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錯!”道衍點點頭道,“南下最大之目的,在於拿下京師;若不能,那便退而求其次,全殲河北南軍主力!只要我軍小心謹慎,兩者中必然能拿到一個!當然……”道衍又一笑道,“若能先打敗河北南軍,繼而還有餘力南下京師,那自是最好。沒了盛庸的襲擾,我軍攻打京師會更加從容!”

  “好一個兵無常勢、水無常行!”道衍話音一落,朱棣便起身擊掌相贊。突然間,他又想到道衍話中的“小心謹慎”四字,似是意有所指,遂自信一笑道:“師傅放心,東昌一敗,本王已得了教訓。此番若再有機會與盛庸決戰,必不會重蹈覆轍!”

  “王爺能惕厲自醒,臣也就放心了!”道衍躬身做答。

  “可兒臣還有一事不放心!”就在道衍說得朱棣熱血沸騰時,一直在旁邊聽道衍、金忠他們說話的李讓卻突然皺眉道,“直隸南軍雖不足慮,但京師畢竟還有上十二衛。屆時很有可能在盛庸自河北南下的同時,朝廷又調此部上直軍北上,形成夾擊之勢。方才道衍先生也說了,此戰我軍不取江淮城池。但若沒有堅城依持,面對南軍前後夾擊時恐十分不利。父王去年費盡心機攻打濟南,不就正是為南下尋一個根據之地麼?”說到這裡,李讓又轉身對朱棣一揖道,“兒臣還請父王務必三思,江淮不比山東、更不比河北。在那裡遭敵夾擊,一旦有個閃失,這相隔千里的,想平安返回北平可就難了!”

  “兒臣也有顧慮!”李讓話音方落,高熾也接著道,“以往父王出兵,戰場多選在河北,這糧道維持十分容易;即便突入山東,但從北平接濟糧草也都不難。可此番父王是要至河北南軍於不顧,長驅南下,屆時一則大軍與北平距離遙遠,二則有德州大營擋在中間,從北平運糧根本不可能。最要緊的是,父王是以下金陵為目的,這絕非區區二三十日就可以成功的。兒臣擔憂的是,十餘萬大軍長期在外,若無北平糧草接濟,僅憑著出發時攜的那點糧食,大軍又能撐得了多久?萬一到時候糧草盡了可怎麼辦?”

  “呵呵,連世子和李儀賓都這麼多顧慮,看來大家對南下之計的擔心確實不小!”道衍哈哈一笑。高熾和李讓只負責北平城防,通常對出兵作戰的事情不會發表意見,更不會輕易駁他的計劃。今日連這兩個人都連連表示反對,足以證明在大家心中對直取金陵一事的猶疑。

  “關於世子和李儀賓的疑問,老衲也自有計較!”道衍知道不光是高熾和李讓,就是朱棣,心中恐怕也仍有些不踏實,因此必須將其中利弊詳盡分析清楚,才能獲得眾人的贊同:“所謂南北夾擊一事,在我軍深入直隸後,的確很有可能出現。然則依老衲看來,這未必就會成為梗阻!如今朝廷尚存的南北兩支生力軍中,上十二衛是否調出或存變數,然河北大軍南下幾無疑問,只是或早或晚而已。若上十二衛不出,僅河北一軍應戰,以我燕軍實力,殲之應不會難;而若兩軍齊動,乍看上去我軍身處夾縫,頗為不利,但往深了究,其實也並無太大危險。”道衍輕咳一聲,繼續道,“上十二衛是朝廷最後的本錢,守衛京師全靠他們,所以不可能全部調出。以老衲看來,能抽出一半便不錯了。而德州、真定兩地雖有十五六萬人,但還要守城,最多也就能帶出個十萬人馬,兩者加在一起也不過十二三萬人,與我十萬燕軍相比,其戰力並不占優。此外,我軍突入直隸後,可以切斷江南與山東之間的糧道,這樣德州糧餉供應吃緊,想要大舉出兵愈發艱難。而且南軍南北夾擊,中間有我燕軍相阻,別說彼此協同不可能默契,就是相互間溝通信息也需費老大週摺。如此夾擊,能有幾分勝算?既然其必協同不力,那我燕軍居於其中,完全可以從容轉圜,各個擊破。試問,不管是盛庸、吳傑還是上十二衛,其中哪一部能與我軍單獨抗衡?若朝廷果真行此愚策,那王爺正好在渡江前將兩部擊潰,如此一來,到我軍陳兵金陵城下時,皇上只怕連勤王兵馬都找不出來了!”

  “分而破之,各個擊破!”朱棣眼光一亮,道衍講的這種辦法正是燕軍屢次取勝的重要法寶。就拿之前的夾河一戰來說,朱棣便是利用吳傑、盛庸配合上的失誤,在真定大軍尚未趕到之前將德州軍馬成功擊潰。如今燕軍的形勢比夾河之戰前要好得多,故即便果真出現南軍夾擊的情況,朱棣自信也可以從容應對。

  “至於糧草接濟不上,的確是此次南下之最大問題!”道衍皺皺眉頭繼續道,“此次南下,講究兵貴神速,隨軍不可能攜帶太多糧草,故只能就地打糧。直隸與山東、河北不同,其本身便相對富庶,且一直未遭受兵戈,屆時派兵赴各地打糧,所得應不會太少。而且如今兩淮空虛,梅殷的義勇戰力較弱,只能集中力量堅守鳳陽、淮安等重鎮,只要避開它們,從其他州府打糧不會有太多掣肘。”

  道衍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頗能服人,但在糧草一事上的解釋就很難讓人徹底放心了。畢竟,糧草關乎大軍命脈,而這個就地打糧,怎麼看都變數太大。所謂打糧,說白了就是到直隸各州府縣的官倉里去搶。可鬼知道江淮各官倉里究竟有多少糧食?萬一梅殷察覺,提前將各地糧餉集中到淮安、鳳陽,或者乾脆付之一炬,難不成燕軍到時候喝西北風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