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煦沉吟一番,點點頭道:“先生說得對,這半年來,本王每日都在御前隨侍,父皇但有大事,也會徵詢本王意見,而卻很少召見大哥,國事上頭也從不向他垂詢!如此說來,本王在父皇心中的分量的確已超過大哥!”

  “王爺心細如髮!”有了高煦這句話,史復底氣更足,語調也提高了幾拍,“自來欲更易儲君,一則在於帝王心意,二則取決於百官態度。今太子已失寵,使陛下生廢立之心不難,那接下來便是要獲取朝臣支持。朝堂之上,原本是太子一系占優,但如今李景隆、茹嫦、解縉等擁戴太子的重臣已相繼被黜,東宮聲勢大減,王爺正可趁虛而入!在朝堂上重奪優勢!”

  “這個怕是不可能吧!”紀綱本端起茶杯欲飲,聽史復這麼說,便停下插口道,“李景隆和解縉是完了,可金忠、夏元吉還有內閣那幫酸學究都還在,而且都深受陛下信賴,他們可都是鐵了心跟太子走的!”說到這裡,紀綱又嘆口氣道:“而今的朝堂,都是文官們說了算,咱們再怎麼造勢,也壓不過他們!”

  高煦本被史復說得蠢蠢欲動,聽紀綱這麼一說,頓如泄了氣的皮囊,半晌方恨恨地道:“要是丘福他們幾個在,也未必就壓不住文官。金忠這江湖騙子太毒了!”

  高煦這麼說是有緣由的。當年冊封太子後,高煦賴在京城拒不就藩,永樂也不催他。金忠見狀,便以兵部尚書的身份上書永樂,言行在重地需有大將鎮守,請將淇國公丘福、安平侯李遠、靖安侯王忠,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五人調往北京。丘福這幾個都是位高權重的靖難元勛,也是燕藩舊將中與高煦關係最為密切的重臣,金忠此舉,無疑是要將他們趕出朝堂,以削高煦之勢。當時國儲已立,永樂雖然默許高煦滯留京城,但也不想讓他把朝堂攪得一團糟,故順水推舟准了金忠所奏,把丘福他們改派到行在後軍都督府任職。

  原本南京朝堂中,武官多與高煦親近,文官則或明或暗地維護太子,兩方人可謂旗鼓相當。可丘福他們一走,附和高煦的聲音隨即大減,朝堂上成了太子系占優。如今四年時間過去,朝中風雲變幻,高煦已經重新崛起,獲得了永樂的賞識,而高熾卻是日薄西山,太子寶座搖搖欲墜。可就在這易儲大業的節骨眼上,被自己倚為干城的丘福等人卻待在三千里外的北京,不能在朝中助自己一臂之力,想到這裡,高煦又氣又急,嘴上罵罵咧咧,心中恨不得把金忠大卸八塊!

  高煦的憤恨,史復一絲不漏全瞧在眼裡,不過他卻絲毫沒有附和之意。待高煦發泄夠了,他方從容自若地道:“王爺不必憂慮,某有一策,可使朝堂一夜之間變成咱們的天下!”

  “哦?”這一次不僅高煦,連紀綱都張大了嘴巴——如今韃靼威脅日甚,丘福他們絕無可能回京,而且就算他們都回來,漢王系也只能算是勉強可以和太子系文官分庭抗禮。史復一開口就是徹底壓過東宮,而且言之鑿鑿,這讓高煦和紀綱都大惑不解!

  “先生有何計策,速速道來!”事關奪儲成敗,高煦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說話的聲音都微微發顫。

  “前番對付李景隆和解縉,咱們使的是陰謀;而今變動朝堂,咱們就用陽謀!”史復有意賣了個關子,待把高煦和紀綱的胃口吊得差不多了,才一字一句地道:“王爺可找個機會跟陛下提議,以巡視邊塞為由,請陛下北巡!”

  “巡狩行在?”

  “正是!”史復點點頭,繼而一臉自信地道,“朝廷重臣中,要說與殿下最為親近,說話分量最重的,便非行在的淇國公他們幾個莫屬。金忠老奸巨猾,一眼看破此節,故將他們趕出朝堂,此乃釜底抽薪之計也!不過金忠能斬臂,王爺也能將它們重新接起來。只要說動皇上北巡,那朝廷實際上就移到了行在,丘福他們也就能在皇上面前為殿下張目!”說到這裡,史復不無得意地一笑,又補充道:“天子北巡,朝臣必然要分為扈駕與留守兩撥。而北京乃邊塞重鎮,皇上既為巡邊,那文官大半都會留京,隨行大臣自以武官為主,如再加上丘福他們還有留守北京的趙王,屆時行在朝堂上,王爺的勢力就能壓過太子!王爺的聖眷已在太子之上,又能在朝堂上占得優勢,這便是占據了天時地利,易儲的機會就來了!”

  史復道畢,高煦尚在權衡,紀綱卻立刻意識到——這是要和東宮決一死戰了!

  儘管對攤牌早有準備,但真當把此事搬上日程時,紀綱心中仍怦怦直跳。他有些緊張地望著史復道:“我記得先生當年說過,要行易儲,最少也得十年功夫。如今過去不到四年,先生便說時機已到,是不是太急了些?”

  “當時吾是有十年之語。”史復呵呵一笑道,“然兵法有云:勢者,因利而制權也!這三年多來,王爺進步既速、東宮衰微亦疾,形勢變化之快,已遠超當年所料。既然形勢大變,王爺已有得勝之機,那我等自不應拘泥於當年陳見。”

  “先生說得在理!”高煦右手握拳,朝著身旁的石桌狠狠一砸,堅聲道:“天賜弗取,反受其咎!如今既有機會,那我自當一搏!”高煦本就嫌十年太長,如今聽史復這麼說,當然大力贊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