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解縉沒想到,長年在北方戍邊的燕王,竟對自己的事了解的如此清楚。一時之間,他不免有些激動。不過很快,解縉又恢復平和神色道:“臣身為大明之臣,自當為國家盡心。”

  “爾是個忠臣!”朱棣用肯定的語氣說道,“記得爾上萬言書時,正值太祖整治胡惟庸奸黨。當時滿朝文武人人自危,無一人敢直言時弊,唯獨爾膽大包天,竟敢直言!就沖爾這份膽氣,本王就十分佩服!”

  解縉心頭一熱。當年直言之事,他一直引以為傲。只是時過境遷,別人早就將這番壯舉忘了。不想這位燕王竟記得如此清楚,而且還加以褒獎!一時間,解縉對朱棣的好感大增。

  朱棣仍在回憶解縉的往事:“本王記得爾上書後,先帝頗為讚賞,只是覺得爾年少氣盛,故讓爾父領爾回去,說爾乃大器晚成之人,待回家讀書十年,再起復大用。”說到這裡,朱棣看看解縉身上的綠色公服,略為奇怪地問,“如今十年早就過去了,爾怎麼還是此等末職?”

  解縉神色一黯。朱棣的話,讓他一時感慨萬千。解縉二十歲便高中進士,登第不久,他又受太祖賞識,並以父子相比,這更是少有的恩寵。當時京中文武,皆以為此人必將大獲重用。雖然後來太祖嫌他輕狂,命他回家讀書,但也許下了“十年大用”的諾言。解縉回家後,秉承太祖之命,刻苦治學,只待十年之後,重回朝堂一展宏圖。不料過了八年,京師傳來噩耗,太祖龍馭上賓!得知消息,解縉痛心疾首。一方面,他感激朱元璋賞識,為他的去世而傷心;而另一方面,解縉也為自己的前程憂心不已。“十年大用”之語是朱元璋說的,可現在朱元璋已不在了。繼位的建文會不會認這句話?他會不會像先帝一樣賞識自己?這些解縉都拿不準。為了前途,解縉幾經考量,終於忍耐不住,便借哭陵之名,進京打探消息。

  誰知剛到京師,事情便發生變化。解縉才高八斗,本就是個名士性子;且他又年少登第,受皇帝讚賞,而這一春風得意,更讓他平時頗為狂放,這也就引起了許多同僚的不滿。太祖在時倒也罷了。建文繼位後,一些看不慣解縉的人便站了出來彈劾,說他母親去世不去安葬,便跑進京師要官;又說他不顧父親年已九十,便上路進京,違反人倫之理。參劾的奏摺送到建文那,這位年輕天子又是極重孝道的,當即便下道聖旨,將解縉貶為河州衛小吏。

  解縉興沖沖跑官而來,誰知竟遭此大劫,當即猶如五雷轟頂。無奈之下,他只得另尋門路,找到了昔日賞識自己的董倫。董倫此時已是禮部右侍郎,且較受建文信任,便在皇帝面前大讚解縉之才。建文也是文人,且耳根子軟,見董倫極力薦舉,便免了對解縉的處罰,但也只給了他一個翰林院待詔的職務。

  待詔是九品小官。在朱元璋口中,解縉是留給子孫用的經世大才。而如今太祖去世,他孫子卻只給了解縉一個九品芝麻官,這讓解大才子如何忍得?無奈形勢比人強,解縉縱有千般不願,也不敢抗旨不尊,只得到翰林院坐班,這一坐便是四年。

  聽完解縉的敘述。朱棣心中便起了計較:這解縉名聞京城,又是父皇看中的,論才華,自是無可挑剔。說到品德,解縉棄父母於不顧,一心進京要官,倒也確實私德有虧。不過朱棣在用人方面向來豁達。在他看來,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人人皆有仕宦之心,解縉不過是心急了些,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用人之道,不過是取其長而棄其短罷了,哪裡有什麼十全十美之人?這解縉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收為己用!

  而除了人才難得,還有一個原因,也讓朱棣對解縉頗有興趣。他剛剛對方孝孺下了狠手。要是能把解縉擢升起來,對激勵士人倒是大有用處。方孝孺名聞天下,殺他,肯定會讓許多讀書人憤恨。自己即將登基,將來治國,還需讀書人輔助,不可讓他們對自己太過不滿。解縉名聲也不小,且以其之才,完全有能力取代方孝孺,成為新一代的文宗!自己如能重用他,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處死方孝孺帶來的惡劣影響,讓天下士人對自己重拾信心。不光是解縉,還有這些歸降的文臣,自己都要遴選重用,以確保天下文風不喪,確保大明朝廷人才濟濟!

  計議已定,朱棣一笑道:“本王看爾才學不錯,允炆號稱文治,卻又棄爾不用,反而去用方孝孺這等腐儒,實在可笑至極。既然爾是父皇生前看重的人才,這登極詔便由爾來擬吧!”

  解縉的職務便是翰林院“待詔”,平日也起草過一些不重要的詔旨。本來,像登極詔這樣的重要詔旨應由翰林院掌印學士來擬,此刻方孝孺已被打入死牢,但比他職位高的如胡儼、胡靖等人都在,讓他越過這些上司來起草登極詔,這無疑是大大的恩寵!解縉眼見朱棣滿懷期許地望著自己,一時間不由心神激盪。從這一事中,他似乎已看到了新任天子對自己的信任與器重,看到了自己即將展開的錦繡前程!萬分激動之餘,解縉當即全身伏地,乾淨利落地磕了三個響頭,大聲答道:“臣領旨!”

  筆墨隨即奉上。解縉思索一番,旋筆走龍蛇。待其放下筆,朱棣隨即拿過,只見宣紙上洋洋灑灑五百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