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擇機而動,循序漸進,此乃中庸正道!”瞻基說完,永樂立即點頭表示贊同,但又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可土司中亦有明事者,他們要是看穿朝廷用意,鼓動生亂可怎麼辦?”

  “所以還要以力攝之!”瞻基氣度從容地道,“交趾戰亂已平,南征王師亦有部分行將班師。皇爺爺可傳旨張輔,命其抽調一部赴黔,以增貴州軍力,震懾土司!”說到這裡,瞻基頓了一頓,解釋道:“土司中固有明事者、但亦有不明之人。就算明事者想反,但無不明之人相助,其力也會大打折扣。而且改土歸流,講究的是循循善誘、水到渠成。縱然土司洞察建省深意,但畢竟朝廷的刀還沒架到他們脖子上。既然如此,他們中必有不少人會心存僥倖。何況此時朝廷又增兵貴陽。土司們既懼朝廷兵威、又存僥倖之心,有此二節,其至多也就心生戒備,想造反是決然不會的!”

  “言之有理!”聽了瞻基的解釋,永樂內心憂慮全解,當即拍板道,“就依爾之言!只待兵馬入黔,朕便明下詔旨,設貴州布政、按察使司!”

  與冊封黃教相比,貴州建省的意義更加深遠。從此以後,改土歸流就成為明朝化夷入夏的一項固定之法,在西南地區轟轟烈烈的推行開來,並為後來的清朝沿用。經過明清兩代歷時五百年的不懈努力,原先被視為蠻夷的西南各族終於成功融入華夏,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只是到那時,親手啟動這個重大歷史進程的永樂皇帝,早已作古!

  朱高燧用驚詫的目光注視著瞻基。他與東宮的關係稀鬆平常,加之又常年鎮守北京,所以對自己這個大侄兒其實並不了解。對於瞻基年紀輕輕便獲封太孫,高燧雖不像他的二哥高煦那樣,將其完全歸咎於瞻基的討巧奉迎,但也多多少少地認為父皇對瞻基的賞識有些言過其實。但今天這一頓飯,使高燧的認識發生了顛覆性的逆轉,瞻基在冊封黃教和改土歸流二事上表現出來的非凡才具和見識,讓高燧不得不服的同時,也生出一種自慚形穢的感覺。“父皇封他做太孫,其實是有道理的!”高燧心中暗暗想到。只是,在洞悉這一切後,高燧心中頓時生出深深的失落,甚至還有一絲恐慌。

  “看來朕的基兒真的長大了!”這時,永樂發出一陣感嘆,接著又笑道,“爾今所言,為朕解開了兩大難題,也為我大明的千秋基業立下大功!說吧,要朕如何賞爾?”

  “孫兒身為皇太孫,為國籌謀,本乃分內之事,豈敢邀功請賞!”瞻基謙遜一句,旋話鋒一轉,又道,“其實孫兒能有此見識,除蒙皇爺爺教誨外,亦是幾位師傅教導有方。這次來見父皇之前,孫兒專門去見了楊士奇、黃宗豫兩位師傅,這貴州建省之議,其實就是他二人參詳出來的!”說到這裡,瞻基站起身子,緊接著又跪倒於地,神情懇切地道:“兩位師傅和金問雖有過失,但絕非奸邪之輩。請皇爺爺看在彼等忠心謀國的份上,饒他們一次吧!”說完,他又“怦怦怦”連磕了三個響頭。

  見瞻基突然為楊士奇他們求情,永樂先是一愣,繼而面露猶豫。瞻基見狀,又從袖中拿出一張疊的方方正正的箋紙,奉到永樂面前,道:“上月,鄭和四下西洋途中遣船送榜葛拉使臣入朝納貢,並獻麒麟至京。當時父皇傳旨南京,命楊士奇詠詩以賀。楊士奇尚未來得及動筆,便被鎖拿下獄。今日孫兒去見楊師傅,他便拿出此紙,說是奉皇命所制,托孫兒轉呈陛下!”

  永樂接過箋紙打開,見是一首《西夷貢麒麟早朝應制詩》:天香袖引玉爐薰,日照龍墀彩仗分。

  閶闔九重通御氣,蓬萊五色護祥雲。

  班聯文武齊鵷鷺,慶合華夷致鳳麟。

  聖主臨軒萬年壽,敬陳明德贊堯勛。

  永樂閱過,將紙重新折好,放到桌上,嘆口氣道:“難為楊士奇,身陷囹圄還不忘此事!”

  見永樂口氣鬆動,瞻基正喜出望外,一旁的高燧卻插口道:“幾位師傅都是忠義之臣,將他們下獄是有些嚴苛。不過二田脫逃,東宮確有過失,此事天下皆知,若不施懲戒,父皇難免會落下徇私枉法的嫌疑,對大哥的名聲同樣不利。從這一節上說,問罪東宮屬臣,也是不得不為!”

  高燧說完,瞻基的心便就一沉,正欲再言,永樂已點頭道:“燧兒說的有理!太子有錯,懲其僚屬,這是歷代通用之法。要是朕就這麼把他們放了,外人還不知怎麼議論朕和熾兒!”

  “可是……”瞻基急道。

  “爾不必再勸……”永樂伸出一隻巴掌,打斷了瞻基,道,“便折中處置。楊士奇姑宥之,命官復原職,黃淮與那個什麼金問則不能免!”

  瞻基本想把這三人都撈出來,結果被高燧一攪和,只單單救出一個楊士奇,不由有些失望。不過觀永樂態度,他心知不可再爭,只得叩首道:“孫兒代楊師傅謝皇爺爺!”

  由於議事的緣故,這一頓便飯足足吃了一個多時辰,永樂一瞧角落處的沙漏,見已時近未初,遂起身對瞻基和高燧笑道:“朕年紀大了,午後須睡得一陣,否則下午便打不起精神,爾等道乏吧!”

  “阿!”瞻基和高燧趕緊告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