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見金忠也不再反對,朱棣頓時大喜,當即隻然而起,大聲道:“本王計議已定,便用士弘之策。掘堤一事,交由丘福負責,從前軍中調精壯軍士三千隨其至濼口。軍議過後,爾等各歸本營,發動全軍裝填土包,供丘福使用。明日拂曉之前,我軍全軍開拔,移至歷山紮營。待午時一到,即行掘堤!”

  “是!”眾將拱手聽命。

  交待完命令,朱棣又掃視帳內一眼,目光最後落到金忠和紀綱二人身上。略一沉吟,朱棣微微一笑,對二人溫言道:“方才世忠與紀綱意見相左,一時都言辭激烈了些。不過本王看來,爾等雖論見不同,但都是為靖難大業著想,其實亦是殊途同歸。既如此,爾等且勿因此一時之爭而犯了生分。本王尚需爾二人同心協力,共襄大業!爾等可知?”說完,他又向紀綱一瞪。

  紀綱會意,忙主動走到金忠面前,語氣謙虛地道:“在下末學後進,不知禮儀,言語間太過冒犯。還請先生寬宏大量,勿以為意!”說完,他又恭恭敬敬地行了個齊眉大揖。

  見紀綱一轉眼間又謙卑如此,金忠先是一愣,隨即也擠出一絲笑容,淡淡道:“都是為燕藩著想,紀兄何必如此!”說完也彎腰還了個揖。朱棣見他二人和解,頓時鬆了口氣。只是他沒有注意到,金忠再看紀綱的眼神中,已含著一層深深的戒意。

  經過緊張的準備,三萬包裝滿土的布袋在當晚三更前全部備好,丘福將它們悉數裝車,然後連著三千步卒一起,向濼口行去。第二日天還未亮,燕軍便全軍開拔,移至舜田門外的歷山紮營。待燕軍安頓好,丘福一聲令下,軍士們將濼口河堤扒開,洶湧的大清河水順著缺口傾瀉而下,向濟南城方向奔騰而去。

  四

  燕軍扒開濼口的大清河堤後,以湖光山色、百泉爭涌聞名的泉城濟南,已名副其實的成為一片澤國。儘管守軍已將齊川、濼源、舜田三個旱門堵死,但連接大明湖的水門——匯波門卻擋不住洪水的攻勢。兩日下來,城中積水已漲至四尺有餘。除南城一帶因接著歷山地脈,地勢較高,尚未遭水浸外,城內其他地方已幾乎找不到落腳之土。連日來,濟南居民除少數登上城中幾座小山外,其餘紛紛向南城遷徙,舜田門內的街道上到處都擠滿了無家可歸的百姓。隨著水位的持續攀升,恐慌的情緒在闔城居民間迅速蔓延——再這麼繼續下去,濟南可真要遭滅頂之災了!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堅守濟南的朝廷官員們莫不心急如焚。這一日下午,以平燕參將、都指揮使盛庸和山東布政司右參政鐵鉉為首,濟南文武要員們齊聚舜田門內的舜祠正殿,商討應對之策。

  說是滿城文武要員,其實也沒幾個人。德州失守後,濟南城內各衙門官員聞風散盡,右參政鐵鉉已是眼下品級最高的文官。武將方面情況也好不到哪去,當初參加二次北伐的朝廷大將中,越雋侯俞淵、都督瞿能已在白溝河斃命;武定侯郭英和參將平安亦在那場大潰逃中奔回真定。接下來的禹城一戰,南軍被打得七零八落,副總兵胡觀、參將李增枝以及參軍劉璟等人盡皆失散;逃回濟南的參將以上武官除盛庸外,也只剩下南軍主帥、曹國公李景隆了。等逃進濟南,驚魂稍定,李景隆才想明白,自己是上了朱棣的大當!而德州失守,最後十萬人馬也灰飛煙滅,這樣的結果要傳回朝廷,李景隆簡直不敢想像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懲罰!又羞又愧又驚又氣之下,飽受摧殘的平燕總兵官終於意志崩潰,竟在燕軍兵臨城下之際一病不起。李景隆在這火燒眉毛的關頭撂挑子,鐵鉉等人恨他草包的同時,也慌了手腳。惶然四顧之下,濟南城內可以率軍守城的,也只有盛庸一人了。於是大伙兒便推舉盛庸為帥。盛庸知形勢危急,也不推辭,當即慷慨受命,成為濟南的臨時主將。

  盛庸今年四十出頭,從戎二十餘載,積功升為都指揮使,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了。在二次北伐中,因其曾在李文忠手下為將,故李景隆對他也十分器重,授予獨當一面之責。而盛庸也確實英勇善戰,指揮有方,表現十分搶眼。白溝河大敗中,南軍各部皆丟盔棄甲,唯盛庸所部尚有秩序、徐徐而退。禹城一戰,李景隆單騎逃回濟南,其餘眾將亦各自亡命,仍只有盛庸在最後關頭竭力收攏潰兵,帶著近萬未被打亂的敗兵退往城內,為南軍保存了最後一絲實力。這幾日來,盛庸在鐵鉉等人的輔佐下,以萬餘哀兵加上不到兩萬的城中青壯,硬是生生擋住了十萬虎狼燕軍的日夜猛攻,這也使他的威望迅速高漲。現在,燕軍掘開大清河,濟南已經命懸一線,在這個緊要關頭,眾人又不約而同把希望寄托在了盛庸身上,希望他能挽狂瀾於即倒。

  見眾人到齊,盛庸從袖中抽出一張疊好的信紙,輕聲一哼道:“燕庶人今晨射來書信一封,限我軍三日之內開城投降!”說完,他輕輕地將這封勸降信遞到坐在身旁的參軍高巍手中。

  高巍接過信,將其展開,隨即用乾澀的嗓音念了起來。

  信的前半部分並無出奇之處,無非是曉以大義、以形勢相勸,繼而威逼恫嚇而已。這一套對堂內的文武來說毫無效果。畏懼燕軍的朝廷官員在其到來之前就逃出了濟南城,現留在這裡的,都是鐵了心和燕藩打到底的。儘管眾寡之比懸殊,但大家都無退卻之意。聽得朱棣在信中巧舌如簧,堂上文武皆一陣冷笑。




章節目錄