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在琉球人的文獻中,釣魚群島的名稱也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琉球王國執政官向象賢於1650年所著的《琉球國中山世鑒》?①卷五中;另一次是在琉球出生的大儒學家、地理學家程順則於?1708年所著《指南廣義》的“針路條記”一章及附圖中。在《琉?球國中山世鑒》里,自中國冊封使陳侃的《使琉球錄》中摘錄了?由中國福州至那霸的航行記事,其中出現了“釣魚嶼”的名稱,?而並非向象賢本人所書。?
————————————————————————?
① 見伊波普猷、東恩納寬敦、橫山茂合編的《琉球史?料叢書》第五章。?
————————————————————————?
另外,程順則的書是第一部向清朝皇帝和清政府介紹福州至?琉球的往返航線、琉球的歷史、地理、風俗、制度等的書。寫有?釣魚島情況的“福州往琉球”的航線記事,依據了中國的航海書?及中國冊封使的記錄。當時,程是以清朝皇帝陪臣的身份(皇帝?之臣為中山王,程是中山王之臣,所以他是清朝皇帝的臣下之臣,?故稱陪臣)寫的這本書。因此,這本書雖說是琉球人所著,但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中國書。?
總之,甚至可以說,日本及琉球在1867年以前實際上沒有一?份脫離了中國文獻而獨自言及釣魚群島的歷史文獻,這不是偶然?的。對琉球人來說,這些島嶼不過是散落在從中國福州到那霸來?的航線上,此外沒有任何關係。因風向和流向的影響,從福建、?台灣去釣魚群島是順風、順流,而從琉球去則是逆風、逆流。以?當時的航海技術,除極為例外的特殊情況外,一般是不會從琉球?去這些島嶼的。所以,琉球人有關這個列島的知識,只有先通過?中國人才能多少有些了解。他們沒有能獨自記述有關這些島嶼情?況的條件,同時也沒那個必要。?
與琉球及日本方面正相反,中國方面有許多關於釣魚群島的?文獻資料。明、清時代的中國人對這個列島十分關心,這是因為?琉球冊封使回國時要經過列島附近。另外,15、16世紀的明朝政?府為了防備倭寇對中國沿海的襲擊,必須對東海的地理情況了如?指掌。?
最早記載有這個列島情況的中國文獻是出自公元多少年呢??我無法確定。但至少在16世紀中葉,釣魚群島就有了中國名字。?如釣魚島(或稱釣魚嶼)、黃毛嶼(或稱黃毛山,後又稱黃尾?嶼)、赤嶼(後又稱赤尾嶼)等等。?
被認為是16世紀所著、作者不詳的航海指南《順風相送》一?書中的福州至那霸航線指引記中,就出現過釣魚群島。但這本書?的寫作年代不詳。年代清楚的文獻有1534年從中國福州東渡去琉?球的、明朝皇帝的冊封使陳侃所著的《使琉球錄》。書中寫道:?使節一行乘船,是年5月8日,自福州梅花所出外洋,向東南航行。?在雞籠頭(今台灣基隆)海面轉向東,10日過釣魚嶼。?
十日,南風甚疾,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舟)卻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接不暇……十一日?夕,見古米山(琉球記載為久米島),乃屬琉球者。夷人(在冊?封使船上做工的琉球人)船上雀舞,喜抵家鄉。?
中國第一次向琉球派遣琉球冊封使是在1372年,陳侃是第11?任冊封使。在他之前的10任使節出使琉球時也一定是出福州,沿?與陳侃一樣的航線東渡——此外沒有其他航線。如果他們寫有使?錄,裡面也一定會以某種形式記載有釣魚島等情況。可現在看來?他們或許原本就沒寫,或許寫後早巳失傳了。陳侃之後,1562年?的冊封使郭汝霖在他的《重編使琉球錄》中也說,撰寫使琉球錄?始於陳侃。?
郭的使錄這樣寫道;1562年5月29日,自福州出洋,“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赤嶼乃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若有風,即可望姑米山(久米島)矣”。?
以上引用的陳、郭兩篇使錄是記錄釣魚島情況的最早期的文?獻。人們不僅應該注意到這一點,而且,陳侃將久米島說成“乃?屬琉球者”,郭獨霖把赤嶼寫作“界琉球地方山也”,這也是很?重要的。在這兩個島之間有條水深約2000米的海溝,沒有任何小?島存在。所以,陳自福州東渡那霸時最先到達的琉球領土是久米?島,故寫到這裡即是琉球領土;郭將中國東端的小島赤尾嶼說成?是琉球地方以此為界的小山,表明他們是在以不同的角度記述同?一件事情。?
前面提到過,琉球的向象賢的《琉球國中山世鑒》以“嘉靖?甲午使事紀曰”的形式,摘錄了大段的陳侃使錄。其中原文照抄?了5月10日和11日的記事,並未加任何註解。當時琉球統治階層?中,親華派與親日派的對立十分激烈,而向象賢是親日派的筆桿?子。《琉球國中山世鑒》與其說是部客觀的歷史書,不如說它是?為把親日派的立場當做正確歷史的、政治色彩很濃的書更恰當些。?然而,即使是在這樣的一部書中還原文照搬了陳侃的記述,這說?明當時不僅中國人,而且任何琉球人也明白:久米島是琉球領土?的邊界,赤嶼以西不是琉球的領土。琉球政府聲明中說:“琉球?方面及中國方面,任何一方面的文獻都沒有表明尖閣列島是本國?領土。”但是,這“任何一方”的文獻.中國的自不必說,就連?琉球執政官、最大的學者也清楚地承認釣魚群島不是琉球領土。?然而琉球和中國的“任何一方”也絲毫沒有寫到那裡不是中國的?領土。?
————————————————————————?
① 見伊波普猷、東恩納寬敦、橫山茂合編的《琉球史?料叢書》第五章。?
————————————————————————?
另外,程順則的書是第一部向清朝皇帝和清政府介紹福州至?琉球的往返航線、琉球的歷史、地理、風俗、制度等的書。寫有?釣魚島情況的“福州往琉球”的航線記事,依據了中國的航海書?及中國冊封使的記錄。當時,程是以清朝皇帝陪臣的身份(皇帝?之臣為中山王,程是中山王之臣,所以他是清朝皇帝的臣下之臣,?故稱陪臣)寫的這本書。因此,這本書雖說是琉球人所著,但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中國書。?
總之,甚至可以說,日本及琉球在1867年以前實際上沒有一?份脫離了中國文獻而獨自言及釣魚群島的歷史文獻,這不是偶然?的。對琉球人來說,這些島嶼不過是散落在從中國福州到那霸來?的航線上,此外沒有任何關係。因風向和流向的影響,從福建、?台灣去釣魚群島是順風、順流,而從琉球去則是逆風、逆流。以?當時的航海技術,除極為例外的特殊情況外,一般是不會從琉球?去這些島嶼的。所以,琉球人有關這個列島的知識,只有先通過?中國人才能多少有些了解。他們沒有能獨自記述有關這些島嶼情?況的條件,同時也沒那個必要。?
與琉球及日本方面正相反,中國方面有許多關於釣魚群島的?文獻資料。明、清時代的中國人對這個列島十分關心,這是因為?琉球冊封使回國時要經過列島附近。另外,15、16世紀的明朝政?府為了防備倭寇對中國沿海的襲擊,必須對東海的地理情況了如?指掌。?
最早記載有這個列島情況的中國文獻是出自公元多少年呢??我無法確定。但至少在16世紀中葉,釣魚群島就有了中國名字。?如釣魚島(或稱釣魚嶼)、黃毛嶼(或稱黃毛山,後又稱黃尾?嶼)、赤嶼(後又稱赤尾嶼)等等。?
被認為是16世紀所著、作者不詳的航海指南《順風相送》一?書中的福州至那霸航線指引記中,就出現過釣魚群島。但這本書?的寫作年代不詳。年代清楚的文獻有1534年從中國福州東渡去琉?球的、明朝皇帝的冊封使陳侃所著的《使琉球錄》。書中寫道:?使節一行乘船,是年5月8日,自福州梅花所出外洋,向東南航行。?在雞籠頭(今台灣基隆)海面轉向東,10日過釣魚嶼。?
十日,南風甚疾,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舟)卻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接不暇……十一日?夕,見古米山(琉球記載為久米島),乃屬琉球者。夷人(在冊?封使船上做工的琉球人)船上雀舞,喜抵家鄉。?
中國第一次向琉球派遣琉球冊封使是在1372年,陳侃是第11?任冊封使。在他之前的10任使節出使琉球時也一定是出福州,沿?與陳侃一樣的航線東渡——此外沒有其他航線。如果他們寫有使?錄,裡面也一定會以某種形式記載有釣魚島等情況。可現在看來?他們或許原本就沒寫,或許寫後早巳失傳了。陳侃之後,1562年?的冊封使郭汝霖在他的《重編使琉球錄》中也說,撰寫使琉球錄?始於陳侃。?
郭的使錄這樣寫道;1562年5月29日,自福州出洋,“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赤嶼乃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若有風,即可望姑米山(久米島)矣”。?
以上引用的陳、郭兩篇使錄是記錄釣魚島情況的最早期的文?獻。人們不僅應該注意到這一點,而且,陳侃將久米島說成“乃?屬琉球者”,郭獨霖把赤嶼寫作“界琉球地方山也”,這也是很?重要的。在這兩個島之間有條水深約2000米的海溝,沒有任何小?島存在。所以,陳自福州東渡那霸時最先到達的琉球領土是久米?島,故寫到這裡即是琉球領土;郭將中國東端的小島赤尾嶼說成?是琉球地方以此為界的小山,表明他們是在以不同的角度記述同?一件事情。?
前面提到過,琉球的向象賢的《琉球國中山世鑒》以“嘉靖?甲午使事紀曰”的形式,摘錄了大段的陳侃使錄。其中原文照抄?了5月10日和11日的記事,並未加任何註解。當時琉球統治階層?中,親華派與親日派的對立十分激烈,而向象賢是親日派的筆桿?子。《琉球國中山世鑒》與其說是部客觀的歷史書,不如說它是?為把親日派的立場當做正確歷史的、政治色彩很濃的書更恰當些。?然而,即使是在這樣的一部書中還原文照搬了陳侃的記述,這說?明當時不僅中國人,而且任何琉球人也明白:久米島是琉球領土?的邊界,赤嶼以西不是琉球的領土。琉球政府聲明中說:“琉球?方面及中國方面,任何一方面的文獻都沒有表明尖閣列島是本國?領土。”但是,這“任何一方”的文獻.中國的自不必說,就連?琉球執政官、最大的學者也清楚地承認釣魚群島不是琉球領土。?然而琉球和中國的“任何一方”也絲毫沒有寫到那裡不是中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