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七百五十萬?”永樂眉頭一皺,“記得那個藺芳跟朕說最多不過六百萬貫!怎麼一下超出這麼多?”

  “當時未曾料到會重開新渠!而且此次改道後,要在汶上重新築壩,這筆開支也是少不了!”瞻基先解釋了原因,又話鋒一轉道,“不過即便如此,也用不了七百五十萬貫。按照藺芳的核算,工程本身大約也就需個六百五六十萬貫的樣子!”

  “那這多出來的一百萬貫是做何用?”

  “是這樣!”瞻基一欠身,道,“孫兒這次去山東,發現流民甚多。百姓衣食無著、流離失所,此素為國家動亂之源。譬如這次所遇賊寇,其中雖不乏奸詐之徒,但想來也有許多是窮極無奈,不得不做這傷天害理的勾當。按理說,對此等流民,當由朝廷出面安置。只是若要如此,恐又要花一大筆錢,以朝廷眼下財力,恐難以支應。故回京路上,孫兒便想,不如以工代賑,將此等流民組織起來修運河。如此既可減輕百姓徭役,又可讓流民有個活命的路子,以防他們窮極生亂。一百萬貫雖然不少,但較之於其他安置之法,卻就節省多了!此乃孫兒一孔之見,是否妥當,還請皇祖父聖裁!”

  自打上次在開河站與賽兒爭論後,瞻基便對山東民生艱難生出惻隱之心。不過他也明白,山東之所以隱患叢生,根子還在於朝廷對百姓剝削太重。但若要減免山東賦役,又會影響到朝廷在北疆的整體戰略,進而對開拓國策造成衝擊。瞻基不想也不敢去觸皇祖父的霉頭,但也不能對流民之事無動於衷,於是便想到了以工代賑的法子。

  像修河這種事,以前都是作為徭役攤派給百姓,朝廷不需支付任何工錢,最多安排個伙食而已。百姓對此雖然不願,但因有家有業,卻也不敢推辭。流民都是家破人亡之輩,沒有牽掛,自然也不可能再給朝廷白幹活,要組織他們修河,工錢肯定是免不了的,這一百萬貫便是支付給修河流民的工錢。這樣既穩住了流民,又避開了賦役這個禁臠,瞻基自信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果然,聽了瞻基的話,永樂心有所動。其實山東之困,他心中一直有數。只是正和瞻基所忌憚的那樣,永樂本人也不敢輕易減免山東的賦役。這些年來,朝廷之所以能在北疆取得諸多成就,無一不仰仗山東的賦役。有這麼層緣故,永樂只能對山東民生之困置若罔聞。不過承受了多年的苛捐重役後,山東的民怨的確已到了一個必須正視的地步,尤其這流民滋生,更是成為大明王朝的隱憂。

  賦役一時半會是不能大減的。雖然漠北軍事已告一段落,但山陵還在修建,接下來還要營建北京城,這事已擱置了好幾年,實在不能再拖。但流民之患也必須儘快消除。面對這種兩難之局,永樂一直沒找到好的解決之道。

  但今日瞻基的話,倒給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爾之言不無道理!”思忖再三,永樂道,“只是疏浚運河,工期不過半年,過後民夫沒了差事,依舊會淪為流民!如此豈非治標不治本?”

  “這個不會!”瞻基笑著道,“運河一通,不僅漕船,就是商船也會大大增加,到時候這些流民便可改行做船夫或縴夫。總之只要有口飯吃,誰又會再鋌而走險呢?”

  永樂心中盤算:實行以工代賑,流民有工可做,同時朝廷也不需再額外攤派徭役。而到運河貫通,不僅給流民開闢了新活路,原先山東百姓應承擔的力役也就不用了,這其實是變相的減免徭役,山東百姓的日子因此會多少好過一些。這種辦法既可以將現有的流民妥善安置,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流民的滋生,用一百萬貫解決這個大麻煩,的確是十分划算的。想到這裡,永樂頗為讚許地對瞻基道:“《易》中有云:‘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也。’爾能從河工中尋到改善民生之道,著實難得!這筆錢朕掏了!”

  “孫兒代山東百姓謝皇爺爺恩德!”雖然未能如願將遇刺的禍水轉嫁給高煦,但卻從永樂口中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瞻基失望過後總算也獲得了些滿足。

  永樂將手中本章放回書案,對瞻基道:“明日便把爾之方案付諸廷議。若群臣無異議,過幾日朕便下旨正式疏通會通河。至於這這具體工程……”永樂想了想,又問道,“爾還要赴山東協助宋禮他們督辦河工嗎?”

  “是的!”現在會通河已經成為瞻基最大的政績,他當然要全程參預其間,將這份大功給穩穩噹噹地坐實了,“孫兒願親眼見證會通河全線貫通,還請皇爺爺務必成全!”

  “爾不怕再次遇劫?”永樂笑著問道。

  “男兒行事,豈能稍遇險阻便半途而廢?”瞻基先是豪氣沖天地說了一句,繼而又笑道,“何況孫兒此次也不可能再微服赴魯。到時候出入都有大批侍衛跟著,草寇又豈再有覬覦之機?”

  永樂哈哈大笑,道:“好!便讓爾再去山東!爾打算何時動身?”

  “孫兒準備在宮裡歇兩天,待皇爺爺聖旨一下,便和去山東傳旨的中使一道啟程渡江!”

  “不用這麼急!”永樂擺了擺手,忽然話鋒一轉,道,“過幾天你五、六兩位叔爺爺就要進京,你見過他們後再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