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復嘿嘿一笑。這幾年在他的參謀下,高煦在朝政方面頗有長進,但史復卻清楚,這些其實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並無太多真才實學以為基礎。一旦沒自己這個謀主事先謀劃妥當,這位親王朝堂論政的本事絕不比十年前高明多少。故而,史復建議高煦儘量少與那些博學鴻儒們聚在一起,理由是一旦談經論道,高煦要麼不能開口,要開口則極有可能露餡,徒遭人恥笑。高煦也知道自己的斤兩,對史復之言遵行不二。幾年下來,雖說大家並不認為這位漢王已有滿腹學問,但至少也贊同他在明析事理方面還是很有長進的,永樂亦持此觀點。這對這位曾經以“粗鄙無文”而聞名的高煦來說,已是十分難得。此次永樂設宴,參加者皆是編纂《永樂大典》的飽學之士,席間免不了對此類書大加議論。到時候大家引經據典、縱論古今,高煦卻插不上嘴,那未免就太尷尬了。更重要的是,高熾這位學富五車的太子爺也出席宴會,高煦就更不希望以自己的寡聞來襯托東宮的“博學多識”了。念及於此,史復笑笑道:“善藏拙、知進退,王爺能做到這點,已較往日練達許多!”

  “如此便是練達?”高煦有點哭笑不得。半晌,他又搖搖頭道:“又不當吃又不當喝的,也不知父皇花這多功夫修這書有什麼用?”

  “藻飾太平!皇上志存高遠,欲比三代賢王,有此等舉措亦不足為奇!”兩人正敘話間,一陣洪亮的聲音從背後響起,高煦與史復回頭一看,紀綱已笑著走了進來。

  “也不僅僅是藻飾太平這麼簡單!”史復興致不錯,笑著接過口道:“一開始時還不覺得,如今再回過頭看,其實一部《永樂大典》,除向世人彰顯煌煌文治外,也多少有著藉此體現華夏文明之盛,誘使番人對中華心生嚮往的意思。內聖然後外王,故修纂大典,其實也是文以教化之一種,對化夷入夏,拓土開疆亦有裨益!”

  紀綱以前對史復頗有點不服氣,好幾次在高煦面前給他下絆子。但這幾年相處下來,史復卻從未有過排擠紀綱的意思,對紀綱的譏諷乃至挑釁,他也都一笑置之。有這麼些因素,紀綱雖仍對史復戒心不減,但也不至於像以前那般,處處都要和他一較短長。兩人的關係至少在明面上已親近許多。此刻聽了他的分析,紀綱也笑著點點頭道:“恩,先生言之有理!不過照此說來,太子熱衷修典,倒是難得的與陛下對外開拓的心思合拍了一回!”

  “他也就是瞎貓碰著死耗子!”高煦不屑地一哼。幾年的歷練,已使高煦較以往穩重不少,不過當史復和紀綱的面時,他仍偶爾會顯露出幾分張狂。

  史復望了高煦一眼,道:“確是如此。聽說下個月鄭和又要下西洋了,這事上頭,太子總是不會贊同的。”

  “那是自然!”高煦接過話頭道,“其實不光大哥,六部中許多堂官也對這事很不以為然,只不過父皇心志甚堅,加上夏元吉、金忠他們幾個干係最大的要員也都迎合上意,其他人也就找不到由頭去說罷了。”

  紀綱笑著道:“拓土西洋,皇上這心氣也太高了,偏偏這理由還不能擺到明面兒上講,只能說什麼要招撫蠻夷,這當然無法服眾!要不是王爺知道此舉的深意,連我都覺得此事荒唐!”

  “太子身為國儲,絕不會於此等大事一無所知!皇上肯定給他透露過一些內情。就是朝臣們,也未必盡蒙在鼓裡!只不過他們即便知道,也多半不會贊同,畢竟此舉太過驚世駭俗。皇上為不使番夷驚疑,又不願將此事擺到明面兒上講,這樣一來旁人便沒辦法直言相諫,也就只能就著耗費說事罷了!”史復一番輕描淡寫,便將高熾和朝中文官的心思剖析無遺,旋又瀟灑地一擺手道:“皇上與太子他們孰對孰錯,與我等毫無關係!這些閒話就不用說了。眼下咱們最要緊的,就是要好好利用君臣之間,尤其是皇上與太子之間的這等矛盾,為王爺的奪儲大業再使一把勁!”

  史復此言一出,高煦立刻將剛才閒聊時的散漫神情斂去,一臉嚴肅而又隱隱帶著幾分期待地道:“莫非先生有辦法在下西洋上頭再做篇文章?”

  “王爺也太抬舉在下了!”史復搖頭笑道,“要想謀劃得逞,那除了人算外,也得看機緣。如今太子地位不穩,別說他未必還敢出言勸諫,就算強要出頭,也不過就是國力不支這類老調重彈,激怒不了皇上!他二人不生齷齬,我等就算想從旁挑唆,也不好下手!”

  聽史復這麼說,高煦眼中閃過一絲失望。

  史復饒有興致地看著高煦臉上的風雲變幻,末了臉色一變,一本正經地道:“王爺無需沮喪!其實現在已有一個大好機會擺在眼前!只要王爺能把握住,那不用再行什麼挑唆離間的勾當,直接就能把太子拉下馬來,將您一舉送進春和殿!”

  “啊!”聽得史復此言,高煦又驚又喜,忙激動地問道,“先生此話怎講!”

  史復心中緊張盤算一陣,覺得確有把握,遂一臉堅定地道:“這幾年來,王爺在朝政上屢有建樹,尤其是您鼎力支持開拓國策,與陛下心意十分契合;相反,太子卻過失不斷,更是在國策上與陛下分歧嚴重,這已使得其地位岌岌可危!若吾推測不差,至少在陛下心中,您已超越了太子!這一點,不知王爺平日可有察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