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永樂輕飄飄一句,高熾聽在耳里猶如天籟之音。他強行壓抑住內心喜悅,激動地道:“謝父皇誇獎!若此事果能施行,兒臣願親赴山東,充任監督!”

  “此事到時再議,爾先道乏吧!”永樂微笑著隨口一應,高熾也不再言,只恭恭敬敬地行禮告退。

  高熾走後,永樂重新將目光投向地圖,他伸出手指,指向大運河南端,隨即順著圖中河道路線徐徐而上,當經過會通河段時稍稍停滯,旋又繼續向北,直到末端的張家灣處方停。再將整個地圖掃視一遍,永樂突然頗有些興奮,在他眼中,這圖紙上的黑色曲線,似乎已經變成真實存在的筆直河道,無數裝滿糧食的漕船,正綿延不斷地向北,駛向它們的目的地——北京。“此事若成,遷都又少了一大阻礙!”永樂不無憧憬地暢想著……

  三

  第二日,刑部司務藺芳便在內官的引領下,小心翼翼地進入武英殿。一個時辰後,藺芳從武英殿出來,轉而直奔春和殿。剛走過春和門,便見高熾已在丹墀上翹首以盼,藺芳一邊小跑登階,一邊興沖沖地隔空叫道:“太子爺,皇上准了,皇上准了!”藺芳是個三十多歲的精壯漢子,對水利甚為痴迷,但性格卻稍顯木訥,素不苟於言笑,像今日這般喜形於色更是從未有過,想來是永樂對疏浚運河的態度給了他極大的鼓舞。

  遙遙聽得藺芳之言,高熾心中也是一喜。但他仍維持著太子的氣度,只微笑著待藺芳爬上丹墀,才淡淡道:“進殿裡去說!”說完,便轉身緩緩向內走去。見高熾如此,藺芳一愣,這才發覺自己有些失態,趕緊收斂心神,亦步亦趨地隨著高熾進殿。

  二人進了書房,王三兒指揮著幾個都人端來兩杯熱茶,又奉上幾盤蜜餞,方小心退出門外,臨走前亦不忘將門帶上。高熾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方不緊不慢地道:“爾方才言父皇准了,是准疏浚河道,還是准先行勘察?”

  “是准先行勘察。”蘭芳這才發覺自己剛才只顧著興奮,連話都沒說周全,旋不好意思地一笑,頓了一頓,再道:“皇上叫臣與工部宋尚書、金侍郎他們商議,擬個詳細的條陳,待他老人家看後,若覺可行,便命我等前往山東勘察!”

  “恩!”高熾點了點頭。永樂的態度與他預想的完全一致。想了想,他又問道:“這疏浚運河一事,爾果真有把握?本宮在父皇面前可是打了保票的!”

  說到河工,藺芳便恢復了一貫的嚴謹。他沉吟一陣,道:“會通河一段雖地勢不平,但好在沿途河流不少。據臣構想,只需因勢利導,再引水濟渠,依地勢多設閘口,將全段分為數截,如此一來,每一段皆河寬水平,便可通行大船。當然,具體情況還需臣去現場勘察後方能確定,眼下尚不能定論!”

  高熾微微有些失望。不過他亦明白藺芳說的是實話。而且正因為其耿直,反倒讓他覺得此人實誠,遂道:“也罷!爾悉心辦事,即便不成,亦有本宮擔待!”

  “謝太子!”藺芳對高熾感激涕零。正是有了這位太子爺,他才能鹹魚翻身,一身才學亦有施展之機。藺芳暗中下定決心,一定要治好會通河,以報答太子的信任,也為天下蒼生做一件大大的益事!

  三日後,永樂發下敕旨,命工部尚書宋禮攜刑部司務藺芳赴山東勘察會通河道。宋、藺二人接旨後準備數日,便頂著臘月的寒風渡過長江,一路向北而去。二人出京後未久,伴隨著一場鵝毛大雪,永樂九年的元旦到了。

  這一個新年,可以說是永樂自登基以來過得最開心的一次。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大朝儀上,前來朝賀的外國使臣中,出現了韃靼賀使的身影。自大明開國以來,韃靼作為蒙元衣缽的直接繼承者,與中國從來都是不共戴天,此次韃靼平章脫忽歹代表阿魯台進京,恭恭敬敬地以藩臣之禮向華夏天子恭賀新年,大明君臣的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大朝儀結束後,永樂破例命漢王朱高煦陪韃靼使臣遊覽京城,讓這群來自化外苦寒之地的韃子開開眼界。

  高煦受命,領著脫忽歹一行將偌大個南京城逛了個遍,讓他們親身感受大明天朝的繁榮和富強。直到大年初四,這陪游才算結束。將韃靼使臣送回會同館,已是夜色朦朧,高煦打馬回府,剛到王府門口照壁前,便遇見王府紀善枚青。枚青見著高煦,趕緊湊上前將他扶下馬,旋作揖笑道:“臣這幾日天天進府給使長拜年,卻每次都撞著您陪韃子出遊,今日本想著又是白來一次,沒料著臨走總算見著您了!”見高煦面色潮紅,滿身酒氣,枚青又一臉諂笑道:“王爺陪那幫韃子喝酒了?”

  “喝酒?是斗酒!”高煦口呼白氣,邊往裡走邊咕噥道,“這幫狗韃子,戰場上殺不過咱們,只會在酒桌上逞能。個直娘賊的,可把本王喝了個苦!”說著,高煦忽覺胃裡翻江倒海,忙走到牆角邊,“哇”地放聲大嘔。隨著肚中諸般穢物倒出,地面上浮起一股難聞的異味。枚青聞著,眉頭微微一皺,但仍強忍著走上前,拍著高煦的後背笑道:“皇上定是知道韃子好酒,故特遣您去陪他們。滿朝文武誰不知道王爺是海量?有您出馬,就算是酒桌上,也絕墮不了我大明威儀!如此說來,您這也算是為國捐軀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