了嗎?(從“尖塔”去釣魚向西約3海里,去?黃尾向北約13海里;黃尾與釣魚之間距離約10海里,它們構成一?個島群。赤尾在黃尾東方48海里,所以不算入這個島群。)?
但是,如果“依棍”是魚叉,而“要魚”(友昆)是魚的意?思,兩個詞義不同的話,那肯定是別的想法,對此我也無能為力?了。?
《南島風土記》還說:“《指南廣義》中記載要由那霸去福?州,‘出那霸港,用申針(西南偏南的羅針)出洋,用辛酉(東?略偏北)針行一更半(一更為60華里的航程),可見古米山及姑?巴甚麻山’。‘姑巴甚麻’便是此地(釣魚島)吧。”這是東恩?納等人不該有的一個誤解。這個“姑巴甚麻山”應該是久米島附?近的久場島(或稱木場島、古場島),即《中山傳信錄》上所寫?的“姑巴甚麻山”,否則就與地圖不符了。從那霸去福州的正常?航線不可能以釣魚島為標定目標。所以,根據上面引用的話,可?以證明,釣魚島不可能在《指南廣義》編寫時(1708年)就已經?被琉球人叫作“姑巴甚麻”了。?
總之,釣魚島是從何時被琉球人稱作“姑巴甚麻”的,現在?還無從考證,並且也無法推測開始稱其為“要控”(友昆)或?“依棍”的年代。再者,琉球人從何時開始把“黃尾嶼”叫作?“久場島”,把“赤尾嶼”叫作“久米赤島”的,也無法考證。?據我所知。只有“久場島”、“久米赤島”這兩個島名出現在中?國清朝末代冊封使的記錄上,而不是出現在琉球的文獻上。?
即1866年(清朝同治5年,日本慶應2年)的冊封使趙新在他?的《續琉球國志略》①卷二“針路”項中,記述了他前任冊封使?的航線。他寫道: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五日,從福州出海,?“六日未刻,取釣魚山。申刻,取久場島。……七日黎明,取久?米赤島。八日黎明,西見久米島”。並且,趙新還對自己走的航?線記述道: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九日,自福州出海,“十一?日酉刻,過釣魚山。戊刻,過久場島……。十二日未刻過久米赤?島”。這裡的久場島和久米赤島分別是黃尾嶼和赤尾嶼。?
————————————————————————?
①與齊鯤的使錄同名,但著者、寫作年代、卷數均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