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具有一定強度的欺騙信息進入敵軍指揮官的大腦後,與原有定勢力量展開激烈衝突。原先形成的觀念體系、情感因素、動機因素頑強地控制主體的意識和行為,沿著固定的軌跡運動。隨著欺騙信息的強化,心理定勢的強度逐漸削弱。經過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原有定勢逐漸破壞。這就是心理效應過程的第二階段。
實踐表明,不同對象的心理定勢的牢固性有很大區別。一般說來,經驗越豐富,知識越廣博,對事物的認識、理解越深刻,自信心越強的指揮員,其定勢越難打破。此外,定勢形成的形式不同,對其頑強性也有影響。比如,由多次直接經驗形成的定勢,就比從間接經驗形成的定勢更難改變。對於這樣的敵人,只有針對其特點,有選擇性地連續發出強有力的欺騙信息,才有可能突破其心理防線,動搖其心理定勢。
(三)形成再造定勢,錯悟付諸行動
在欺騙信息的持續作用下,原有定勢被衝擊,被動搖,被削弱,“後入之見”漸漸壓倒“先入之見”。這是上一心理效應過程的結果。然而,在新的定勢形成之前,敵指揮官的心向還處於不穩定狀態,隨時可能“反彈”,重新回到原來的思維軌跡。如果此時把欺騙活動停頓下來,很可能會前功盡棄。所以,在敵原有定勢被動搖以後,不應有絲毫的鬆懈和麻痹,而應使欺騙活動在新的層次上持續下去,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衝擊敵心理防線,直到形成新的定勢。這個過程叫作再造定勢。
新的定勢形成以後,欺騙效果就變得相對穩固了。此時,敵人對新的判斷表現出深信不疑的自信心理,自認為切准了我之脈搏。我一切行動都在其掌握之中。這種盲目的自信往往導致這樣的欺騙效果:對假情報趨之若鶩,一拍即合,而對真實情況卻半信半疑, 甚至認為是精心籌劃的佯動、詐騙,不加理會。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前所實施的大規模戰略欺騙就達成了這樣的效果。由於德軍最高統帥特別是希特勒深信因氣象條件太差及其它原因,盟軍絕不可能在6 月的第一周發動進攻,所以,當由6000 多艘艦船組成的進攻艦隊開始向諾曼第進發的時候,德軍還蒙在鼓裡。據說,德軍也曾收到過英國廣播的登陸即將開始的暗號,但未採取任何行動。這樣的暗號在6 月5日這一天共播送了15 次。即使德軍不知道這些暗號的準確含義,暗號的數字和播送的次數本身也應引起他們的注意。然而,德軍最高統帥部卻認為這些暗號不過是盟軍在虛張聲勢,因而未予理睬。這一天,“德軍取消了例行的空中和海上行動(由於氣象原因);軍官們獲准可以任意在當地告假遊玩;隆美爾再次離開了他的指揮崗位..強大的德國武裝部隊中,沒有一艘潛艇,沒有一架飛機,沒有一名軍官和士兵發現,歷史上最大的艦隊正向德法開來。”(《兵不厭詐》第838 頁)
不過,形成新的定勢還不是目的。因為這種定勢仍然停留在觀念形態,束縛在思維的框架結構中。也就是說,它還只是思維範疇的錯誤(即錯悟),還沒有轉化為錯誤的行動。在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行動之間,隔著一個關鍵的中間環節:錯誤的決策。只有當敵人作出了錯誤的決策,並按錯誤的決策行動起來時,才能說達到了預期的欺騙目的。至此,完整的心理效應過程結束。
上述心理效應過程的階段劃分是就戰略、戰役和戰鬥中的完整的施騙過程而言的。具體到某一項欺騙措施,則不這樣明顯。不過,它仍然可以體現
出階段性來。譬如,一名士兵在塹壕里舉起鋼盔來回運動,誘使敵人開槍射擊,藉機偵察敵火力點,是一個簡單的騙術。我們分析一下它的心理效應過程。
首先,在雙方對峙狀態中,塹壕里的動向是彼此關注的重點。因此,鋼盔一露頭便引起敵人的注意。於是,敵人知覺到了鋼盔所包含的欺騙信息。接下來,敵人要判斷鋼盔所反映的信息的真實性。因為戰場上用這種方法吸引對方注意力的例子並非少見。於是,敵人開始進一步觀察,力求發現破綻。塹壕里的士兵似乎猜到了這一點,接連作出一系列動作,逼真地模擬士兵在塹壕里的運動,強化欺騙信息的刺激性。
第三步,敵人經過冷靜觀察,確認情況是真實的,決定用冷槍消滅塹壕內運動的士兵。於是裝彈、舉槍、瞄準、擊發,把射擊的決心變成射擊的行動。潛伏在別處的士兵乘機記下了敵火力點的位置。施騙過程到此結束。可見,大大小小的欺騙措施都能引起心理效應,並具有階段性。
心理效應過程的三個階段,引起注意是前提,改變定勢是關鍵,付諸行動是目的。運用各個階段的規律指導軍事欺騙,對於強化心理效應,提高欺騙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致敵錯悟的心理學方法
如前所述,錯覺和鍺悟是兩種屬性不同的錯誤。錯覺屬於知覺範疇的錯誤,處在較淺的認識層次;錯悟屬于思想範疇的錯誤,處在較深的認識層次。知覺錯誤只是認識錯誤的起點,它還會進一步發展,造成思維判斷上的錯誤——錯悟。只有當錯悟產生以後,才能引起指揮決策上的失誤。使敵發生錯悟,既是軍事欺騙的直接目的,也是軍事欺騙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使敵產生錯悟的心理學方法。
實踐表明,不同對象的心理定勢的牢固性有很大區別。一般說來,經驗越豐富,知識越廣博,對事物的認識、理解越深刻,自信心越強的指揮員,其定勢越難打破。此外,定勢形成的形式不同,對其頑強性也有影響。比如,由多次直接經驗形成的定勢,就比從間接經驗形成的定勢更難改變。對於這樣的敵人,只有針對其特點,有選擇性地連續發出強有力的欺騙信息,才有可能突破其心理防線,動搖其心理定勢。
(三)形成再造定勢,錯悟付諸行動
在欺騙信息的持續作用下,原有定勢被衝擊,被動搖,被削弱,“後入之見”漸漸壓倒“先入之見”。這是上一心理效應過程的結果。然而,在新的定勢形成之前,敵指揮官的心向還處於不穩定狀態,隨時可能“反彈”,重新回到原來的思維軌跡。如果此時把欺騙活動停頓下來,很可能會前功盡棄。所以,在敵原有定勢被動搖以後,不應有絲毫的鬆懈和麻痹,而應使欺騙活動在新的層次上持續下去,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衝擊敵心理防線,直到形成新的定勢。這個過程叫作再造定勢。
新的定勢形成以後,欺騙效果就變得相對穩固了。此時,敵人對新的判斷表現出深信不疑的自信心理,自認為切准了我之脈搏。我一切行動都在其掌握之中。這種盲目的自信往往導致這樣的欺騙效果:對假情報趨之若鶩,一拍即合,而對真實情況卻半信半疑, 甚至認為是精心籌劃的佯動、詐騙,不加理會。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前所實施的大規模戰略欺騙就達成了這樣的效果。由於德軍最高統帥特別是希特勒深信因氣象條件太差及其它原因,盟軍絕不可能在6 月的第一周發動進攻,所以,當由6000 多艘艦船組成的進攻艦隊開始向諾曼第進發的時候,德軍還蒙在鼓裡。據說,德軍也曾收到過英國廣播的登陸即將開始的暗號,但未採取任何行動。這樣的暗號在6 月5日這一天共播送了15 次。即使德軍不知道這些暗號的準確含義,暗號的數字和播送的次數本身也應引起他們的注意。然而,德軍最高統帥部卻認為這些暗號不過是盟軍在虛張聲勢,因而未予理睬。這一天,“德軍取消了例行的空中和海上行動(由於氣象原因);軍官們獲准可以任意在當地告假遊玩;隆美爾再次離開了他的指揮崗位..強大的德國武裝部隊中,沒有一艘潛艇,沒有一架飛機,沒有一名軍官和士兵發現,歷史上最大的艦隊正向德法開來。”(《兵不厭詐》第838 頁)
不過,形成新的定勢還不是目的。因為這種定勢仍然停留在觀念形態,束縛在思維的框架結構中。也就是說,它還只是思維範疇的錯誤(即錯悟),還沒有轉化為錯誤的行動。在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行動之間,隔著一個關鍵的中間環節:錯誤的決策。只有當敵人作出了錯誤的決策,並按錯誤的決策行動起來時,才能說達到了預期的欺騙目的。至此,完整的心理效應過程結束。
上述心理效應過程的階段劃分是就戰略、戰役和戰鬥中的完整的施騙過程而言的。具體到某一項欺騙措施,則不這樣明顯。不過,它仍然可以體現
出階段性來。譬如,一名士兵在塹壕里舉起鋼盔來回運動,誘使敵人開槍射擊,藉機偵察敵火力點,是一個簡單的騙術。我們分析一下它的心理效應過程。
首先,在雙方對峙狀態中,塹壕里的動向是彼此關注的重點。因此,鋼盔一露頭便引起敵人的注意。於是,敵人知覺到了鋼盔所包含的欺騙信息。接下來,敵人要判斷鋼盔所反映的信息的真實性。因為戰場上用這種方法吸引對方注意力的例子並非少見。於是,敵人開始進一步觀察,力求發現破綻。塹壕里的士兵似乎猜到了這一點,接連作出一系列動作,逼真地模擬士兵在塹壕里的運動,強化欺騙信息的刺激性。
第三步,敵人經過冷靜觀察,確認情況是真實的,決定用冷槍消滅塹壕內運動的士兵。於是裝彈、舉槍、瞄準、擊發,把射擊的決心變成射擊的行動。潛伏在別處的士兵乘機記下了敵火力點的位置。施騙過程到此結束。可見,大大小小的欺騙措施都能引起心理效應,並具有階段性。
心理效應過程的三個階段,引起注意是前提,改變定勢是關鍵,付諸行動是目的。運用各個階段的規律指導軍事欺騙,對於強化心理效應,提高欺騙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致敵錯悟的心理學方法
如前所述,錯覺和鍺悟是兩種屬性不同的錯誤。錯覺屬於知覺範疇的錯誤,處在較淺的認識層次;錯悟屬于思想範疇的錯誤,處在較深的認識層次。知覺錯誤只是認識錯誤的起點,它還會進一步發展,造成思維判斷上的錯誤——錯悟。只有當錯悟產生以後,才能引起指揮決策上的失誤。使敵發生錯悟,既是軍事欺騙的直接目的,也是軍事欺騙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使敵產生錯悟的心理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