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非兒臣臆測,乃是刑部司務廳司務藺芳所言!”

  “藺芳?”永樂似乎聽過這個名字,但一時又想不起來,旋皺眉道,“一個九品末職,還是刑部的官,他的話怎當得准?”

  “父皇可不能小瞧這個藺芳!”高熾趕緊解釋道,“他是山西夏縣人,從小就生長在黃河邊,祖上三代都是河道監工,對水利精通得很。而且他十五歲時曾隨父到臨清投靠姨夫,對會通河也頗有了解。據他說,會通河一段雖屢淤塞,但若治理得法,完全可以如中河一般暢通無礙。”

  “這治理得法作何解?”

  “無非是引水、築壩,建閘等,兒臣不通水利,一時也解釋不清!不過宋禮和金純對他的建議卻頗為讚賞。”高熾老老實實地做答。

  宋禮是工部尚書、金純則是工部左侍郎。此二人皆為工部堂官,且都處事嚴謹,聽高熾說他們也都讚賞藺芳,永樂這才起了興趣,隨即問道:“既然精通水利,為何不到工部任職,反倒在刑部做個打雜的末官?”

  “父皇有所不知!”高熾笑著接口道,“此人雖精於水利,卻是個直來直去的性子,處世剛直不阿。前兩年他為刑部廣西司郎中,本已定好了要調到工部都水司,結果臨走前因秉公辦案,將陳瑛的一個侵奪商人財貨的外甥打入大牢,這一下就把陳瑛得罪了,結果被逮著個把柄參了一本,這才被貶為司務。宋禮一直想要這個人,只是礙著陳瑛。監國期間,宋禮還來找過兒臣,想把藺芳調去工部。只是藺芳之罪乃父皇欽定,兒臣不敢自專,故沒敢答應。”永樂北巡期間,左都御史陳瑛留守京城,期間更加飛揚跋扈,連參數位建文朝舊臣,已經激起了公憤。兩日前,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呂震、工部尚書宋禮三人領銜,聯絡了數十位曾在建文朝任職的文職官員,狠狠地參了陳瑛一本。高熾一向與文臣同氣連枝,雖然這次陳瑛並沒惹到他,但對於這個黨附高煦的幹將,他也樂得落井下石。

  聽了高熾的話,永樂頓時想起來了,自言自語道:“朕依稀記得,當時陳瑛參這個藺芳的罪名是‘心懷怨望,暗念舊主’。”說到這裡,他眉角一跳,口氣中帶著幾分慍怒道,“每次都是這個罪名!朕登基已經十年了,哪還有那多人暗念舊主?他陳瑛也有些過了,連個小郎中都不放過!”當初陳瑛在建文削藩時曾暗助燕藩,並因此被罷官下獄,永樂登基後,便命他執掌都察院,這裡面緣由除知恩圖報外,也有用他監視那些後來歸附的建文朝舊臣的意思。而陳瑛也忠實地履行了這個鷹犬的職責,在他的參劾下,諸多文官被冠以“追憶前朝”的罪名罷官削職。這裡面或有一二果是如其言,但更多的則是參雜了陳瑛自己以及高煦、紀綱等人的私心。而對陳瑛的參劾,起初永樂也是抱著“寧可錯殺不可錯過”的宗旨一概照准。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永樂的帝位越來越穩固,他對建文朝舊臣的猜忌自也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希望朝臣們勤勉辦事,助自己開創永樂盛世。在這種形勢下,陳瑛不知收斂反而一如故往,這就讓永樂愈發感到不耐。而這一次蹇義等人之所以聯名參劾,也是把握到了永樂這種心態的變化;加之他們收羅的罪狀皆是陳瑛在永樂北巡期間犯下的,當時高煦和紀綱都已隨駕到了北京,此番就是想為陳瑛開脫,也沒有立場;而這時高熾又不失時機地從旁加了一劑猛料,這就更讓陳瑛形勢不妙。果然,永樂眼光一閃,鼻子裡冒出一股粗氣,冷哼哼地道:“這個陳瑛,也太過分了些。要照他這麼做,誰來為朕治理天下!”說話間,永樂似乎忘了,陳瑛之所以能橫行朝堂,也都是他本人的有意縱容所致。

  高熾卻暗中竊喜。說一個藺芳,卻扯到了陳瑛肆意妄為上頭,並獲得父皇的認可,這對他來說絕對是個意外之喜。“回頭一定要給蹇義透個口風,讓他們再加把勁!”察覺到永樂對陳瑛的不滿,高熾十分快活地想道。

  “改日把這個藺芳帶來,朕要親自聽他講講!”永樂的一句話,又把高熾的思緒從黨爭拉回到疏浚河道的正事上頭。高熾聞言又是一振,臉上露出一絲喜色道:“父皇是同意疏浚會通河了?”

  “此是利在千秋的益舉,朕自不能輕易否定。不過還要看這個藺芳講的有無道理。而且最要緊的,是要派能員現場勘察,擬出個方案。若確有可行之法,朕也不會心疼這六百萬貫!”永樂當然不是傻子,當高熾說出能將運河運力提高到兩百萬石的判斷後,永樂立刻意識到了其中的價值:果此設想成為現實,那河運基本上就可以取代海運。如此一來,可以確保運糧的安全性不說,效率也大大提高,魯、豫二省百姓的徭役也會因此大減,這對天下的好處是不言自明的。何況,運河暢通與否還關係到湖廣巨木的北運,這是亟待解決的近憂。

  永樂雖仍未答應,但口氣已明顯鬆動,高熾聽在耳里,大受鼓舞,當即興沖沖地道:“兒臣回頭就跟他說!”

  “恩!”永樂點了點頭,又對高熾笑道,“吃一塹長一智,爾能從運糧失期看到疏浚運河之利,這份眼力著實難得。看來這一年多來,爾亦長進不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