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郭汝霖之後,還曾有三位明朝的冊封使分別於1579、1606、?1633年東渡琉球。我曾讀了前兩位的使錄,但裡面部沒有像陳、?郭那樣有關於琉球與中國的“界”的記述。最後一位使節的記錄?我只看了一部分,所以不清楚有沒有關於地界的記載。時過境遷,?不久後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琉球王也同樣得到了清朝皇帝的冊?封。清朝的第一任冊封使是1663年進入琉球的,但在他的使記中?也沒有關於中琉地界的論述。?
這樣,在陳、郭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地界問題的記?載就成了空白,這也被奧原敏雄當成了釣魚群島是無主地的理論?根據之一。他怎麼會想出這麼一條理由呢?我感到莫名其妙。後?代的使節要仔細地閱讀陳、郭以來的歷代使記。(本來冊封使記?就是寫給當時及後世的朝廷及琉球使節們看的。它具有報告書的?性質,不是像琉球政府輕描淡寫所說的那樣,只是個人航海日?記。)所以他們應該十分清楚赤嶼和久米島就是中、琉的分界,?而在他們自己的使記中沒有特別寫上去的必要。?
清朝的第二任冊封使汪楫,1683年出使琉球。在他的使記?《使琉球雜錄》卷五中,有篇關於在赤嶼與久米島之間的海上,舉行避海難祭祀的記事。文中明確記載這裡是“中外之界也”,?是中國與外國的疆界。他這樣寫道:?
24日(1683年6月),及天明見山,則為彭佳山也。……辰?刻過彭佳山,酉刻遂過釣魚嶼。……25日見山,應先為黃尾後為?赤尾,然未久遂至赤嶼,不見黃尾嶼也。薄幕,過郊(或作?“溝”),風濤大起。投生豬羊各一,傾五斗米之粥,焚紙船,?鳴鑼擊鼓。請軍士披甲露刃(披上盔甲,戴上頭盔,拔出戰刀),?伏於船舷,作禦敵之狀,久之始止。?
在那裡,汪楫問船長。?
“問:郊之義何也?”(“郊”的意思是什麼?)?
對方回答,“曰:中外之界也。”(中國和外國的分界。)?
汪楫又問道;?
“界何以辨?”(怎麼分辨那個界線呢?)?
“曰:揣度耳(只有推測)。然頃者恰當其所臆度也(不是胡?亂推測)。”?
上面的短文也許有必要加些注釋。釣魚群島位於中國東海大?陸架的南部邊緣地區,呈東西排列。群島的北側水深不足200米,?海水蔚藍。群島南側以南的海溝,水深驟然達到了1000多米至?2000米以上。黑潮經過這裡由西向東流過。特別是赤尾嶼,它的?南側緊靠深海溝,這裡海上風大浪高。淺海的蔚藍與深海的黑潮?形成了海水顏色的鮮明對比。?
對於海水顏色的對比,1606年的冊封使夏子楊的《使琉球錄》?中記載,“《前使錄補遺》(我未看到過——井上注)中寫有?《自蒼水入黑水》,果真如此”。清朝初期,這一帶被稱為“溝”?或“郊”,也有稱為“黑溝”、“黑水溝”的。冊封使的船經過?這裡時,都要獻上豬、羊等祭禮,舉行避海難的祭祀,這似乎成?了一個慣例。關於“過溝祭”的情況,除汪楫使錄外,在1756年?出使琉球的周煌的《琉球國志略》、1800年出使琉球的李鼎元的?《使琉球錄》及1808年出使琉球的齊鯤的《續琉球國志略》中都?有記載。?
在這些文獻資料中,汪楫的使記把過溝祭描述得最為詳細,?還將“溝”寫為“郊”。明確記述了那裡不僅僅是海難多發處,?還是“中外之界也”,這一點十分重要。另外,船長向初到這裡?的汪楫所解釋的“郊”的意思,我想也應該是中國航海家們的普?通認識。?
再者,周煌在《琉球國志略》卷十六“志余”中,重新證實?了一些以前使錄中他感興趣的、引起他重視的記述。其中他概括?了汪楫的記事,寫道:“問溝之義,曰中外之界也。”也就是說,?在文字上也明確記載著他和汪楫都認為赤尾嶼和久米島之間是?“中外之界”,赤尾嶼以西是中國的領土。另外,《琉球國志略》?與後面將要講到的《中山傳信錄》,當時不但在中國人之間,而?且在琉球人、日本人之間也流傳甚廣。1831豐(天保2年)還出?現了日本版本。齊鯤在過赤尾嶼時只寫道:“過溝,祭海神。”?他的使記名為《續琉球志略》,是繼周煌使記之後的意思。所以,?只要他對周煌的記述未加批駁或訂正,就可以證明他也與汪、周?一樣認為這裡是中外分界線。那麼,還能說赤嶼以西是無主地嗎??還能說在中國方面的任何文獻資料里都沒有明確記載著釣魚群島?是中國領土嗎??
只有齊鯤之前的冊封使李鼎元不是在赤嶼而是在釣魚嶼舉行?的“過溝祭”,並說琉球的航海長“不知有黑溝”,李本人也否?定有黑溝的存在。李鼎元是個徹底的經驗主義者、他航海時往返?都遇上了少有的順風好天氣,絲毫未經歷風浪。基於這種體驗,?比起先人的記錄來,他更相信琉球航海家的話。這時他最關心的?是海難多發處,而對“中外之界”的“溝(郊)”什麼也沒說。?我們不能根據李鼎元一人的經驗,就去否定他前後的冊封使們都?認同的“中外之界”。?
不僅如此,汪楫之後、周煌之前的使節徐征光(1719年出使?琉球),在他所著的著名的《中山傳信錄》中,也證實了這個?“界”。?
這樣,在陳、郭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地界問題的記?載就成了空白,這也被奧原敏雄當成了釣魚群島是無主地的理論?根據之一。他怎麼會想出這麼一條理由呢?我感到莫名其妙。後?代的使節要仔細地閱讀陳、郭以來的歷代使記。(本來冊封使記?就是寫給當時及後世的朝廷及琉球使節們看的。它具有報告書的?性質,不是像琉球政府輕描淡寫所說的那樣,只是個人航海日?記。)所以他們應該十分清楚赤嶼和久米島就是中、琉的分界,?而在他們自己的使記中沒有特別寫上去的必要。?
清朝的第二任冊封使汪楫,1683年出使琉球。在他的使記?《使琉球雜錄》卷五中,有篇關於在赤嶼與久米島之間的海上,舉行避海難祭祀的記事。文中明確記載這裡是“中外之界也”,?是中國與外國的疆界。他這樣寫道:?
24日(1683年6月),及天明見山,則為彭佳山也。……辰?刻過彭佳山,酉刻遂過釣魚嶼。……25日見山,應先為黃尾後為?赤尾,然未久遂至赤嶼,不見黃尾嶼也。薄幕,過郊(或作?“溝”),風濤大起。投生豬羊各一,傾五斗米之粥,焚紙船,?鳴鑼擊鼓。請軍士披甲露刃(披上盔甲,戴上頭盔,拔出戰刀),?伏於船舷,作禦敵之狀,久之始止。?
在那裡,汪楫問船長。?
“問:郊之義何也?”(“郊”的意思是什麼?)?
對方回答,“曰:中外之界也。”(中國和外國的分界。)?
汪楫又問道;?
“界何以辨?”(怎麼分辨那個界線呢?)?
“曰:揣度耳(只有推測)。然頃者恰當其所臆度也(不是胡?亂推測)。”?
上面的短文也許有必要加些注釋。釣魚群島位於中國東海大?陸架的南部邊緣地區,呈東西排列。群島的北側水深不足200米,?海水蔚藍。群島南側以南的海溝,水深驟然達到了1000多米至?2000米以上。黑潮經過這裡由西向東流過。特別是赤尾嶼,它的?南側緊靠深海溝,這裡海上風大浪高。淺海的蔚藍與深海的黑潮?形成了海水顏色的鮮明對比。?
對於海水顏色的對比,1606年的冊封使夏子楊的《使琉球錄》?中記載,“《前使錄補遺》(我未看到過——井上注)中寫有?《自蒼水入黑水》,果真如此”。清朝初期,這一帶被稱為“溝”?或“郊”,也有稱為“黑溝”、“黑水溝”的。冊封使的船經過?這裡時,都要獻上豬、羊等祭禮,舉行避海難的祭祀,這似乎成?了一個慣例。關於“過溝祭”的情況,除汪楫使錄外,在1756年?出使琉球的周煌的《琉球國志略》、1800年出使琉球的李鼎元的?《使琉球錄》及1808年出使琉球的齊鯤的《續琉球國志略》中都?有記載。?
在這些文獻資料中,汪楫的使記把過溝祭描述得最為詳細,?還將“溝”寫為“郊”。明確記述了那裡不僅僅是海難多發處,?還是“中外之界也”,這一點十分重要。另外,船長向初到這裡?的汪楫所解釋的“郊”的意思,我想也應該是中國航海家們的普?通認識。?
再者,周煌在《琉球國志略》卷十六“志余”中,重新證實?了一些以前使錄中他感興趣的、引起他重視的記述。其中他概括?了汪楫的記事,寫道:“問溝之義,曰中外之界也。”也就是說,?在文字上也明確記載著他和汪楫都認為赤尾嶼和久米島之間是?“中外之界”,赤尾嶼以西是中國的領土。另外,《琉球國志略》?與後面將要講到的《中山傳信錄》,當時不但在中國人之間,而?且在琉球人、日本人之間也流傳甚廣。1831豐(天保2年)還出?現了日本版本。齊鯤在過赤尾嶼時只寫道:“過溝,祭海神。”?他的使記名為《續琉球志略》,是繼周煌使記之後的意思。所以,?只要他對周煌的記述未加批駁或訂正,就可以證明他也與汪、周?一樣認為這裡是中外分界線。那麼,還能說赤嶼以西是無主地嗎??還能說在中國方面的任何文獻資料里都沒有明確記載著釣魚群島?是中國領土嗎??
只有齊鯤之前的冊封使李鼎元不是在赤嶼而是在釣魚嶼舉行?的“過溝祭”,並說琉球的航海長“不知有黑溝”,李本人也否?定有黑溝的存在。李鼎元是個徹底的經驗主義者、他航海時往返?都遇上了少有的順風好天氣,絲毫未經歷風浪。基於這種體驗,?比起先人的記錄來,他更相信琉球航海家的話。這時他最關心的?是海難多發處,而對“中外之界”的“溝(郊)”什麼也沒說。?我們不能根據李鼎元一人的經驗,就去否定他前後的冊封使們都?認同的“中外之界”。?
不僅如此,汪楫之後、周煌之前的使節徐征光(1719年出使?琉球),在他所著的著名的《中山傳信錄》中,也證實了這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