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永樂輕輕擺了擺手,打斷了瞻基的辯解,道:“熾兒的心性,朕一清二楚,爾不用為他說好話!”

  聽永樂這麼說,瞻基愈發忐忑,不過接下來永樂卻突然把話題岔開,張望著四周景色,似漫不經心地道:“其實熾兒如何想,朕也不太在乎了!只是……”說到這裡時,永樂把目光對準瞻基的臉道,“朕想知道的是爾之想法!”

  “孫兒的想法?”瞻基有些意外,同時又有些不解,“皇爺爺是指……”

  永樂望著瞻基,一臉鄭重地道:“朕今天就想知道,你對治理這大明天下,究竟有何想法?”

  瞻基一愣,繼而脫口而出道:“當然是秉承皇爺爺之志,奮發進取,開拓振興!”

  永樂嘿嘿一笑,搖搖頭道:“朕不想聽順耳話!這些話朕要去問爾父,他亦會這般說,但其內心肯定不會這麼想!”說到這裡,永樂頓了一頓,加重語氣道,“爾是朕親自選定的皇儲,是我大明未來的天子!爾之太孫之位,朕不會改!”

  瞻基心念一動。永樂關於皇儲的這番話十分直白,而他這麼說,自然是要徹底打消自己的顧慮,讓自己坦誠回答他的問題。這時瞻基已經意識到,今天祖孫間的談話,對皇爺爺來說肯定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瞻基看了看永樂的臉。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的永樂已不復當年威儀,他顴骨凸起,臉頰也深深凹陷下去,額頭上刻著一道道深深的皺紋;早年烏黑的頭髮已變得雪白,原先氣派的長髯也脫落不少,看上去稀稀拉拉。看著老態畢現的永樂,瞻基的內心忽然生出一絲傷感,他知道,這位叱吒風雲、笑傲古今的皇祖父,已經步入了他人生的暮年,在這個世上的時日已經無多了!

  自打懂事起,瞻基就一直在永樂身旁,聆聽他的教誨,接受他的指導,祖孫二人之間的親情十分深厚,甚至遠遠超過瞻基與高熾之間的父子之情。對這位深愛自己的皇爺爺,瞻基從來都是發自內心的敬仰和尊重。現在,皇爺爺將自己招來,要自己袒露心扉,並且還善解人意地釋去自己內心隱藏的那點子小顧慮,瞻基感動之餘,當然不能再虛與委蛇。想到這裡,瞻基深吸口氣,一臉莊重地道:“孫兒不敢隱瞞,對這治國之法,孫兒尚有一孔之見!”

  永樂露出一絲微笑,鼓勵道“基兒暢所欲言,無需忌諱!”

  “阿!”瞻基拱手一應,隨即侃侃道:“皇爺爺以開拓振興為志,登基二十年來,下西洋、復安南、拓東北、征漠北,修大典、疏運河、建北京,一手締造永樂盛世,使我大明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功業可謂冠絕古今!對此,孫兒由衷敬佩!”待夸完永樂,瞻基話鋒一轉,又道,“但繁華背後,亦有隱憂。建千秋基業,當需索取民力,若蓄養不及索取,長此以往,百姓終將不堪忍受,進而引發動亂,如此不僅開拓無以為繼,就是江山社稷亦有毀敗之憂!此正所謂過猶不及也!我大明富庶繁榮遠超歷代,皇爺依此厲行開拓,自是正當其時,但若長期如此,終有民力不敷之慮。故孫兒以為,及至孫兒繼位,當有所收斂,如此方為中庸之道!”

  “聽爾之意,是要我大明重回生息?”永樂心中一緊。

  “非也!”瞻基搖搖頭,道,“踐行中庸,當以形勢為依據。既然國家昌盛,自當以開拓為經,而收斂只是權宜,其意是為蓄力,以使開拓得以長久。若國力強盛卻以生息為經,那便是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如此則背離中庸!以此法治國,最多不過苟延殘喘,想將祖宗基業發揚光大,幾無可能!”

  “說得好!朕果然沒有看錯人!”永樂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緊接著又一嘆道,“可惜爾父不識此理!”

  “謝皇爺爺誇讚!”瞻基口中致謝,心裡卻頗有些意外。觀永樂往日做派,幾乎都是厲行開拓,少有收斂之時;而且不久前的那場君臣爭論中,夏元吉講的道理和自己其實並無不同。所以在瞻基看來,皇爺爺對所謂的張弛有度並不太以為然。此番他如實闡述自己想法,心中其實很有些忐忑,生怕因理念不合使皇爺爺震怒,如此雖不至於像夏元吉那樣身陷囹圄,但也免不了會灰頭土臉。誰知讓瞻基大感意外的是,皇爺爺的態度與當日在與夏元吉爭論時的表現大相逕庭!這讓瞻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瞻基的迷惑,永樂一絲不漏全看在眼裡,他淡淡一笑,道:“爾一定奇怪,為何相同的道理,夏元吉說來,朕雷霆大怒,而爾說來,朕卻大加贊同!朕猜的可對?”

  瞻基不好意思地笑笑,表示承認。

  “此正是朕此次與爾敘談之緣由!”永樂頓了一頓,伸出兩根手指頭道,“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爾父之故!二是因爾與夏元吉身份不同!”

  “父親之故?孫兒身份?”瞻基仍就不解。

  “朕還是從頭說起吧!”永樂打開話匣子,悠悠道,“一直以來,外間皆認定朕厲行開拓太過,並由此以為朕好大喜功!其實是彼等不識朕之苦心!正如爾之所言,既國家昌盛,則當行開拓。但開拓非一日之功,要見成效,需後繼者堅持不懈。可偏偏爾父親卻對此不以為然,只知一味死守生息老路!”說到這裡,永樂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道,“觀爾父親,雖有仁愛之心,但器具不闊,且政見迂腐。朕幾可斷定,將來他繼承皇位後,不但不會把開拓大業發揚光大,反而很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朕當年幾次想廢儲另立,其根由便在於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