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終於,在眾臣的“固請”之下,燕王“難弗眾意”,總算“勉為其難”地答應了登基的要求。一時間龍江大營“歡聲雷動”。按燕王的令旨,登基的日子定在明日,也就是六月十七。

  答應登基的當天晚上,朱棣在龍江中軍大帳召見部分歸降的翰林詞臣。

  此次召見,其目的是為了起草登極詔書。儘管事出倉促,諸事從簡,但登極詔還是馬虎不得的。一俟登基,這詔書就要立刻傳送天下,告知燕王登基之事,以讓那些在靖難之役中作壁上觀的地方文武早日效忠新君,儘可能快地確立朱棣的天子地位。軍中眾臣多是武將,僅金忠和紀綱勉強算得上是半個文人,故這道詔書,還得照老規矩,由翰林詞臣們來擬。

  燕軍進城,京中武將基本上全數歸降,文臣中雖有不少自盡或逃逸的,但也有很多人投附了燕王。這並不難理解。這些人大多是洪武舊臣,他們之前之所以反對燕王,忠於建文,除了建文抬高文官地位,符合大家利益外,也是因為建文是大明天子的緣故,對皇帝本人倒談不上有多少私人感情。

  如今形勢已變,燕王成功問鼎,成為新任天子。文臣們要想繼續位列朝堂,就必須認清現實,隨附新主。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他登基為帝,大明依然是大明,群臣縱然改奉新主,卻依然是為大明效力,也不會得到“貳臣”的壞名聲。既如此,大家又何必硬要為建文殉節,白白葬送性命呢?再者,對於建文剿燕,很多人也不過是秉承上意,望風景從罷了,和朱棣本人倒談不上怨仇。因此,在朱棣“降者一律留用”的招攬下,還是很有一批文官就此改換門庭,投入新任天子的麾下。僅翰林院,歸附新主的便有翰林修纂胡靖,國史館編纂官楊士奇,編修楊子榮、楊溥,待詔解縉等人。此時,除楊子榮因疾未到外,其他人已被統統招來,為起草這道至關重要的登極詔貢獻心力。

  除了這些歸附之臣,受召之人中,還有一位十分引人注目,他便是建文的股肱大臣,翰林院掌印、文學博士方孝孺。

  燕軍進城時,方孝孺正臥病在床。作為建文的心腹重臣,他的府邸自然成為燕軍關注的重中之重。方孝孺還沒來得及自盡,燕軍便衝進府,將他抓了起來。此時朱棣要起草登極詔,便想起了他。按制,登極詔應由翰林掌印起草。朱棣登基,已有諸多的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在這細節方面還是十分留意,儘量讓各項儀禮中規中矩。而且朱棣還存了這樣一個心思:方孝孺是建文的股肱重臣,又是名滿天下的理學大儒,這道詔書要是能由他來起草,無疑會讓自己這個篡來的皇位份量大增,更對那些仍忠於建文之人起到個表率作用。因此,儘管知道方孝孺很難妥協,但朱棣還是打定了主意,要親自出馬,力爭將這個建文名臣拉到自己這邊來。

  方孝孺受建文知遇大恩,且又深受禮教薰陶,當然不願歸附燕王。在被“請”來之前,孝孺已經打定主意,絕不屈服。待進得帳內,諸臣皆俯首,唯獨孝孺一言不發,冷冷地打量著眼前這個犯上作亂的“燕庶人”。

  孝孺的倨傲,朱棣早有預料。既然已打算招降,朱棣便也不介意他的態度。待眾臣行禮畢,朱棣離座,走到孝孺面前,顯出一副親切神色道:“本王仰慕先生多時,今日得以再見,不勝快慰!”

  看著眼前這個裝腔作勢的親王,孝孺是又悲又恨。作為建文的死忠之臣,作為為新政嘔心瀝血的朝廷大臣,孝孺對朱棣的怨恨已到了極點,直欲扒其皮、剝其心!

  可光恨又有什麼用呢?如今大勢已定。仗著戰場上的勝利,仗著無數內奸的策應,這個曾經犯上作亂的奸賊,如今已搖身一變,即將成為大明天子!建文完了!建文新政完了!建文朝廷也完了!一切都無法改變,一切都已成定局。想到待自己恩重如山的年輕天子,孝孺再也壓抑不住心中悲憤,竟當庭嚎啕大哭起來。

  孝孺的大哭,讓朱棣心中暗喜。在他看來,這一番大哭,似乎是孝孺與過去訣別的徵兆!朱棣相信,只要自己降尊紆貴,誠心招攬,這個建文重臣還是有可能改換門庭的。畢竟,他沒有直接參與削藩、沒有直接參與剿燕;畢竟,他也是大明朝的臣子!

  “先生勿需太過悲傷!”朱棣溫言撫慰道,“本王此番進京,不過是效法周公輔成王罷了!”

  見朱棣說話,孝孺突然止聲。他以仇視的目光瞪向朱棣,恨恨地道:“周公輔成王?說得好聽?成王如今何在?”

  朱棣一窘,乾巴巴地一笑答道:“他已經在奉天殿自焚了!”說完,朱棣又喟然一嘆,搖頭無奈道,“陛下何必如此!其實不知為叔之心啊!”

  朱棣這番做作,孝孺看在眼裡,愈發覺得噁心。他冷笑一聲,繼續問道:“既然你自詡周公,那成王死了,那為何不立其子?今二皇子文圭尚在,當立其為帝!”

  孝孺連番逼問,朱棣無言以答,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火:你也太不識好歹了吧!如今大勢已定,還逞這口舌之快又有什麼意思?想到這裡,朱棣對孝孺的厭惡又增加幾分。不過為了那道登極詔,為了招攬建文舊臣,朱棣仍耐住性子道:“國賴長君,這個道理先生豈能不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