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瞻基的糧隊於六月二十八日在開平東北百餘里外的金沙苑與漠北大軍接上了頭。而應昌糧隊已先期抵達。當宣府的救命糧送進大營,永樂終於長長地舒了口氣。這二十日來,明軍先後受到幾股韃子餘部的騷擾,雖都被擊退,但也因此耽擱了數日行程,使明軍糧草愈發緊張,到最後幾乎斷炊。幸虧緊要關頭應昌糧米送到,這才解了燃眉之急。此時瞻基攜糧趕到,大營終於擺脫徹底了危機。回想起南歸途中將士食不果腹的窘境,永樂至今都感到陣陣後怕。

  作為運糧救援大營的功臣,瞻基、李彬夏元吉都受到了永樂的褒獎,但與其他人的或高興,或淡然不同,瞻基心中卻充滿了忐忑。儘管江南大米被劫所造成的危機已被彌補,但永樂對這個幾乎使明軍陷入絕境的重大過失仍耿耿於懷。在祖孫的敘話中,瞻基明顯感受到了皇爺爺對自己父親的強烈不滿。儘管自己百般討好、盡力斡旋,但在二叔漢王的挑唆下,皇祖父的怒意始終難以平息。對此,瞻基憂心忡忡,但也無計可施。唯有暗中使人向京城報信,叫父親早做準備。

  大軍徐徐南行,於七月初二抵達開平。在這裡,明軍又得到了兩三萬石的軍糧補充,終於可以確保平安返回塞內。

  稍事休整,明軍於七月初四抵環州、初五抵李陵台、初七抵寧安驛、初八到盤古鎮。到七月初九時,巍峨的燕山出現在明軍眼前,高煦一馬當前,往前奔馳一陣,指著前方一座堡壘,興奮地對永樂大聲喊道:“父皇,龍門所到了!”

  過了龍門所,便意味著已進入大明境內。看到龍門所上空飄揚的“明”字大旗時,出征半年,最後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的明軍將士,不約而同地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永樂心中也是感慨萬千。這半年來,他率大軍深入敵境千里,橫掃草原頑敵,至此終於大功告成!本雅失里完了!作為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他未能挽回祖先的昔日榮光。當他被自己打得落花流水,單騎逃竄之時,孛兒帖氏維繫了兩百年的輝煌,已徹徹底底地無可奈何花落去了。阿魯台也元氣大傷。這位曾經幾乎一統漠北,不可一世的草原梟雄,在明軍的窮追不捨下亡命於深山老林。雖然明軍最終未能盡殲其部,但失去了大批牛羊,又錯過夏秋遊牧之機的韃靼部落,已不可避免地將在這個冬天傷筋動骨。經此一役,至少十年之內,其無法再對大明疆土造成威脅,長期生活在北虜威脅下的中國,將迎來一段富足安寧的歲月。在這一刻,永樂明顯感覺到:自己鼎力推行的開拓振興國策,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華夏在經歷了百年曲折後,重新回到了歷史的頂峰!一個嶄新的永樂盛世,終於來臨!

  注 釋

  ①又稱“一撒”,明代服飾之一,自元代辮線襖演變成來。

  《永樂風雲 第四部:萬代千秋》

  第一章 南北會通

  一

  朱高熾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一個多月前,大清河決堤、糧車被阻於東平的急報送進了京城。高熾接報,驚得幾乎昏厥。他知道這二十萬石糧對漠北大軍,對父皇意味著什麼。接下來的幾日裡,這位監國太子急得就如熱鍋上的螞蟻,不停地向山東發旨,命地方官府趕緊堵住缺口。缺口被堵上了,但大水沖毀了官道,一時難以修復,糧隊始終出不了東平州城。消息傳回,高熾急火攻心之下,頓時舊疾復發,臥床不起。高熾這麼一倒,留京輔政的蹇義、黃淮、楊士奇等幾個大臣一下子慌了神。如今運糧失期,漠北四十萬將士乃至永樂本人危在旦夕,太子又在這關鍵時刻病倒,萬一這兩頭都出現最壞結果,那大明王朝立刻就會分崩離析!想到這裡,幾人都不寒而慄,卻又無計可施,偏偏還不能表露,只能暗暗著急。

  就在眾人幾近抓狂之際,北京傳來一個消息,讓大家鬆了口氣。在張輔、夏元吉的努力下,總算又湊了一些糧食,並及時運到漠北大營,四十萬將士仗此勉強渡過難關,並平安返回塞內。接得此報,眾人不約而同地暗道一聲僥倖,旋又趕緊進宮,將這個好消息稟報高熾。高熾本在病榻上哼哼唧唧,聽得此信,猶如吃了一服強心劑,精神大振之下,病情也隨即好轉。沒過幾日,他又可以神采奕奕地視事理政了。

  不過高熾的高興並未持續太久。御駕返回行在後,永樂立即給南京發來一道敕旨,除嚴斥高熾運糧延期之過外,還連帶著對其監國理政期間的諸般舉措頗有微詞,不滿之情躍然紙上。高熾看罷,頓覺挨了當頭一棒,待回過神,他將敕旨再仔仔細細看了兩遍,越看越覺得父皇有老帳新帳一起算的意思。再細細一想,高熾又覺得無比委屈:運糧失期,是因為大清河突然決堤;至於所謂監國期間處事急躁、不遵成規等種種話語,那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這多半是二弟朱高煦在父皇面前煽風點火,給自己下的絆子!不過眼下高熾也無以置辯:不管怎麼說,運糧是自己的職責,中途出了岔子,這屎盆子只能扣在自己頭上。至於舉措不當等鬼話,眼下父皇遠在北京,自己就是想解釋也不可能,只有等御駕迴鑾再做計較。不過這些都還不是關鍵,最讓高熾心驚肉跳的是,他從上諭中感覺到了父皇或已生廢儲另立之意。其中“……觀爾處事,不及爾二弟多矣……”一句,讓高熾一連多日都睡不著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