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復望著高煦有些發灰的臉,淡淡地道:“解縉是死老虎,可沐帥在皇上心中的份量還是很重的。萬一太子通過解縉跟沐帥搭上了線,那王爺的處境就大為不妙了!”

  “應該不會吧!”高煦沉思半晌,仍心存僥倖地強擠出一絲笑容道,“靖難時沐晟就押錯了寶,差點把命給搭進去!有這前車之鑑,他還敢來趟爭儲這汪渾水?”

  “就算沐晟不敢,但他也會暗中偏向東宮。若有朝一日太子登基,王爺要將今上的故事再演一回,那時沐晟恐就不會袖手旁觀了!”

  朱高煦身子一震。一直以來,他心中一直隱藏著一個想法,就是實在易儲不成,那待父皇駕崩後,自己就依葫蘆畫瓢,再來一次奉天靖難!而隨著自己形勢的越發不利,高煦對這個最後“殺手鐧”的期望也越來越強。

  奉天靖難,最要緊的就是軍權!現在明軍主力主要分為三部。其中最精銳的當然是戍守邊塞的北軍。本來,憑著靖難時打下的基礎,再加上丘福等人相助,高煦在此部中有著相當高的威望。不過隨著丘福兵敗身死,北軍也經歷了一次大換血,如今高煦對這支軍隊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除開北軍,第二支主力則是駐紮在南北兩京的京衛。不過這部分人馬歸屬五軍都督府,直接聽命於朝廷,若高熾登基,那自然由他掌控,高煦插不進腳。除了北軍和京衛,最後一支明軍主力則是在交趾的二十萬南征大軍。這一支軍馬主要由滇、桂、粵、川等省兵馬組成,他們的統帥則是沐晟!如今交趾仍是亂象從生,戡亂絕非一日可成,這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歲月里,這支軍馬始終會由沐晟統領。一旦沐晟心向東宮,那將來自己“靖難”時,這二十萬大軍就會義無反顧地殺向自己!

  “解縉不能留了!”高煦本以為解縉被黜至交趾後便不再對自己構成威脅,不料他竟能攀上沐晟這個高枝!辨明其中利害後,高煦終於下定了決心。

  “不過解縉這篇文章如何作,還需小心斟酌!”高煦緊接著又說出一句。這句話的確點中了要害。拿解縉開刀,既要將他本人打死,又還需和東宮扯上關係,此外還不能牽涉到沐晟,這其中的火候一定要拿捏准,稍有不慎就會弄巧成拙,成為一篇敗作。

  高煦心思重重,史復卻是成竹在胸。他自信地一笑,道:“在下昨日想了一宿,已找到一個絕佳的法子!”

  “哦,願聞其詳!”高煦趕緊打起精神。

  史復卻未直接暢言,而是微微一笑,道:“王爺可知,前向解縉回朝述職,是何時進京,又是何時離京?”

  “這我哪裡知道?”高煦不由愕然。在今日之前,他一直視解縉為一死人,當然不會關心他的行蹤。

  “還是我來告訴王爺吧!解縉是於五月初九進京,離京則是在七月二十三。他在京城一共待了七十三天。”史復頓了一頓,方繼續道,“這七十三日中,解縉多次進宮晉見太子,大清河決堤,也正是在此期間發生!”說到這裡,史復臉上露出一絲詭譎的笑容:“紀緹帥選的好地方!大清河在東阿縣境內決堤,東阿縣正歸東平州所轄。而東平知州余萬言,亦和解縉一樣,是江西吉水人!他當年升任東平知州,也正出自解縉的舉薦!”

  高煦目瞪口呆——照史復的意思,這是要說解縉與高熾勾結,故意掘堤堵路,以使北征大軍斷糧,將永樂困死在漠北,從而使高熾擺脫地位不穩的困擾,提前登基問鼎!

  太毒了!饒是高煦早已見識史復的心機歹毒,但聞得此言,仍不由得直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此計要是得逞,別說解縉肯定被誅滅九族,就是太子朱高熾也免不了得喝鶴頂紅!半晌,他方吶吶地道:“你這也太異想天開了吧!大哥和解縉謀逆弒君,這話說得連本王都不信,父皇豈是那麼好糊弄的?”

  “誰說太子也謀逆了?”史復反問一句,繼而哈哈笑道,“吾之意,僅是解縉為重回朝堂,故欲讓太子提前登基而已!”

  高煦這才明白。待想想,他仍搖頭道:“就算如此,我們也沒有證據!”

  “何需要什麼證據?”史復不屑地一笑,道,“真要能找出證據,連東宮都一鍋端了,何況一區區解縉?咱們此次目的,不過是為除掉解縉,並以此讓皇上與東宮心生嫌隙,從而阻止太子主持河工。至於這兩個目的能否得逞,說白了全在陛下一念之間。而我剛剛說過,皇上對解縉甚為不喜。故哪怕就是捕風捉影之詞,只要能戳准皇上心思,十有八九便能成功!”

  “你的意思是……”

  “故技重施!”史復斬釘截鐵地道,繼而壓低聲調,將腹中方略倒出,末了嘿嘿笑道:“皇上生性多疑。咱們只要把准這一點,定能見得奇功。”

  高煦面如冰霜。半晌,他眼中閃過一絲寒光,冷冷道:“就這麼辦。不過雖是重演故計,但也不能原樣照搬,否則太過虛假。這手段上頭,還得另下番心思!”

  “當然!”史復接口道,“此節在下早有思謀。上次是在南京,至於這一次,咱們就挪個地方,改在東平!東平百姓大半在那次決堤中遭了災,若真讓他們知道是這個緣由,恐怕立時就會鬧翻天!民憤一起,解縉更無幸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