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一)思維定勢法
思維定勢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現象。在思維高度發展的人類中,幾乎成為一種本能。當人們經歷了某種事情以後,就會在頭腦中留下印象和認識,形成一定的傾向性。當以後遇到類似的事物時,就容易根據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來判斷和處理。思維定勢的積極方面反映出心理活動的穩定性和前後一致性,其消極的方面在於妨礙思維靈活性的培養,使思維活動表現出惰性、呆板。具體說,一是無視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削足適履,教條式地套用以往的經驗;二是片面地靜止地認識事物,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三是禁錮於一種思維模式,定向反射式地認識和處理問題。思維定勢的負效應對作戰指揮有嚴重影響。正因為如此,在軍事上,聰明的指揮員常常利用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達成欺騙目的。
一種情況是利用敵人現有的定勢實施欺騙。例如,軍服是軍隊的標誌,哪國軍隊穿哪國軍服,這是極普通的常識。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沙龍率領的特遣隊之所以能順利地混過運河浮橋,深入埃軍後方,靠的就是這一常識在埃軍守橋士兵頭腦中形成的思維定勢。
守橋士兵的視力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他的思維推理模式:“只有埃及軍隊才著埃及軍服;眼前這支部隊著埃及軍服,所以,必然是埃及軍隊。”可見,巧用對方的思維定勢,常可給欺騙帶來機遇。
另一種情況是首先使敵人形成某種定勢,然後再加以利用。看過電影《上
甘嶺》的,都不會忘記這樣一組十分有趣的鏡頭:當兩名戰士想在夜幕掩護下炸掉敵軍控制我坑道口的人力點時,不小心碰響了敵人扔下的罐頭盒,引起敵人一陣瘋狂的掃射。張連長見此情景,心生一計,讓通信員斷續地往坑道口扔罐頭盒。起初,每扔一個罐頭盒,便引來敵人一陣機槍掃射。後來,扔的時間長了,敵人就不再打槍了。這時,張連長帶領一名戰士摸出坑道,炸毀了敵人的火力點。在這個例子中,張連長讓通信員扔罐頭盒引誘敵人射擊,目的就是使敵人形成一種定勢:中國軍隊並不是真要採取什麼行動,而是搞“神經戰”,不讓我們安生睡覺。這種定勢形成以後,再有什麼動靜他們也不理睬了。
有意識地造成敵方某種定勢心理,往往要經過數次重複刺激。
例如,先多次進行佯攻襲擾,待敵警黨性降低後,再轉為強攻;先搞幾次假空降,讓敵人撲空,待敵人上過幾次當以後,再實施真空降;多次在邊境舉行實兵演習,等敵人習以為常以後,突然由演習轉入進攻。
(二)逆反心理法
旨在改變人們某個動機的外力,反而強化了這些人原來的動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又叫反彈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可以看到,越是讓大家不要相信的事情,有些人越是相信;越是被限制和制止的東西,越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越是“謝絕參觀”的東西,人們越是想一飽眼福。這就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逆反心理在社會生活中經常產生微妙的影響。例如,一本書內容平平,無人問津,在報刊上點名批評,立即銷售一空。某種商品本來並不緊俏,一發票證,限量供應,商店前立即排起“長龍”。這種心理現象對於提高軍事欺騙效果很有用。
逆反心理具有衝動性、盲目性、執拗性和不成熟性的特點。逆反心理的這種思維特性在敵對雙方的抗衡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兩軍交戰中,任何一方都會站在相反的角度,以否定和批判的態度來認識和對待對方的行動。聰明的指揮員常常運用這一規律,促成對方的逆反心理,達成欺騙目的。諸葛亮智算華容道可算作利用逆反心理的典型戰例。曹操兵敗赤壁向南郡潰逃,除華容道外,還有一條便於通行的大路。前者路險,近50 里,後者路平,卻遠50 里。諸葛亮根據曹操熟知兵法、生性多疑的心理特點,料定曹操在判斷情況時必會多長一個心眼。如果顯示華容道無伏兵,曹操必認為有伏兵,如果顯示華容道有伏兵,曹操必認為無伏兵。據此,諸葛亮故意讓士兵在華容道山僻處燒起數處煙火,顯示華容道有伏兵活動,大道上卻保持安靜。曹操派人探知此情況後,果然作出了如下推理:華容道上顯示煙火,必是諸葛亮怕我走近路,故意擺的迷魂陣,而大路異常平靜,定有重兵埋伏。你想讓我走大路,我偏偏大路不走走小路。結果,逆反心理使他鑽進了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的華容設伏完全是按兵法中“實而實之”的計謀來安排的。《草廬經略·虛實》中說:“實而實之,使敵轉疑我為虛”。就是說,本來是實的,故意表現出實的樣子,敵人反而認為我是虛的。反過來也是一樣,本來是虛的,故意表現出虛的樣子,敵人反而認為我是實的。這正是“空城計”之類的欺騙術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逆反心理實際是敵對雙方的一種心理抵制現象。其表現是,你希望我這樣,我偏偏那樣;你希望我向東,我偏偏向西;你越是大肆宣揚,我越不相信;你越是闢謠,我越認為是真的。總之,要和你的意圖對著來。逆反心理
的這一特點正是軍事欺騙可以利用的。譬如利用敵人事事處處與我對著來的特點,從反面誘導對方的行動;利用敵人從反面理解我意圖的特點,靈活地進行虛實變換,迷惑敵人;利用敵人對輕易到手的機密情報不敢大膽相信的特點,故意把真相有限度地泄露出去,並大事渲染,使敵認為我是虛張聲勢,從而藏密於公開之中,等等,都是對逆反心理的妙用。在情報工作中,遇有重大機密泄露時,也常用這種方法加以掩蓋。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中途島之戰前破譯了日軍的密碼,得到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並進行了作戰準備。不想此事被一“嗅覺”靈敏的新聞記者得知,並不知天高地厚地作為獨家新聞在芝加哥一家報紙上捅了出去。問題的嚴重性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日本人更換了密碼,變更了作戰部署,中途島之戰的歷史可能就要重寫。面對這樣嚴重的泄漏國家戰時機密的事件,美國總統羅斯福裝作置若罔聞,既沒有責承追查,也沒有興師問罪,更沒有因此調整軍事部署,就象沒有這回事一樣。結果,密碼破譯一事沒有引起日本情報機關的注意,也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試想,如果美國公開聲明那篇報導是假的,或者對記者興師問罪,反倒會欲蓋彌彰。“越是矢口否認,越可能是真的”。正是由於利用了日本人的逆反心理,美國才免除了一場重大泄密事件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
思維定勢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現象。在思維高度發展的人類中,幾乎成為一種本能。當人們經歷了某種事情以後,就會在頭腦中留下印象和認識,形成一定的傾向性。當以後遇到類似的事物時,就容易根據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來判斷和處理。思維定勢的積極方面反映出心理活動的穩定性和前後一致性,其消極的方面在於妨礙思維靈活性的培養,使思維活動表現出惰性、呆板。具體說,一是無視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削足適履,教條式地套用以往的經驗;二是片面地靜止地認識事物,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三是禁錮於一種思維模式,定向反射式地認識和處理問題。思維定勢的負效應對作戰指揮有嚴重影響。正因為如此,在軍事上,聰明的指揮員常常利用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達成欺騙目的。
一種情況是利用敵人現有的定勢實施欺騙。例如,軍服是軍隊的標誌,哪國軍隊穿哪國軍服,這是極普通的常識。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沙龍率領的特遣隊之所以能順利地混過運河浮橋,深入埃軍後方,靠的就是這一常識在埃軍守橋士兵頭腦中形成的思維定勢。
守橋士兵的視力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他的思維推理模式:“只有埃及軍隊才著埃及軍服;眼前這支部隊著埃及軍服,所以,必然是埃及軍隊。”可見,巧用對方的思維定勢,常可給欺騙帶來機遇。
另一種情況是首先使敵人形成某種定勢,然後再加以利用。看過電影《上
甘嶺》的,都不會忘記這樣一組十分有趣的鏡頭:當兩名戰士想在夜幕掩護下炸掉敵軍控制我坑道口的人力點時,不小心碰響了敵人扔下的罐頭盒,引起敵人一陣瘋狂的掃射。張連長見此情景,心生一計,讓通信員斷續地往坑道口扔罐頭盒。起初,每扔一個罐頭盒,便引來敵人一陣機槍掃射。後來,扔的時間長了,敵人就不再打槍了。這時,張連長帶領一名戰士摸出坑道,炸毀了敵人的火力點。在這個例子中,張連長讓通信員扔罐頭盒引誘敵人射擊,目的就是使敵人形成一種定勢:中國軍隊並不是真要採取什麼行動,而是搞“神經戰”,不讓我們安生睡覺。這種定勢形成以後,再有什麼動靜他們也不理睬了。
有意識地造成敵方某種定勢心理,往往要經過數次重複刺激。
例如,先多次進行佯攻襲擾,待敵警黨性降低後,再轉為強攻;先搞幾次假空降,讓敵人撲空,待敵人上過幾次當以後,再實施真空降;多次在邊境舉行實兵演習,等敵人習以為常以後,突然由演習轉入進攻。
(二)逆反心理法
旨在改變人們某個動機的外力,反而強化了這些人原來的動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又叫反彈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可以看到,越是讓大家不要相信的事情,有些人越是相信;越是被限制和制止的東西,越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越是“謝絕參觀”的東西,人們越是想一飽眼福。這就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逆反心理在社會生活中經常產生微妙的影響。例如,一本書內容平平,無人問津,在報刊上點名批評,立即銷售一空。某種商品本來並不緊俏,一發票證,限量供應,商店前立即排起“長龍”。這種心理現象對於提高軍事欺騙效果很有用。
逆反心理具有衝動性、盲目性、執拗性和不成熟性的特點。逆反心理的這種思維特性在敵對雙方的抗衡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兩軍交戰中,任何一方都會站在相反的角度,以否定和批判的態度來認識和對待對方的行動。聰明的指揮員常常運用這一規律,促成對方的逆反心理,達成欺騙目的。諸葛亮智算華容道可算作利用逆反心理的典型戰例。曹操兵敗赤壁向南郡潰逃,除華容道外,還有一條便於通行的大路。前者路險,近50 里,後者路平,卻遠50 里。諸葛亮根據曹操熟知兵法、生性多疑的心理特點,料定曹操在判斷情況時必會多長一個心眼。如果顯示華容道無伏兵,曹操必認為有伏兵,如果顯示華容道有伏兵,曹操必認為無伏兵。據此,諸葛亮故意讓士兵在華容道山僻處燒起數處煙火,顯示華容道有伏兵活動,大道上卻保持安靜。曹操派人探知此情況後,果然作出了如下推理:華容道上顯示煙火,必是諸葛亮怕我走近路,故意擺的迷魂陣,而大路異常平靜,定有重兵埋伏。你想讓我走大路,我偏偏大路不走走小路。結果,逆反心理使他鑽進了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的華容設伏完全是按兵法中“實而實之”的計謀來安排的。《草廬經略·虛實》中說:“實而實之,使敵轉疑我為虛”。就是說,本來是實的,故意表現出實的樣子,敵人反而認為我是虛的。反過來也是一樣,本來是虛的,故意表現出虛的樣子,敵人反而認為我是實的。這正是“空城計”之類的欺騙術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逆反心理實際是敵對雙方的一種心理抵制現象。其表現是,你希望我這樣,我偏偏那樣;你希望我向東,我偏偏向西;你越是大肆宣揚,我越不相信;你越是闢謠,我越認為是真的。總之,要和你的意圖對著來。逆反心理
的這一特點正是軍事欺騙可以利用的。譬如利用敵人事事處處與我對著來的特點,從反面誘導對方的行動;利用敵人從反面理解我意圖的特點,靈活地進行虛實變換,迷惑敵人;利用敵人對輕易到手的機密情報不敢大膽相信的特點,故意把真相有限度地泄露出去,並大事渲染,使敵認為我是虛張聲勢,從而藏密於公開之中,等等,都是對逆反心理的妙用。在情報工作中,遇有重大機密泄露時,也常用這種方法加以掩蓋。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中途島之戰前破譯了日軍的密碼,得到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並進行了作戰準備。不想此事被一“嗅覺”靈敏的新聞記者得知,並不知天高地厚地作為獨家新聞在芝加哥一家報紙上捅了出去。問題的嚴重性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日本人更換了密碼,變更了作戰部署,中途島之戰的歷史可能就要重寫。面對這樣嚴重的泄漏國家戰時機密的事件,美國總統羅斯福裝作置若罔聞,既沒有責承追查,也沒有興師問罪,更沒有因此調整軍事部署,就象沒有這回事一樣。結果,密碼破譯一事沒有引起日本情報機關的注意,也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試想,如果美國公開聲明那篇報導是假的,或者對記者興師問罪,反倒會欲蓋彌彰。“越是矢口否認,越可能是真的”。正是由於利用了日本人的逆反心理,美國才免除了一場重大泄密事件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