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當高巍念到信的最尾處時,眾人的神情頓凝重起來:“……本王身為太祖嫡子,國之重藩,亦視濟南士民為吾赤子,不忍使其沒于波濤,故曉諭部屬,濼口之堤僅決二十丈,未可再過。然若爾等執意黨附奸佞、負隅頑抗,為天下蒼生計,本王亦不得不再掘潰堤,驅水灌城。果至於此,皆爾等不識天命之過也。爾等若仍一意孤行,則必悔之無及!何去何從,爾等需當慎思!”

  “燕賊喪心病狂,為一己之私慾,竟欲置我滿城軍民於死地!太祖在天之靈有知,必誅此不孝逆子!”高巍剛一念完,鐵鉉便咬牙切齒的罵道。鐵鉉入仕前為國子監監生,深受儒家忠義之道的薰陶,對燕藩起兵反抗朝廷的逆舉,他一直憤恨不已,此番見朱棣如此囂張,竟以滿城軍民的安危相脅,他更是怒不可遏。

  “鼎石大人少安毋躁!”盛庸安撫住鐵鉉,沉聲道,“眼下最緊要者,是如何應對燕賊灌城暴舉?如今城中已危如累卵,若北兵再將潰口擴大,洪水傾瀉之下,濟南必將遭滅頂之災!”

  “媽的!衝出城去,跟北兵拼了!”

  “北兵就駐在對面的歷山上。今晚咱們全軍出城,趁夜偷襲燕庶人的中軍大營,只要殺了燕庶人,燕藩不戰自潰!”鐵鉉話音方落,楚智與莊得兩個游擊將軍便慷慨請戰。楚智是盛庸最信任的部屬;莊得則是當初在懷來逃脫的宋忠舊部。莊得從懷來逃出後奔往真定,後劃入武定侯郭英帳下,在真定大營中擔任游擊。白溝河大敗,莊得在戰場上與郭英部失散,遂跟李景隆逃往德州,後又一路輾轉逃到濟南,成為盛庸手下僅有的兩個將官之一。

  盛庸沉默不語。楚智與莊得的勇氣雖然可嘉,但盛庸卻明白,這齣城是萬萬不可行的。眼下城中兵馬堪堪一萬,青壯亦不到兩萬之數,且都是連日作戰,疲憊不堪。讓他們去和燕軍面對面的對陣,恐怕一個時辰不到就全軍覆沒了。至於夜襲也不可行。朱棣的本事盛庸太了解不過,他絕不相信這位久經沙場的帶兵王爺會給自己襲營的機會。

  此時鐵鉉也冷靜下來,思慮一番,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盛將軍,可否趁夜從匯波門出城,乘舟偷襲濼口?燕軍主力都在歷山,濼口守軍應不會太多。只要能將潰口堵上,濟南亦可得救!”

  盛庸沉吟半晌,仍搖頭道:“難!且不說城中根本沒這麼多舟船,即便有,逆洪水之勢劃向濼口也太艱難。何況濼口雖不比歷山,但兩三千人馬應還是有的,眼下全城兵力不過三萬,刨去青壯,軍士不過萬人,且多疲憊。以此等弱卒去攻以逸待勞的濼口北兵,必無勝理。到時候不但堵不上河堤,反而削弱了城中實力和士氣!”

  盛庸這麼一說,鐵鉉也不吭聲了,堂內頓時一片死寂。望著門外嘩啦啦的大雨,盛庸心頭猶如被一塊大石壓著一般難受。難道老天也幫著這幫逆賊,要把濟南滿城軍民淹死在這裡嗎?盛庸內心深處悲憤的吶喊著。

  “要是咱們答應燕庶人呢?”就在眾人彷徨無策時,角落處突然傳來一個聲音。眾人一聽之下,頓時勃然大怒。再一瞧,一個書生打扮的高瘦青年,正一臉鎮定地望著大伙兒。

  “宋佚!你患失心瘋了麼?這種話你也說得出來?”楚智第一個跳出來,指著這個叫宋佚的書生破口大罵。

  “你也是聖人門徒,豈能提此等無君無父之見?”高巍也忿忿相斥。

  盛庸也皺了皺眉頭。這宋佚本是濟南府學的一個生員。德州失守的消息傳到濟南,生員們也大都作鳥獸散,而就在這人心渙散之際,宋佚卻找到鐵鉉,主動提出要協助守城。鐵鉉贊其忠勇,便推薦給了盛庸。盛庸身邊正缺參謀之人,隨口問了幾句,發現這宋佚對兵法還有些見地,遂本著撥到盤裡便是菜的念頭,臨時委了他個參軍的職務。可沒曾想他居然會在這時放出如此謬言。

  瞧著眾人皆露怒意,宋佚卻毫不慌張,只是微微一笑道:“諸位大人誤會了。在下只說答應燕庶人,並未說要投降啊!”

  “嗯?”眾人一時犯了糊塗:答應朱棣,卻又不投降,這是什麼意思?

  “諸位大人!”宋佚直起身子,一拱手道,“在下是想可否將計就計,藉此機會,來個一勞永逸!”

  “一勞永逸?”眾人精神一振。

  宋佚從容一笑,將腹中見識侃侃道出,眾人聽完,先是一愣,隨即皆欣然大悅:“這法子好!”

  “這要當真能成,別說濟南之圍遂解,連燕藩沒準兒都給滅了!”

  “妙策!妙策!”

  ……

  眾人七嘴八舌地叫好,盛庸聽了,也是雙眼熠熠生輝。見大家均表示贊同,盛庸當即一拍桌案,挺身而起道:“便依宋參軍之計!我這就寫降表,明日上午由宋參軍親自出城,面呈燕庶人!”

  “謹遵鈞令!”宋佚乾淨利落地朝盛庸一揖,口中鏘鏘應道。

  五

  濟南城內一片水深火熱,歷山腳下的燕藩君臣卻是心情大好。這一日朱棣起了個大早。盥洗完畢後,他帶著金忠,在一乾親兵的扈從下,興致勃勃地向山頂登去。

  歷山乃華夏名山,相傳舜帝姚重華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又稱“舜耕山”。其山峰巒起伏,山間綠蔭蔥蔥、古木參天,山道兩旁的峭壁上還有隋開皇年間開鑿的石佛雕像,其狀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朱棣等人漫步其間,一覽名山美景之餘,尚可就著一眾名勝古蹟暢談古今,倒也十分逍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