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總而言之,這個列島“在1895年(明治28年)之前,是不屬於任何國家的領土,換句話說,它是國際法上所說的無主地”。?
2、“1879年(明治12年)日本在沖繩施行了縣政。在1881?年(明治14年)發行、1883年(明治16年)修訂的、由內務省地理局編纂的《大日本府縣分割圖》中,尖閣列島(尖閣群島之誤?——井上注)未被註上島嶼名稱。”到那時這裡還是無人島。?1884年(明治17年),古賀辰四郎開始在這裡採集信天翁的羽毛和海產品。“為了對這種事態的發展採取相應的措施,沖繩縣知事於1885年(明治18年)9月22日首次上書內務卿,要求建立國標,同時申請派出‘出雲九’號船進行實地勘查。”?
3、“1893年(明治26年)11月,沖繩縣知事以同樣的理由,再次上書內務及外務大臣,請求該縣的管轄方法和修建標樁事宜。為此,1894年(明治27年)12月27日,內務大臣就向內閣會議提案一事與外務大臣磋商,外務大臣對此沒有提出異議。”因此,?“1895年(明治28年)1月14日,內閣會議作出決定,依照沖繩縣知事的請求修建標樁”。?
4、“基於內閣會議的這個決定,1896年4月1日,以在沖繩縣施行敕令第13號為契機,開始籌劃在國內法上編入該?%D
接著,琉球政府發表聲明,就上述“國內法上的編入措施”?進行了說明。與其說是說明,莫如說是狡辯更恰當。這個聲明的全文乍一看好像是在敘說原來的史實,但文中對重要問題含糊其辭,甚至有歪曲歷史的地方,並且故意掩蓋事實真相。下面將對此進行一一批駁。?
今年(1972年)以來,相繼出現了“日本政府外務省的統一見解”(3月8日)、“《朝日新聞》社論”(3月20日)、“日本社會黨的統一見解案”(3月25日)、“日本共產黨的見解”?(3月30日)等等許多政黨、報刊關於尖閣列島為日本領土的論點,但它們都沒能提出比上述琉球政府聲明更詳細的或更新的?“論據”。而且,這些評論都是將主張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的基礎放在了1895年日本政府內閣決定占有之前這裡是無主地這點上。事實上若不這樣做,如果承認這些島嶼是中國的領土,他們就無法牽強附會地套用“無主地先占為主”的近代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國際法“準則”了。然而,他們對於這一主張,提不出任何史料的科學證明。?
外務省說,“1885年(明治18年)以後,政府多次對尖閣列島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這裡不僅是無人島,而且沒有接受清政府統治的遺蹟。在慎重地確認了這些事實之後”,經1895年的內閣會議決定“正式編入我國的領土”。1885年沖繩縣令出於這裡也許是中國領土的考慮,在直接將其做為日本領土的問題上躊躇不前。對此,內務卿山縣有朋欲強行立即占有,他主張這個列島即便是《中山傳信錄》中記載的島嶼,也不過是清國船隻“校正航行方向而已,此外未見清國所留任何遺蹟”。(參見本書第十一章)外務省所說的“沒有接受清政府統治的遺蹟”就是這件事的翻版而已。?
共產黨的見解如下:“關於尖閣列島的記錄,自古以來在包括沖繩的日本文獻和中國文獻中均有所見。但日方和中方都沒有確定這個沒有任何一國的國民居住過的無人島——尖閣列島是屬於自己的。”“中國方面的文獻上也沒有記載有關中國人歷史上就居住在尖閣列島上的記錄。明朝、清朝都沒有在國際上表明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雖有過尖閣列島‘包含在明朝海上防衛區域內’的說法,但這與主權不是一回事。”?
《朝日新聞》社論的說法也與此大同小異:“早在14世紀後半葉,人們已經知道了尖閣列島的存在。作為船舶航線上的目標,在琉球和中國的古書上都有記載。但是在這些文獻中,找不到明確證明尖閣列島是本國領土的啟示,也沒有歷史事實能證明沒有爭取領土歸屬的餘地。”?
日共和《朝日新聞》如此這般自信地斷定明、清兩代的中國王朝沒有在國際上明確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但是,此時他們不是科學地、具體地調查歷史事實,而是完全站在佐藤軍國主義政府一邊,把現代帝國主義的“無主地”概念毫無科學根據地強加在封建中國的領土問題上,企圖抹殺掉對自己不利的歷史。無論是政府還是政黨都無法在短短的聲明中,對歷史一一論證,但他們可以以某種方式,如利用機關刊物、小冊子等進行證明,難道這不是在處理如此重大的國際問題上,政府及各政黨應盡的責任嗎?然而,他們根本不想這樣做。政府及這些政黨中有許多御用學者,可這些人中除國土館大學的國際法助教奧原敏雄外,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公開對歷史進行說明。
第三章 從所周知,釣魚島自明朝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日共的見解和《朝日新聞》的社論說:關於“尖閣列島”的?記錄“自古以來”在日本和中國的文獻上就“有所見”,但都沒?有明確表示那些島嶼是中國領土。似乎他們充分調查了古代文獻,但實際上他們一份也沒看,只是在那裡信口雌黃。不用說,在1867年以前,中國、日本都不會出現關於“尖閣列島”的島嶼記?錄,並且關於釣魚島及其附近島嶼的“古時”(指1867年以前)?記錄,在日本也只有一份,那就是林子平的《三國通覽圖說》?(1785年版)的附圖——“琉球三省並三十六島之圖”。如琉球?政府聲明所說,它是根據中國冊封副使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編成的,所以其價值不僅不低,而且極高。這一點在後面還要做?詳細敘述。?
2、“1879年(明治12年)日本在沖繩施行了縣政。在1881?年(明治14年)發行、1883年(明治16年)修訂的、由內務省地理局編纂的《大日本府縣分割圖》中,尖閣列島(尖閣群島之誤?——井上注)未被註上島嶼名稱。”到那時這裡還是無人島。?1884年(明治17年),古賀辰四郎開始在這裡採集信天翁的羽毛和海產品。“為了對這種事態的發展採取相應的措施,沖繩縣知事於1885年(明治18年)9月22日首次上書內務卿,要求建立國標,同時申請派出‘出雲九’號船進行實地勘查。”?
3、“1893年(明治26年)11月,沖繩縣知事以同樣的理由,再次上書內務及外務大臣,請求該縣的管轄方法和修建標樁事宜。為此,1894年(明治27年)12月27日,內務大臣就向內閣會議提案一事與外務大臣磋商,外務大臣對此沒有提出異議。”因此,?“1895年(明治28年)1月14日,內閣會議作出決定,依照沖繩縣知事的請求修建標樁”。?
4、“基於內閣會議的這個決定,1896年4月1日,以在沖繩縣施行敕令第13號為契機,開始籌劃在國內法上編入該?%D
接著,琉球政府發表聲明,就上述“國內法上的編入措施”?進行了說明。與其說是說明,莫如說是狡辯更恰當。這個聲明的全文乍一看好像是在敘說原來的史實,但文中對重要問題含糊其辭,甚至有歪曲歷史的地方,並且故意掩蓋事實真相。下面將對此進行一一批駁。?
今年(1972年)以來,相繼出現了“日本政府外務省的統一見解”(3月8日)、“《朝日新聞》社論”(3月20日)、“日本社會黨的統一見解案”(3月25日)、“日本共產黨的見解”?(3月30日)等等許多政黨、報刊關於尖閣列島為日本領土的論點,但它們都沒能提出比上述琉球政府聲明更詳細的或更新的?“論據”。而且,這些評論都是將主張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的基礎放在了1895年日本政府內閣決定占有之前這裡是無主地這點上。事實上若不這樣做,如果承認這些島嶼是中國的領土,他們就無法牽強附會地套用“無主地先占為主”的近代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國際法“準則”了。然而,他們對於這一主張,提不出任何史料的科學證明。?
外務省說,“1885年(明治18年)以後,政府多次對尖閣列島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這裡不僅是無人島,而且沒有接受清政府統治的遺蹟。在慎重地確認了這些事實之後”,經1895年的內閣會議決定“正式編入我國的領土”。1885年沖繩縣令出於這裡也許是中國領土的考慮,在直接將其做為日本領土的問題上躊躇不前。對此,內務卿山縣有朋欲強行立即占有,他主張這個列島即便是《中山傳信錄》中記載的島嶼,也不過是清國船隻“校正航行方向而已,此外未見清國所留任何遺蹟”。(參見本書第十一章)外務省所說的“沒有接受清政府統治的遺蹟”就是這件事的翻版而已。?
共產黨的見解如下:“關於尖閣列島的記錄,自古以來在包括沖繩的日本文獻和中國文獻中均有所見。但日方和中方都沒有確定這個沒有任何一國的國民居住過的無人島——尖閣列島是屬於自己的。”“中國方面的文獻上也沒有記載有關中國人歷史上就居住在尖閣列島上的記錄。明朝、清朝都沒有在國際上表明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雖有過尖閣列島‘包含在明朝海上防衛區域內’的說法,但這與主權不是一回事。”?
《朝日新聞》社論的說法也與此大同小異:“早在14世紀後半葉,人們已經知道了尖閣列島的存在。作為船舶航線上的目標,在琉球和中國的古書上都有記載。但是在這些文獻中,找不到明確證明尖閣列島是本國領土的啟示,也沒有歷史事實能證明沒有爭取領土歸屬的餘地。”?
日共和《朝日新聞》如此這般自信地斷定明、清兩代的中國王朝沒有在國際上明確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但是,此時他們不是科學地、具體地調查歷史事實,而是完全站在佐藤軍國主義政府一邊,把現代帝國主義的“無主地”概念毫無科學根據地強加在封建中國的領土問題上,企圖抹殺掉對自己不利的歷史。無論是政府還是政黨都無法在短短的聲明中,對歷史一一論證,但他們可以以某種方式,如利用機關刊物、小冊子等進行證明,難道這不是在處理如此重大的國際問題上,政府及各政黨應盡的責任嗎?然而,他們根本不想這樣做。政府及這些政黨中有許多御用學者,可這些人中除國土館大學的國際法助教奧原敏雄外,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公開對歷史進行說明。
第三章 從所周知,釣魚島自明朝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日共的見解和《朝日新聞》的社論說:關於“尖閣列島”的?記錄“自古以來”在日本和中國的文獻上就“有所見”,但都沒?有明確表示那些島嶼是中國領土。似乎他們充分調查了古代文獻,但實際上他們一份也沒看,只是在那裡信口雌黃。不用說,在1867年以前,中國、日本都不會出現關於“尖閣列島”的島嶼記?錄,並且關於釣魚島及其附近島嶼的“古時”(指1867年以前)?記錄,在日本也只有一份,那就是林子平的《三國通覽圖說》?(1785年版)的附圖——“琉球三省並三十六島之圖”。如琉球?政府聲明所說,它是根據中國冊封副使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編成的,所以其價值不僅不低,而且極高。這一點在後面還要做?詳細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