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師傅之意,趙清其實是心中猶疑,欲以我燕藩與朝廷相爭的最終結果,來決定其之態度。不知本王所言可是?”朱棣問道。

  “不錯!其實不光是趙清,這也是當下南軍絕大部分將軍的想法!”道衍面容鎮定,鏘鏘有聲地道,“朝廷要將士們與我燕藩廝殺,卻又要搞什麼改制復古,揚文抑武,軍中諸將瞧在心裡,豈無怨言?而偏偏王爺一向以武揚名,重視武功。兩相比較之下,除盛庸等少數幾個齊、黃死黨外,恐怕絕大部分將軍們心裡,早就傾向於王爺了!只是畢竟朝廷勢大、又占據著大義名分,將軍們雖有反心,但卻又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故而不得已只能聽由朝廷驅使。可若王爺一舉攻破京師,鼎定勝局,那他們又豈會冥頑不化,繼續與燕藩為難?到時候想必會踴躍來投,天下傳檄可定!”

  道衍講完,朱棣渾身一震。又思索了半晌,他方沉著臉擠出一句話道:“師傅之意,是要我軍趁直隸和京師空虛,一舉渡江,殺入金陵?”

  “不錯!”朱棣把話挑明,眾臣皆面露驚詫,唯道衍紋絲不動,鎮定自若地道,“今天下大勢,我燕藩如日中天,朝廷已呈不支之勢。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集天下之力,朝廷完全可以在一兩年內重振旗鼓。屆時我燕藩又將陷入困局。當今之計,唯有趁朝廷元氣未復,一舉將其擊垮,這才是我燕藩取勝的唯一之望。”道衍深吸口氣道,“天幸皇上自毀長城,將兩淮屏障撤去,以致京師門戶大開,這便是天賜我燕藩之千古良機。若我軍略過德州、真定,長驅南下,一路直撲金陵,試問朝廷還有何力可以擋之?”

  “略過德州,直撲京師?”道衍的話讓眾人吃了一驚。跳過德州、真定南下的事,燕軍不是沒有幹過,但那時大多只是在山東作戰,最多也不過抵達淮北。而道衍之意,則是在沒有剪除背後敵軍的情況下長驅三千里,直抵朝廷的心臟金陵!而且還是德州、真定兩大營實力有所恢復,總兵力仍有十餘萬之眾的情況下!如此孤軍深入,一旦有失,全軍幾無生還可能!眾人都被道衍的大膽想法驚呆了。短暫的沉默之後,大殿內立即展開激烈的討論。

  “這樣做太險了!孤軍深入,一旦戰事不順可怎麼辦?”

  “就算直隸空虛,可京師還有上十二衛,長江天塹和金陵堅城也不容易攻破!”

  “上次突入淮北,是為了引誘德州的盛庸,這次卻是要打京師,其艱難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前次東昌一敗,我軍班師路上被南軍連連偷襲,差點都回不來。這次要是去打金陵,一旦受挫,形勢要比東昌時更慘!”

  李讓、袁容乃至最尊重道衍的高熾都紛紛發言,不約而同表達了他們內心對直取金陵的擔憂。金忠則暫未吱聲,似在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倒是一直對道衍有些不以為然的高煦反而躍躍欲試。想到打下金陵,推父王坐上天子寶座,高煦眼中頓時迸發出狂熱的光芒。

  面對眼前的眾說紛紜,道衍卻絲毫不為所動,只如老僧坐定般,平靜地聽著眾人的慷慨陳詞。待大伙兒議論的差不多了,他方冷靜地說道:“諸位所慮不無道理。但兵法有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今皇上與方孝孺斷定我軍不會南下京師,以致盡遣兩淮駐軍北上,我們偏反其道而行之,這便叫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至於孤軍深入,看似危險,其實不然。如今兩淮已無經制之師,即便有梅殷招募義勇,但也都是些烏合之眾,守城還勉勉強強,野戰根本不值一掃。我軍此戰之目的在直取京師。既如此,直隸城池要也無用,無需去攻。既不攻城池,梅殷的十萬義勇即便募成,於我等也無任何威脅。”

  “可還有京師的上十二衛!”金忠插口道,“盛庸和平安也不會閒著。就算他們一開始時不敢輕舉妄動,可隨著形勢逐漸明朗,其判明我軍意圖後,必然傾巢南下。屆時京師上十二衛再出。則我軍將南北受敵。退一步說,縱京師不出兵,有盛庸、平安掣肘,亦難越過淮河、長江兩道天塹。”

  “世忠之慮有理。一旦我軍真入兩淮,河北南軍必然南下追擊。不過……”說到這裡,道衍話鋒一轉,微微笑道,“如此一來,德州、真定的南軍便也就出了城。盛庸既然要追擊我軍,則我軍大可以在直隸與其決戰!全殲河北南軍的大好機會豈不就有了麼?”

  “啊!”金忠失聲一叫,恍然大悟道,“師傅之意,莫非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再以南下之名,邀盛庸決戰?”

  “世忠說對了一半!”道衍含笑道,“此次南下,若朝廷和盛庸堅認我軍乃誘其出戰,拒不出兵的話,那我們便直撲京師,以朝廷眼下軍力,根本無法抵擋。可若彼等幡然醒悟,判明我軍意圖,則我們便改弦更張,在江淮殲滅河北南軍主力!只要盛庸之軍盡喪,即便屆時我軍力竭,不得不班師北歸,所得亦為不小!”

  “忠明白了!”金忠也是機敏之人,當即舉一反三道,“《孫子:虛實》篇有云: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師傅之計,明里目標明確,但暗中卻另藏機鋒,其真實之要義,是審時度勢,視敵之變化而變化。而只要我軍突入兩淮,無論敵軍作何應對,我軍均已占得先機,此戰也必大有斬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