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待鄭和述完,永樂回味良久,方一拍雙手,展顏笑道:“此賊橫行海上多年,終被爾等所擒,正應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語!從此以後,南海再無禍患,爾等為天下做了件大好事!”

  “此全賴陛下洪福!”鄭和趕緊奉承一句,又問道,“如今陳賊已押解至京,如何處置,還請陛下示下!”

  “棄市!”永樂毫不猶豫地迸出兩字,旋又冷哼一聲道,“此等惡賊,留在世上何用?朕自會命刑部趕緊定讞,年底前務必將他明正典刑!”永樂想了想,又補充道,“屆時所有入朝番使都會前往觀刑!”

  鄭和立馬明白,皇爺這是要藉此機會邀遠人之心。南海番國受陳祖義禍害多年,讓他們的貢使親眼見到陳寇伏誅,無疑會使他們感恩戴德。當然,這其中也隱隱包含著威懾番夷的意思。想到這裡,鄭和趕緊道:“陛下聖明!”

  “還有,那個施進卿,身居荒服心向大明,不愧為華夏子民!既然他已全有舊港,又建此大功,那朕自也不能虧待於他。便依其所請,於其國設舊港宣慰司,以他施進卿為宣慰使!”

  “阿!”鄭和大喜。

  “好了!”永樂一望窗外,發現天色已黑,遂笑道,“爾與景弘剛剛回朝,便被朕召進宮說了這許久,想來已累壞了吧?趕緊道乏,回去歇息!”

  “謝陛下!”鄭和與王景弘趕緊起身行禮。

  “對了!二下西洋的日期你二人都已知道了吧?”當鄭、王二人一隻腳已跨出御書房的門檻時,永樂的話聲又把他們召了回來,“三個月後,便要再次出海,爾等莫要懈怠,歇息幾日後,還需抓緊時間早做準備!”

  “阿!”鄭和二人齊聲應諾,隨即起身道乏。

  鄭和二人走後,永樂想到一下西洋的大獲成功,頓時心頭大慰。他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詩經》,翻到《小雅·北山》一節,那句家喻戶曉的詩文映入眼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自朕起,詩中所言,將不再僅是虛文!”將書放回原處,永樂滿臉堅定地想道。

  這一夜,永樂睡得十分酣甜……

  鄭和一行進京過後不久,都督僉事柳升也押解著黎季犛父子抵達京城。相較於鄭和的招攬番使入朝,黎季犛父子被解入京無疑更加令人振奮。為此,朝廷再次舉行奏凱獻俘嘉禮,規模之大遠勝於鄭和還朝。當黎季犛父子被五花大綁地引至午門前,向五鳳樓上端坐的永樂皇帝跪下請罪之際,那些曾經在安南胡朝威脅下惶惶不可終日的南海番國的使臣們,此時莫不生出白雲蒼狗之感,他們再看永樂的目光中,則更多了幾分敬畏、幾分拜服。而大明朝廷的赫赫威名,也在這一刻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

  第五章 狼煙再起

  一

  經過三年的編纂,《文獻大成》的重修終於大功告成。修成後的《文獻大成》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制、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一律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八千餘種,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其之詳備前所未有,乃華夏古今第一巨作!

  類書輯成,永樂覽之大悅,並親自作序。永樂五年十一月十五,永樂皇帝率百官勛戚駕臨奉天殿,總裁姚廣孝、劉季篪率一眾修纂官員正式進書,永樂鄭重受之,命藏於文淵閣,並詔告天下曰:“朕嗣承洪基,緬想纘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乃命文學之臣,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訖於當世,旁搜博採,匯聚群分,著為奧典……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粲然明備,其餘雜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見。蓋網羅無遺……名之曰:《永樂大典》。”從此,《文獻大成》便更名為《永樂大典》。

  在進呈《永樂大典》的大禮上,太子朱高熾與漢王朱高煦均一身吉服序班觀禮。與朱高熾發自內心的喜悅不同,高煦對這部皇皇巨著卻絲毫提不起興趣,但因礙著永樂,故也只能強作笑臉,跟著一眾臣僚一起山呼拜賀。大禮結束,永樂於華蓋殿設宴獎掖一眾修纂官員,高熾欣然出席作陪,高煦卻藉口身子不爽,推辭後徑直打道回府。

  回到王府,高煦便直接走入煦園。一進園子,便見史復正在幾個下人侍候下,悠哉悠哉地坐在池塘邊的石桌旁溫酒賞梅。

  “史先生好興致!”高煦走到近前,揮手讓下人散了,自己在史復身旁的石凳上坐下,拿過一個酒杯斟滿酒,隨即一飲而盡。

  史復看著高煦把酒喝完,方微微一笑道:“臣本想著王爺最快也得午後才會出宮,便生了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念頭。卻不料方到此坐下,您就回來了!”

  “看來本王擾了你的興致!”高煦也是一笑。因本打算獨自喝酒,史復此刻未蒙面紗,高煦看著他布滿傷疤的臉,頓時一陣反胃,忙扭頭裝做觀景賞梅,再道:“都是些酸儒,本王和他們聚在一起有什麼勁?早早回來,也落得清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