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見鄭和與高煦俱都露出疑惑的目光,永樂呵呵一笑道:“朕知道爾等所疑為何。朕給爾等講個典故吧!”想了想,朱棣對鄭和笑道,“三保,朕考一考爾,何為周禮之‘五服’?”

  鄭和的經史學問雖不能和士大夫相比,但也還是不錯的。稍加思索,他便給出了答案:“《國語·周語》有載: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此所謂五服也!”

  “那‘五服’之中,孰為華夏,孰為夷狄?”

  “甸、侯、賓三服為華夏,要、荒二服則夷狄!”

  “‘五服’何以區分?”

  “禮樂文教之深淺!以甸服最盛、侯服次之,賓服再次,至於要、荒二服,則為文明所不及之域!”

  “三保說得不錯!”永樂對鄭和的回答十分滿意,旋又轉對高煦道,“煦兒,朕再問爾,楚、越二國受周天子冊封伊始,當屬何服?”

  高煦的學問沒有鄭和紮實,聽得父皇發問,他搜腸刮肚了好一陣子,方答道:“羋楚雖自詡帝高陽之苗裔,但其國地處南蠻,風俗與蠻夷無二;至于越國,在當時則就是徹頭徹尾的蠻夷了!如此說來,此二國受封之初應該歸於要、荒二服!”

  “那到東周時呢?”

  “雖然已受冊封,但仍保留許多蠻夷陋習,當時中原各邦也不視其為中國。如此說來,應當是介於賓服與要服之間。”永樂接連發問,高煦心虛之下愈發緊張,話音都有點顫抖。

  “楚越舊地,秦漢至隋唐又如何?”

  “秦漢以後,南方漸沐王化,風氣已與中原趨同,已可歸於侯服或者賓服!”

  “那宋元及至本朝呢?”

  “宋元時,南方之繁盛已超過中原,尤其是我朝定都南京,江東人文薈萃,為海內之冠,已是名副其實的甸服!”

  “煦兒回答得好!”朱棣點了點頭,又用讚賞的眼光望了高煦一眼,略帶驚嘆地道,“沒想到爾近來文道功夫頗有長進啊!”

  見永樂點頭,高煦如釋重負地長舒了口氣。其實高煦回答的這幾個問題遠沒有鄭和的難,不過他一向被人視作武夫,此番能回答上來,已足夠讓永樂刮目相看。這還多虧了這一年來與史復的相處,高煦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長進了些。尤其是近幾個月,為了重奪皇儲大位,高煦也開始轉性讀些經史,故而學問進步更快。此刻聽得父皇讚嘆,高煦喜上眉梢,面上仍謙虛道:“兒臣才疏學淺,父皇謬讚實不敢當!”

  永樂含笑點頭,轉而精神抖擻地道:“爾等解得甚好。楚、越本蠻夷之邦,不屬中國,然經數千年薰陶,終成華夏淵藪!何以如此?文化之功也!用中華文化教化蠻夷,使之棄陋俗,習禮儀,莫有能抗拒者!這又是為何?蓋因華夏文明乃天下之冠,而夷狄雖愚昧,亦能辨別善惡,亦有趨利避害之心,此乃人之本性!故只要能溝通蠻夷,使之見識我上國風華,並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其自然會由蠻夷涅槃為華夏!今之西洋島夷,便是當初之楚越,朕之出使西洋,便是要效當年的周天子冊封南蠻。雖一時不能見全效,但隨著往來漸繁,其終會逐漸成為中華子民,到那時,彼等要服、荒服之地,就將進為賓服、侯服,最終與楚、越一般,成為我中國一部!此便是所謂之‘化夷入夏’!”

  永樂說完,高煦與鄭和皆震驚不已。他們萬萬沒有料到,這下西洋,竟包含著如此宏大的戰略,竟隱藏著如此深邃的目的!按照永樂的意思,他這是要繼三代與漢唐之後,掀起新一輪華夏文明擴張浪潮!不過,在驚嘆於永樂的雄心壯志之餘,高煦與鄭和心頭卻各自產生了不同的疑慮。

  “父皇!”高煦首先發言,“父皇若要取西洋,直接發兵去討不就得了?反正島夷也絕對不是我大明對手!又何必文以教化這麼麻煩?要這幫蠻夷變成華夏,那得花多少年功夫?”

  “少則百年,多則千年!”永樂不假思索地給出了答案,但又一笑解釋道,“自古化夷入夏,方法無非二途:其一是先納土收民,然後繼以教化。此法好處在於迅疾直接,教化得好可在短短數十年內克盡其功。但壞處也很明顯:移風易俗,本非輕易可以辦到,稍有過激,則會激起夷狄反感;而且變革若由華夏強行推動,因對夷狄心意難以把握,故很難拿捏好這其中分寸;一旦產生矛盾,又容易演化成華夷之爭,進而惹出禍端。果至於此,中國受其拖累不說,若無足夠軍力鎮壓,其結果很可能是夷狄納而復叛,一番辛苦白費。交趾入中國千年,卻一直反叛不斷,最終脫離而去,這就是前車之鑑。而第二種辦法則是先以文化之,待其風俗與中華趨同,再或以兵收之,或蠻夷主動要求入夏。此等做法一大好處便是:入夏過程乃潛移默化,不易激起族爭。

  就下西洋而言,因西洋島夷自古與我華夏往來甚少,要使其短期內便化夷入夏,殊為不易,勢必會滋生禍端。且西洋與中國距離甚遠,古時幾乎無法抵達,即便今日,船隻往返也少則需一年,多則需兩三載,耗時太長。既如此,一旦島夷反叛,朝廷難以調兵鎮壓。所以對待西洋,只能用第二種方法,循序漸進,徐圖化之。此舉雖慢,但卻穩妥。周天子之所以不取楚、越,而行冊封,也是因為當時南北交通不暢,且朝廷力有不逮的緣故。待到數百年之後,南北交通暢通,楚、越亦承沐王化日久,風俗與中國無異,秦、漢二朝攜一統之勢收土納民,便就水到渠成了!今之西洋,就是當年之楚、越,故朕也只能效法周天子,先將其冊封,以為外藩。假以時日,海船必然會比現在更加堅固,航速也更快,加之當地華夏風氣也已成氣候,屆時朝廷再收土納民,便就輕而易舉!”說完這一句,永樂想了想,又鄭重補充道,“不過這第二種方法也有壞處,就是時間較長,且此其間,華夏之於夷狄之教化需一脈相承,若一旦中止,則夷風復熾,開拓大業很有可能就此半途而廢,譬如西域,雖漢、晉、隋、唐都有經營,但卻時斷時續,文化不得以彰,以致千年之後,其仍未融入華夏。鑑於此,朕才要將下西洋定為常制。尤其是開頭幾次,務須頻繁,以使我華夏風氣儘快在當地紮下根基,其後數百年或可緩之,但亦不可斷。否則朕一番心血,必將付諸流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