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榮聞言,急地一跺腳道:“既然如此,咱們加快行程,爭取早日回京!”

  “不可!”韓公達搖頭道,“加速行軍,車駕急劇顛簸,陛下身體怕是堅持不住!唯今之計,只能一如平常,大軍每日清晨出發,正午便紮營歇息。”

  “可萬一還未入塞,陛下病情便就加重奈何?”

  “若果真如此!”韓公達苦笑一聲,道,“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四位大臣倒吸了口涼氣,良久,方不約而同發出一聲嘆息:“唉……”

  第二日一大早,明軍便再度出發。永樂雖已被搶救過來,但精氣已近枯竭,再也不能騎馬,只能躺在革輅里歇著。但即便如此,他的病情還是無可逆轉地一天天惡化;再加上車馬顛簸,這位征戰一生的大明天子,已逐漸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大軍又走幾日,到七月十七日,明軍抵達榆木川。這時,連日精神萎靡的永樂突然好轉了些,待吃過晚飯。他叫上楊榮和金幼孜,一起登上營外的小山崗,興致盎然地欣賞草原景色。

  展現在永樂眼前的,是一副美輪美奐的畫卷。夕陽西照下,蒼茫的大草原一望無垠,尺余高的青草隨風搖擺,讓人心醉神怡。永樂遠眺一陣,忽然嘆口氣道:“江山如畫,可惜朕再也看不到了!”

  “陛下怎麼這麼說?”金幼孜趕緊道,“待陛下調養好身體,自可隨時再來!”

  “朕這身體還能好嗎?幼孜不要哄朕了!”永樂搖了搖頭,神色黯然地道,“就算朕真能挺過這一關,也不會再來漠北了!勞師糜餉,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可引為常制。今漠北已靖,朕還來做什麼?”

  永樂語氣中帶著落寞,楊榮聽後覺得氣氛有些沉重,遂笑道:“不來也沒什麼。我大明國勢之強,遠超歷代。假以時日,將漠北化歸王土亦未可知。真到大功告成時,後人追憶往昔,今日陛下五征漠北之壯舉,便為中華收化漠北之始。萬里草原,每一寸土都與陛下緊緊相連!”

  聽了楊榮的話,永樂哈哈大笑:“要真要有那一天,朕死亦瞑目!”不過笑完後,他又搖搖頭,認真地道:“但這是不可能的。拓土開疆,最要緊的是使當地土民承沐王化;否則即便以力強占,但民心不服,久了終會脫離中國而去。而禮樂文教之生,又源於國本,即生計之道。我華夏以農耕立國,文化源自農耕,但觀漠北,其地貧瘠少雨,不宜耕作,僅能遊牧,國本與中原迥異,故文化亦不可能與中原相融。正因此理,莫說化夷入夏不可推行於漠北,就算盡遷中原漢民至彼處,只要他們生計之道為遊牧,日子久了,也會盡棄夏風而從胡俗,此便是聖人所言之‘中華入夷狄則夷狄之’!華夏之擴張,向東可及滄海;至西可抵隴上,往南可至交趾,甚至朕還欲拓土西洋,之所以都可成功,最關鍵之處便在於其地適宜耕作,進而化夷入夏可以推行!而陰山以北,我華夏縱再昌盛,亦無能力化夷入夏,故收土納民便不可行!”

  “陛下見識高遠,臣等佩服之至!”聽過永樂之言,楊榮、金幼孜聽後心悅誠服。

  永樂這番文明繁衍之道的解釋的確鞭辟入裡。根據後人總結出的經驗,物質與意識、存在與認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相互影響的。而生產方式作為經濟基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之差別,必然導致社會意識形態乃至政治法律制度這類上層建築的迥異。在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古代,農林漁牧這些直接體力勞動是人類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生產方式。而不同的自然環境,使得不同地區在選擇生產方式方面有著不可避免的差異。中國氣候適宜,所以選擇了生產效率更高的農業;而漠北氣候苦寒,故不管是漢族還是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要想在當地生存,就只能從事生產效率相對低下的牧業。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直接導致了中國和漠北在文化以及政治體制上的迥然不同,而這種不同,又直接阻礙了漠北與中國融為一體。正基於此理,故整個農耕時代,華夏農耕文明雖遠勝漠北遊牧文明,但始終無法將其收入版圖。永樂所闡釋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

  但永樂終究是古代帝王,他不可能預知後世。在他死後數百年,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成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生產方式。與傳統農業和牧業相比,近現代工業受自然條件制約的程度要小得多,理論上,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可以在全球絕大部分地方推廣。自從工業時代到來以後,原先基於農牧業生產方式差異帶來的民族、國家間的文化鴻溝已經逐漸消失,傳統農耕地區與遊牧地區的文化融合也就成為了可能。同時,由於工業創造財富的能力遠勝過以直接體力勞動為特徵的傳統農牧業,所以原先的農牧業國家和民族在見識了工業的魔力後,也會主動促使自己的主流生產方式向工業轉型。而要完成這種轉型,不可避免地要向先進入工業時代的文明學習。儘管這種學習的出發點是基於經濟基礎層面,但由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互相影響關係,最終導致傳統農牧業國家和民族在轉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也會受先進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對文化融合形成推動。正基於上述兩方面道理,所以在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時代里,中國始終無法實現漠北的化夷入夏;而到近代後,俄羅斯卻能在短短百十年內,使自己的文化在西伯利亞甚至蒙古紮下根。當然,這個道理,是仍處於農耕時代的永樂所不可能明白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