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二是獨特性。欺騙信息與“背景”的差別越大,越能引起注意。
比如,對方處於相對穩定的對峙狀態時,一支小部隊的佯動,會立即引起敵人的警覺:全線無戰事,一次小小的火力偵察,也會驚動敵人的高級指揮官;無線電靜默時,一個電台呼號的出現,也會使敵人全神貫注。可見,欺騙信息的獨特性與背景條件具有密切關係。為增強欺騙信息的獨特性,除把信息本身的文章作足以外,還應注意“壓低”背景。背景越是平淡無奇,欺騙信息就越顯得富有獨特性。
三是相關性。欺騙信息所反映的情況必須是與敵人的利益密切相關的,因而是敵人所關心的。比如,與敵敏感區域相關的信息,與我作戰部署相關的信息,與其定下決心相關的信息,都是敵軍情報和指揮員十分關注的。這方面的欺騙信息一旦出現,敵人就會如獲至寶,有時甚至飢不擇食,不辨真假,全盤接受。
四是易識性。就是說,我所發送的欺騙信息必須是敵人能夠理解和識別的。否則,無異於對牛彈琴。為防止敵人猜出我之用意,欺騙信息不可太直、太露,但也不能過於隱晦曲折,以致使敵人“食而不知其昧”。
五是合意性。即合乎敵人的心理需要。實踐證明,為達成一定欺騙目的而施放的欺騙信息,能否被敵人接受,除信息的仿真性外,還與其心理需要有關。只有適應敵心理需要的欺騙信息,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產生強烈需要時,大腦皮層便產生一個優勢的興奮中心。當
客觀事物正好符合這一需要時,便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興奮中心。所以,高明的施騙者總是根據敵人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因勢利導,順乎自然地把敵人誘入預先設置的圈套。
(二)打破心理平衡,動搖原有定勢
欺騙信息被接收以後,便開始發揮作用,從而進入心理效應過程的第二階段。需要指出的是,欺騙信息並不是獨立發揮作用的。在戰場上,無論偽裝得多麼巧妙,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點跡象不暴露是不可能的。所以,進入敵指揮官大腦的,即有故意發送的欺騙信息,也有反映我真實情況的信息。兩種互相矛盾的信息同時進入指揮官的大腦,進行著激烈的鬥爭。如果欺騙信息不能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壓倒真實信息,敵人就會按真實信息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欺騙信息只能加大敵人作出判斷的難度,並不影響其判斷的正確性。不僅如此,敵人在識破我欺騙信息的同時,還會進一步猜度我實施欺騙的用意,進而將計就計,陷我於被動地位。還應看到,在真假信息的對抗中,假信息往往處於不利地位。這是因為,我軍作為敵人的作戰對象,在敵人的頭腦中決不是一張白紙。換句話說,敵人對我之過去和現在是有所了解的。當這種“了解”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強的定勢,排斥後期到達的欺騙信息。這就是欺騙信息處於不利地位的原因。
這裡涉及到一個不同於“思維定勢”的概念:“定勢”。定勢又稱為心向,是指在過去經驗的影響下,心理處於一種準備狀態,這種準備狀態決定同類後繼心理活動的趨勢,從而使主體觀察和解決問題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專注性和趨向性。按照蘇聯心理學家烏茲納捷建立的定勢理論,外部環境和個體需要是決定人的意識和行為的兩個基本因素。這些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綜合地作用於一個人時,這個人就會形成一種完整的個性狀態,一種具體行為的準備狀態,並給予這個人隨後的心理活動以一定的方向。很明顯,定勢為個體對某一客體的態度、行為方向建立了一個習慣的模式。軍事欺騙信息旨在改變這一模式,而定勢竭力維護這一模式。這就是真假信息鬥爭的實質。欺騙信息欲戰勝真實信息,再造定勢,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
一是增大欺騙信息的刺激性、強烈性,力求給敵人心理以較大的震動。攻城打援,攻城的目的在於誘殲援兵。但打不痛城中之敵,援兵是不會來的。只有作出志在必奪的架式,打痛敵人,才能打破敵心理平衡,援兵才會上鉤。二是採取綜合性欺騙措施。孤立的欺騙信息即使引起敵人注意,也不會立即信以為真。相反,聰明的敵人總是認真地嗅一嗅其中的味道,打幾個問號。但是,當從多條渠道獲取的信息與此相互印證時,敵人對這一欺騙信息的“真實性”便不再懷疑了。由於綜合性措施能夠從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同時或連續作用於敵軍指揮官的大腦,相互印證,彼此強化,因而對打破定勢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採取措施弱化真實信息的影響力。真假信息的強與弱是相對的。當欺騙信息量一定時,弱化真實信息,就等於強化欺騙信息。真實信息對於維護原有定勢具有重要作用。當敵人的正確判斷在欺騙信息的衝擊下行將動搖時,一個強有力的真實情報又會使原有的判斷重新固化。弱化真實信息下一定完全採取藏的辦法。現代偵察技術的發展給戰場偽裝出了一道又一道難題,單純地藏是藏不住的。要重視利用敵人的逆反心理,藏密於公開之中,讓敵人懷疑真實情報的真實性。
從總體上講,欺騙措施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但就一項措施來說,則必須
遵循適度原則。過猶不及。假戲作過了頭,結果便適得其反。
比如,對方處於相對穩定的對峙狀態時,一支小部隊的佯動,會立即引起敵人的警覺:全線無戰事,一次小小的火力偵察,也會驚動敵人的高級指揮官;無線電靜默時,一個電台呼號的出現,也會使敵人全神貫注。可見,欺騙信息的獨特性與背景條件具有密切關係。為增強欺騙信息的獨特性,除把信息本身的文章作足以外,還應注意“壓低”背景。背景越是平淡無奇,欺騙信息就越顯得富有獨特性。
三是相關性。欺騙信息所反映的情況必須是與敵人的利益密切相關的,因而是敵人所關心的。比如,與敵敏感區域相關的信息,與我作戰部署相關的信息,與其定下決心相關的信息,都是敵軍情報和指揮員十分關注的。這方面的欺騙信息一旦出現,敵人就會如獲至寶,有時甚至飢不擇食,不辨真假,全盤接受。
四是易識性。就是說,我所發送的欺騙信息必須是敵人能夠理解和識別的。否則,無異於對牛彈琴。為防止敵人猜出我之用意,欺騙信息不可太直、太露,但也不能過於隱晦曲折,以致使敵人“食而不知其昧”。
五是合意性。即合乎敵人的心理需要。實踐證明,為達成一定欺騙目的而施放的欺騙信息,能否被敵人接受,除信息的仿真性外,還與其心理需要有關。只有適應敵心理需要的欺騙信息,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產生強烈需要時,大腦皮層便產生一個優勢的興奮中心。當
客觀事物正好符合這一需要時,便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興奮中心。所以,高明的施騙者總是根據敵人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因勢利導,順乎自然地把敵人誘入預先設置的圈套。
(二)打破心理平衡,動搖原有定勢
欺騙信息被接收以後,便開始發揮作用,從而進入心理效應過程的第二階段。需要指出的是,欺騙信息並不是獨立發揮作用的。在戰場上,無論偽裝得多麼巧妙,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點跡象不暴露是不可能的。所以,進入敵指揮官大腦的,即有故意發送的欺騙信息,也有反映我真實情況的信息。兩種互相矛盾的信息同時進入指揮官的大腦,進行著激烈的鬥爭。如果欺騙信息不能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壓倒真實信息,敵人就會按真實信息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欺騙信息只能加大敵人作出判斷的難度,並不影響其判斷的正確性。不僅如此,敵人在識破我欺騙信息的同時,還會進一步猜度我實施欺騙的用意,進而將計就計,陷我於被動地位。還應看到,在真假信息的對抗中,假信息往往處於不利地位。這是因為,我軍作為敵人的作戰對象,在敵人的頭腦中決不是一張白紙。換句話說,敵人對我之過去和現在是有所了解的。當這種“了解”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強的定勢,排斥後期到達的欺騙信息。這就是欺騙信息處於不利地位的原因。
這裡涉及到一個不同於“思維定勢”的概念:“定勢”。定勢又稱為心向,是指在過去經驗的影響下,心理處於一種準備狀態,這種準備狀態決定同類後繼心理活動的趨勢,從而使主體觀察和解決問題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專注性和趨向性。按照蘇聯心理學家烏茲納捷建立的定勢理論,外部環境和個體需要是決定人的意識和行為的兩個基本因素。這些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綜合地作用於一個人時,這個人就會形成一種完整的個性狀態,一種具體行為的準備狀態,並給予這個人隨後的心理活動以一定的方向。很明顯,定勢為個體對某一客體的態度、行為方向建立了一個習慣的模式。軍事欺騙信息旨在改變這一模式,而定勢竭力維護這一模式。這就是真假信息鬥爭的實質。欺騙信息欲戰勝真實信息,再造定勢,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
一是增大欺騙信息的刺激性、強烈性,力求給敵人心理以較大的震動。攻城打援,攻城的目的在於誘殲援兵。但打不痛城中之敵,援兵是不會來的。只有作出志在必奪的架式,打痛敵人,才能打破敵心理平衡,援兵才會上鉤。二是採取綜合性欺騙措施。孤立的欺騙信息即使引起敵人注意,也不會立即信以為真。相反,聰明的敵人總是認真地嗅一嗅其中的味道,打幾個問號。但是,當從多條渠道獲取的信息與此相互印證時,敵人對這一欺騙信息的“真實性”便不再懷疑了。由於綜合性措施能夠從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同時或連續作用於敵軍指揮官的大腦,相互印證,彼此強化,因而對打破定勢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採取措施弱化真實信息的影響力。真假信息的強與弱是相對的。當欺騙信息量一定時,弱化真實信息,就等於強化欺騙信息。真實信息對於維護原有定勢具有重要作用。當敵人的正確判斷在欺騙信息的衝擊下行將動搖時,一個強有力的真實情報又會使原有的判斷重新固化。弱化真實信息下一定完全採取藏的辦法。現代偵察技術的發展給戰場偽裝出了一道又一道難題,單純地藏是藏不住的。要重視利用敵人的逆反心理,藏密於公開之中,讓敵人懷疑真實情報的真實性。
從總體上講,欺騙措施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但就一項措施來說,則必須
遵循適度原則。過猶不及。假戲作過了頭,結果便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