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日的漢王府書房內,史復揣著個暖身子用的手爐,端坐於暖榻之上,緩緩將讓高煦自請領兵的建議道出。高煦本人尚未說話,一旁的紀綱便面露猶疑道:“親王領兵?這陛下能答應麼?他老人家自己就是以親王身份率兵靖難,取建文君而代之的。有這個前車之鑑,他豈能再留此隱患?而且就陛下登基這兩年的作為看,他雖表面善待諸位藩王,但暗地裡仍是頗為戒備的。就在前年,他便尋機連削代、岷二王的護衛親軍。由此可知,陛下心中十分清楚藩王之弊,未必會給機會讓二殿下再次掌軍。”

  “緹帥說得有理!”紀綱現已升任錦衣衛指揮使,故史復也改以“緹帥”呼之。略一思忖,史復將懷中的手爐扔到一邊,重重一點頭道:“不過我看可以一試。眼下朝廷的難處擺在這,丘福不能抽身,朱能是個病夫,其餘諸將又沒一個能挑大樑的。陛下雖然武功蓋世,但今時不同往日。他既已為帝,自也不便親征。如此算來,偌大個大明,可以統領西陲大軍的,也就只有二殿下了。二殿下在靖難時屢建奇功,才能素為諸將敬服;而且您又與北平舊將關係莫逆,再加上這個親王身份,領兵出征絕無不能服眾之憂。依我看,只要二殿下出面請纓,不消說燕藩舊將定會鼎力支持。有武將的擁護,此事就成了一半,再加上朝中也確實無人可派,沒準兒皇上會就此破例也未可知!”

  “哦……”就在高煦被史復說得心潮澎湃,正躍躍欲試之際,窗外卻隱隱傳來一陣歡呼之聲。緊接著,漢王府的侍衛總管周宣便風風火火的趕來。一進屋,他便一臉喜色地道:“使長,方才甘肅軍報進京,帖木兒東進途中暴病身亡,西虜已撤兵歸國了!”

  “啊?”周宣的話一說完,屋內三人皆面面相覷。半晌,高煦一揮手,打發周宣出去,旋望著史復和紀綱自失一笑道:“這老戎酋死得也真是時候,讓本王白生一番雄心!”

  “不過也無所謂!”紀綱輕鬆地笑笑道,“反正殿下也沒損失什麼,白費了些心機罷了!”

  與紀綱和高煦的從容不同,史復卻似想到什麼,當即眉頭緊鎖。過了片刻,他忽然臉色微變道:“不好!”

  “不好?”高煦被史復弄得有些迷糊,“何事不妥?”

  史復皺著眉頭道:“這撒馬爾罕一退兵,朝廷外患遂解,皇上緩過勁來,必重提下西洋一事,這領兵將領人選一事至今仍沒有著落,萬一陛下問起,二殿下將何以應之?”

  “不見得吧?”紀綱一聽也一愣,不過仍心存僥倖地道,“前番文官氣勢洶洶,不已經讓皇上把這事緩下來了麼?”

  “只是暫緩罷了。就是撒馬爾罕東寇消息傳來時,皇上給工部的旨意里,也只是暫停建造海船而已!”史復搖了搖頭,嘆口氣道,“沒料到皇上招撫西洋之志如此之堅,這麼多事遇到一起,都不能打消他的念頭。”

  紀綱一臉無奈狀道:“你不了解皇上。皇上這個人,一旦下定決心,便是撞上南牆也不會回頭!當年靖難時便是如此,否則也不可能百折不撓,終殺進京城,入繼大統!”說到這裡,紀綱想了想,又轉過來勸慰高煦道:“使長也不用太過憂心。就算沒西虜的事,至少解縉他們仍會反對,此事能否成行仍需兩說,就是能成,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使長還有時間,可徐圖他法!”

  “恐怕沒多少時間了!”史複眼神一黯道,“而今之局勢,較數月前已然迥異。去歲冬天,海內普降大雪,正所謂‘瑞雪兆豐年’,可以預料,今年天下糧食必然大收;而山東、直隸等地經數年屯懇,現已從靖難兵災中恢復,不需官府再賑濟糧草,朝廷又少了一大筆支出;此外,前段日子我翻閱邸報得知,夏元吉治水已近功成,蘇松、浙西一帶萬頃灘涂從此盡成良田。僅此一項,朝廷每年便平增百萬貫的進項,足抵下西洋諸般開支。朝廷開源節流俱有成績,天下雖不能說是海晏河清,但也算得上府庫豐盈了。有此等好局,陛下又有何理由放棄招撫西洋?”

  史復一件接著一件,說的都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事;可高煦聽在耳里,卻是件件晦氣。半晌,他方吶吶道:“既然如此,那我明日回稟父皇,就說無人應徵得了。”

  紀綱也贊同此議:“反正這次二殿下在推動下西洋一事上出力甚多,這些皇上都已瞧在眼裡。就算在遊說將帥上頭有所缺憾,也影響不大。”

  史復一笑道:“話是這麼說!不過既然皇上把這事託付給了殿下,那還是有個交待的好。畢竟,這也是殿下辦事才幹的一個體現!”想了一想,史復接著道,“就眼下形勢看,想把統兵將領全尋齊是不可能的。但殿下至少得請出一位總兵,這樣在皇上那邊就說的過去!至於副總兵、參將等等,就只能由皇上親自點將了!”

  高煦思忖半晌,點點頭道:“也唯有如此!不過我看難!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事情的發展又一次與史復預判不謀而合。沒過幾日,永樂再次下旨,督促有司加緊出使西洋的籌備速度。儘管解縉等部分文官仍然反對,但眼見外患消弭、太倉的錢糧儲備也日趨見漲,他們的聲音頓時弱了許多。沒過幾日,夏元吉回京述職,永樂將他召入宮中一番長談,出來後這位立下大功的戶部尚書也表示支持下西洋,再加上高煦的鼎力支持,朝廷輿論終於被扭轉過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