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今中國鼎盛,四夷孱弱,此乃上天賜我大明、賜我華夏振興之機。身為天子者,應當順應天命,不可失此天賜良機!爾父昧於大勢,若其放棄開拓,固能苟安一時,但以百年、千年計,卻是有愧大明,有愧華夏!然朕只有三子,他位居嫡長,其餘兩人又難當大任,江山只能傳給他,對此朕亦無可奈何,故只能盡力彌補。而這彌補之法有二,其一便在於爾。朕之所以對爾悉心教誨,便是希望爾能識得天命,將這開拓大業繼續傳承下去。而其二者,便是厲行開拓,連行大舉,把這攤子鋪大。如此一來,到爾父繼位時,開拓大業氣候已成,他即便心有不願,也無力逆轉!不至於使朕的心血半途而廢!”說到這裡,永樂對瞻基苦笑道,“所以,爾現在應知,朕並非不知張弛有度,並非不識中庸之道。只是這張之一途,朕若不發揮到極致,到爾父親手中就不會僅僅是弛,而會徹底被廢!”

  說到這裡,永樂又慈祥地摸了摸瞻基的腦袋,道:“熾兒肯定會偏離中庸,既如此,那朕也只能劍走偏鋒,同樣偏離中庸,只是所選路徑與熾兒南轅北轍!如此,等江山傳到爾手中時,正好就是開拓大業猶得延續,而又國力已復之局!而爾又能識得形勢,知道如何踐行中庸,如此一來,至少三代之內,我大明的開拓大業都得以穩健延續!這就是朕的想法!”

  永樂這番話是推心置腹,瞻基聽後猶如醍醐灌頂。半晌,他方吶吶道:“原來皇爺爺這般用心良苦!只是世人不明此道理!”

  “他們是不明白!百年之後,朕或許還會落下個好大喜功的罵名!”永樂冷冷一笑,旋又傲然道,“但為天子者,當總攬全局,以天下蒼生,以千秋萬代為念!既然此舉有益大明,有益華夏,那朕自當盡力行之,縱擔得些許罵名,又有何妨?何況,只要開拓功成,朕英名之盛,自可遠蓋罵名!故於公於私,朕都當堅持到底!”

  一陣朔風吹過,永樂將身上的裘衣緊了緊,繼續道:“再說這次出征漠北吧!夏元吉說當下應該生息,過幾年大明國力有所恢復後再北征不遲。這道理確實不錯,但他也不想想,幾年之後,又是何人在位?”永樂反問一句,又神色黯然地回答道,“朕年事已高,精神也大不如前,恐怕陽壽不久。一旦朕大行,爾父便將繼位,他雖體弱多病,但畢竟春秋正富,或可當一二十年皇帝。偏偏他又是個因循守舊之人,登基後即便國力恢復,多半也無心開拓,只知休養生息。可如此一來,經略漠北的良機必將喪失!”說到這裡,永樂提高了聲調,頗有些激動地道:“休養個三五年自無不可,但一二十年呢?這麼長時間,足以使韃靼氣候大成,重現當年蒙古之盛,真到那時,其便再難以遏制!屆時他們驅馬南侵,中國所受災難將愈發深重!正因此慮,朕才要堅持出征漠北!而且此次不成,朕就再征!再征不成,朕還要再征!必須在有生之年,重創韃靼!如此方能保得天下長久太平!即便此舉會加重民生之苦,但與將來生靈塗炭相比,總是要好得多!這就叫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才是可以長久的中庸!這便是小不仁以為大仁!”最後,永樂深吸口氣,苦笑道:“只是,世人皆一葉障目。朕可斷定,後人回顧朕此番北征時,多半會大罵朕好大喜功;而將來爾父因休養生息,反會被他們贊為仁厚之主!其實,他們哪裡曉得朕的苦心?朕要是不做這件好大喜功之事,大明就會被爾父的一味生息耽誤,就會惹出更大的亂子!朕無法改變爾父心志,所以只能自己擔這罵名。唯有如此,才能使這昇平世道得以長久,使這繁華盛世延續千秋!”

  瞻基肅然起敬!此時再看這位皇爺爺時,他眼光的崇敬之情又更增幾分。

  這時,永樂忽然將手按在瞻基的肩膀上,鄭重地道:“基兒,朕與爾說這些,是要爾知道為君之難!更是要爾清楚天子之職責!既為天子,當目光長遠,勇於擔當。既要求名,但亦不可為虛名所累,如此方能成為真正的聖主!爾是朕一手選定的衣缽傳人,志向抱負與朕仿佛,朕的功業需要爾來傳承,需要爾來發揚光大!爾絕不可辜負朕的期望!”

  瞻基覺得渾身上下的血液都沸騰起來!見永樂充滿期待地望著自己,瞻基莊重地拱起手,堅定地道:“孫兒定秉承皇爺爺之志,絕不使開拓大業半途而廢!絕不使千秋基業中道崩殂!”

  在萬歲山上,當著永樂的面,瞻基做出了自己的承諾。但可惜的是,在後世的歷史中,永樂含辛茹苦開創的千秋基業仍未能擺脫中道崩殂的命運。永樂千秋功業所系,主要是收復交趾、鉗制漠北、修《永樂大典》、建都北京、經營東北、下西洋六大項。其中,交趾在朱瞻基繼位後局勢徹底失控,明軍屢戰屢敗,已成為宣德皇帝的朱瞻基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放棄,從此交趾再也未回歸中國。而在瞻基去世後,其子正統帝朱祁鎮率軍討伐瓦剌,在土木堡全軍覆沒,其本人亦做了俘虜。土木堡之敗徹底改變了明朝乃至華夏的命運。從此以後,大明國勢日衰,開拓國策無力為繼,鉗制漠北與下西洋兩大功業也相應半途而廢。再後來,《永樂大典》屢經磨難,散失幾近,未能真正起到傳承文明之功效。而經營東北,倒是終明一朝得以延續,到明朝末年時,其中遼東部分已歸入華夏文明。但彼時的滿族尚未融入華夏,其崛起之初,摧毀遼東之華夏文明幾盡,待清朝入關後,中原滿族雖化夷入夏,但清廷卻以山海關為界,阻攔中原文化播及東北,故直到清朝中期,中原文化對東北之影響依舊微弱,進而制約了華夏文明對東北的控制,東北較完全意義上的融入華夏,當是從晚清闖關東開始,與明代的經營東北並無直接關聯。所以,永樂六大功業中得以延續千秋的,唯有建都北京一件而已。儘管以作為論,永樂完全當得起千古一帝之謂,但由於其功業未對華夏文明進程造成重大實質影響,所以在後世眼中功名不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